APP下载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影像表达
——以纪录短片《金陵竹刻》为例

2020-02-23赵越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纪录纪录片受众

□赵越

近年来,新媒体作为新兴的互联网内容传播形式,已成为大众接收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新环境对纪录影像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微纪录式影像即微纪录片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如何把握时代热潮,丰富和创新影像内容,成为创作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式影像的流变

(一)互联网成为纪录片的载体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环境与多样化的传播手段,以互联网、手机媒介等为主导的新媒体已经成为纪录片重要市场主体之一。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纪录片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意见》是我国关于纪录片发展的第一个正式纲领,事实上,将纪录片产业发展上升至国家议程,有力推动了我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随后,以搜狐视频高清纪录片频道开播为标志,我国纪录片产业的新媒体发展模式正式开启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28日,我国网民规模已经成长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同期,我国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97亿。需要注意的是,其中包含短视频在内的网络视频用户为8.50亿,短视频用户为7.73亿②。新媒体发展呈现出蓬勃之势,其分量仍在不断加重。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驱动着艺术的创新,也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载体。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将原本宏观叙事的长作品改变为短小精悍的作品存在形态,是纪录片本身的诉求,也是纪录片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刚需。对于纪录片自身的发展而言,发挥其自身优势且主动适应基于网络传播的多元化的新媒体,是其扩大受众群体、永葆生命力的重要路径。同时,作为重要文化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借助新环境带来的机遇,传播和充实纪录影像内容,实现二者相互促进与发展。

(二)受众需求多元化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大众传播原有的单向传播关系,使人与媒介的互动更为密切。用户群体不再单纯是被动的“观众”,而是成为能够参与媒介表达和传播的积极行动者。因此,新媒体能够增强用户群体的参与感,增强受众主体意识,进而使用户生产内容(UGC)得以兴起。与此同时,自由开放的观影环境降低了观众的注意力,使得观众注意力分散至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在此背景下,纪录片的题材形态更加多元化:简短、便于传播的纪录片样态满足了受众碎片化、多样化的新需求。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式非遗影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精神文化诉求,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感,使影像内容得以传播。同时,有很多中国纪录片立足于本土题材,传承中国文化,制作出了契合本土受众需求的作品。

(三)现状与展望

置身于数字化的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出现使得纪录片的类型更加丰富,其产出也获得大幅提升。微纪录片既是电影艺术的当代发展,又具有自身的网络文化特性,是数字技术的产物③。具体而言,一方面新媒体具有移动性、可接触性、互动性、多元性等传播特征。这使得基于新媒体的微纪录片满足了人们时间碎片化、收视随机性、快节奏的生活需求④,进而收获了传统媒介不能比拟的受众数量,这事实上为纪录片提供了庞大的潜在受众。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纪录片形态的革新,扩展了纪录片的艺术创作空间。微纪录片一改传统纪录片制作周期长、投资成本大等特点,具有制作周期短、投资成本低、形态多元化、传播多样化等特性。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数字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微纪录片具有同质化倾向。这些纪录片往往拥有较低的成本,内容上粗制滥造,为吸引流量而刻意制造视觉奇观。这种发展倾向虽迎合了部分受众的某些低级趣味,却无法匹配受众日益增长的欣赏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微纪录片的发展。针对数字化趋势,我们既要肯定其对纪录片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走向数字化带来的误区。在非遗微纪录影像的创作实践中,要把握好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对立统一,在与市场相适应的前提下强调个性化思考以及人文关怀。

二、新媒体语境下非遗题材影像的创作

(一)声画的言说方式

1.小景别镜头丰富画面细节。景别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使观众容易看清楚、看明白故事。以往在写实的影像中多采用远景、全景等较大的景别。较大景别的作用既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又适应于传统媒介的播放形式。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手机等移动终端而言,大量使用较大景别难以突出画面细节,并且给观众带来一定的距离感。因而,在新媒体背景下,为了适应基于移动终端媒介的呈现方式、观看方式以及传播方式,微纪录片的制作应采用小而微的景别。如此更易体现微纪录影像的细腻之感,从而缩短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增强观众的观看效果。在纪录短片《金陵竹刻》(以下简称“短片”)的创作中,在保证故事背景交代清晰的前提之下,充分运用了浅景深、中近景及特写镜头。这些镜头的具体功能有三。其一,小景别生动刻画了非遗手工艺品的精美细致,且使观众迅速接受其所传达的第一信息。其二,小景别突出强调了非遗手艺人对待其手工艺的态度。在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特写镜头之下,手工艺人通过工具在竹制品上用心刻画出细腻的纹路,手艺人认真踏实的态度由此传递到观众面前,拉近了影像与观众的距离。其三,小景别的运用使短片富有动态之感,由此带来直观的视觉体验,契合了移动平台下碎片化、浅阅读的观看习惯。

2.蒙太奇与长镜头相折中。蒙太奇即表达剪切、组合之意,将多个单一镜头剪切排列组合成一个表达式。与之对应的长镜头则指在较长的时间中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镜头段落。二者皆为影像的基本构成与表达方式。在传统纪录片的叙事视角之下,“名人大事”成为主要的选题倾向,其制作充满了宏大叙事意蕴,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多有说教意味,更有甚者将长镜头手法通篇运用,枯燥无味之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纪录片的大众化传播。而微纪录则是秉承微观叙事,更贴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小人物。对此,应在延续传统纪录片优秀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独特内涵,提高其传播价值。虽然从方法论的角度,蒙太奇和长镜头有所不同,但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两者都是对于影像真实性的体现⑤。笔者认为在短片创作中,不应拘泥于某种创作手法,而是应在把握时间节奏的同时,充分将有价值的镜头组合排列,方能呈现出最佳的内容效果。

3.同期声渲染影像氛围。同期声是纪录片在表情达意中增加真实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包含了人声与环境音,是渲染影像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纪录影像中,同期声依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能像篇幅较长的传统纪录片那样,可以用纪实的长镜头纪录下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因此,同期声对于微纪录片的作用就格外重要。同期声的运用增加了观众的身临其境之感,其与画面的配合共同建构了微纪录影像的艺术性价值。在个人短片中,同期声中的环境音在多处得以表达。老式收音机乐声、火车鸣笛声等环境声的使用,使手艺人所处的环境得以生动体现,直接将观众拉入手艺人的生活之中。

(二)叙事结构分析

1.第一人称自述表达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纪录片在叙事表达上应当选取平民化视角,因而,片中的人物自述能够使观众快速感知并进入其审美体验之中。个人短片采用自述加解说词的方式,以主人公为叙事主体,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解自身经历,将难以取得的镜头通过自述巧妙地融合在影像中,既丰富了影像内容,又使之快速与观众建立联系,消解了一般说教式纪录片灌输内容存在的尴尬。

2.单一线索明确主题

在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快文化之下,传统的纪录片冗长、晦涩的叙事已显得不合时宜。而微纪录片的篇幅通常在5-25分钟左右,要在此时间内讲好故事,必定要削去枝蔓,叙事围绕一个中心点服务。在个人短片的创作中,“人”是影像的核心所在。在不脱离主题的前提下,应充分运用构图、色彩、音乐、光线等要素呈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增强影像的感染力。

对于非遗影像而言,好的故事配合细腻的画面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关键。运用具备影像美学特征的技术元素,加之对于内容题材的把控,是新媒体语境下对于非遗题材的纪录短片的基本要求。应当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制作水准,创新影像叙事内容,从而推动其发展进步。

三、结语

总体而言,依托于新媒体平台的微纪录片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非遗微纪录影像的创作应把握机遇,接受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迅速成长带来了文艺创作的繁荣,传播权利的下移释放了民间传播力量,大量优秀作品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传播而引起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微纪录片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并无其本体性界定。微纪录影像创作者应带有使命感,提高创作素养,不断创新其技术与内容形式。这既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微纪录影像保持不竭生命力的根本保证。

注释:

①闫伟娜.纪录片产业新媒体发展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4(11):97-102.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网信网,2020-04-28.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htm.

③高红樱.从微电影之“微”看“微美”的兴起[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36-42.

④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7):107-111.

⑤蓝凡.真实论:蒙太奇与长镜头的历史辩证新论[J].艺术百家,2013(05):70-99.

猜你喜欢

纪录纪录片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出版纪录
《科教·纪录》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