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剧中虚构人物的艺术价值
——以电视剧《外交风云》为例

2020-02-23马莹莹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历史剧剧作艺术形象

□ 马莹莹

近年来,电视剧行业中出现了“古装热”“权谋热”和“史剧热”,再加上一直以来都是热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可谓品种繁多,热闹非凡。这几种类型都属于历史剧的范畴,在创作中都要遵循历史剧的基本原则和技法。历史剧的创作基本都要面对真实历史事件和电视剧戏剧化表达之间的矛盾,但重中之重还是对人物的塑造。

历史剧——尤其是重大革命题材历史剧中,由于历史真实的重重限制,往往无法用艺术的手法来对真实历史事件、真实历史人物进行虚构和加工,也就导致了历史剧往往会有过于宏大、调性过高、接近性不强的缺点。在艺术真实的创作要求大前提之下,剧作家们开始在历史剧中加入虚构人物,这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之一。

研究历史剧中的虚构人物,有助于理解历史人物与艺术形象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寻求历史事件的真实与电视艺术的虚构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外交风云》是优秀的研究样本。剧中增加了五个虚构人物,但他们都对表现电视剧中心、升华电视剧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分析《外交风云》中的虚构人物,对其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一、剧中虚构人物的艺术形象概览

《外交风云》首次以电视剧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示了新中国的外交历史。作为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新中国的外交史往常都是以纪录片、专题片的形式呈现,而《外交风云》作为电视剧,必然要运用电视剧的创作技法加以创造和虚构。

在整体的创作中,一种方式是在接连不断的重大事件中填充一些温暖阳光而又不失情趣的细节桥段。这样一来,全剧既有高屋建瓴的大智慧,又有细腻隽永的小感动,使得剧作整体张弛有度、刚柔并举。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加入原创的全新人物,如何子枫、凌嘉图、凌玥、凌雁、海云天等艺术形象,为丰富电视剧叙事、表现电视剧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特工到外交官的转变——何子枫

在剧中,何子枫是一个战争时期的特工,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新中国的外交官。该剧展现了他身份变化之后,在外交战线上继续发挥自己赤子之心的过程。由于何子枫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所以无法展现他在外交上所做出的成绩,因此该剧把这个人物的重点放在了情感上,比如展现他在战争时期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不得已放弃爱人。在这样一个史诗题材的剧作中,何子枫这个虚构人物对表现时代下的个人情感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整个剧作既有外交变换的宏大叙事,又有脉脉温情的个人情怀。

(二)具有极强叙事作用的老外交家——凌嘉图

凌嘉图在剧中是周恩来的好友,一个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早有建树的老外交官。在剧中有这样一幕:凌嘉图将自己保存的两颗子弹展示给女儿凌玥和凌雁,并且讲述了他在新中国成立前亲历日本人刺杀李鸿章、蔡公石事件的感受,从而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弱国无外交”这一道理,用“亲历者”的讲述凸显了真实之感,彰显了新中国的伟大,对表现全剧的主题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无名英雄们品格的共性表现——凌玥

凌玥在剧中从事的是翻译工作,业务水平很高。剧情中,在“亚非会议”前期,为了保护周总理的生命安全,包括凌玥在内的同志们在明知十分危险的环境下,仍旧毅然踏上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不幸壮烈牺牲。凌玥代表的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辱使命、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们,剧作将孤立的个人事件融合在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歌颂了为新中国外交做出自己贡献的基层工作人员,升华了作品要表现的主题。

二、虚构人物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此前,学界一直对“戏剧中的虚构元素是否破坏了历史真实”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历史题材电视剧无法做到完全还原真实历史。并且,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单纯地还原真实历史也违背了电视剧创作的基本准则。在“表现历史真实”和“实现电视剧的艺术化”出现矛盾的情况下,体现电视剧的艺术真实,可以借助虚构人物、表现虚构人物艺术形象这一方法。

正如叙事策略中的“例释性”叙事,虚构人物同样具有抽象性特点,它把人性和历史的本质真实分离开来,再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原型”的具象“还原”。“例释之所以有别于再现,乃是因为它并不寻求复制现实,而是意在呈现那些经过筛选的诸现实层面,这些要素的意义并非来自于历史性、心理性或社会现实性,而是来自于伦理性和形而上的真实。”①所以这些虚构人物是基于历史真实创作而成艺术真实,对剧作的叙事、主题的表现和升华都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虚构人物并非“画蛇添足”,也并非“罔顾历史”。

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是什么关系?如何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平衡?笔者认为,艺术形象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即在历史上有原型人物的基础上,加以虚构、综合、改编和艺术加工来塑造出电视剧中的艺术形象,或者是将历史中的多个细微事件囊括在同一个艺术形象之中。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添加虚构人物,将虚构人物作为重点或非重点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具有以下三点必要性。

(一)可以拓宽艺术创作的范围

考证过的真实历史事件基本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人物,而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中的重要历史人物,难以在其历史形象上进行艺术创作。如《外交风云》中的真实历史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或者是外交部原部长乔冠华、外交部第一位女司长龚澎等人,是无法在剧作中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加工的。所以,诸如《外交风云》中何子枫、凌嘉图、凌玥这些在剧作中增加的虚构人物,就能够很好地将一些细微的真实历史事件融入到剧作中,也可以表现一些“伦理性和形而上的真实”。

由于虚构人物何子枫、凌玥的加入,剧作才能表现“为了完成革命任务而无奈放弃自己爱人”这样的事件。尽管这在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史实记载,但是完全符合“例释性”叙事的特点,加入的情节主题都应当是与主题相关联的。虚构的人物和情节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人们为了家国大义放弃个人情感的感人主题,对电视剧的主题具有升华作用。

(二)能够表现个体人物的情感

虚构的人物有助于表现大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个体人物的情感、思想和命运。在《外交风云》中,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呈现出了真实可信的历史质感。领袖人物们诸如毛泽东、周恩来的外交策略和决策,以及外交官们诸如乔冠华、龚澎等人的经历,都是十分接近真实历史的。基于这些真实人物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把个人的命运融入国家命运之中,以展现当时的政策、手段、成就为目的,在宏观层面对新中国外交史进行展现,贴切地表现了整个新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

而加入虚构人物,在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之外开辟出了小小的温情之所。《外交风云》把“外交史”“外交事件”“外交官”这样和人民生活有一定距离的人物和事件作为主体的叙事对象。此时,在剧作中加入作为点缀的个体叙事,既能够调节剧作的叙事节奏,避免了整个剧作陷入过于宏大、不接地气的泥淖,让整个剧作具有了个体叙事的温情感,也符合人民艺术的创作要求。

(三)极大增强剧作的现实观照

虚构的人物在历史剧中可以增强剧作的现实观照。《外交风云》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所有历史性叙事文本的终极价值归宿必定是在当下。对于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而言,《外交风云》这部有着纪实性的电视剧作品可被看作是一部了解和认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影像教科书”。对于此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现实的观照性是必不可少的。

剧作着重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领袖人物对新中国外交做出的卓越贡献,也表现了黄镇、乔冠华、王炳南等一批外交家的外交才华,和观众之间不可避免地具有遥远的距离。而凌玥、凌雁、何子枫这样的虚构人物的加入,就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受众,扩大电视剧的影响范围,也能够更好地增强剧作的现实观照。

三、虚构人物作为艺术形象的创作原则

但是,在历史剧中加入虚构人物不是极度发散的,更不是可以随意为之的,而是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创作原则。笔者认为,在创作中可以以《外交风云》这部优秀的剧作为蓝本,来思考如何在“实现历史真实”和“实现电视剧的艺术化”之间找到平衡。

在剧作中添加虚构人物时,首先要以符合历史逻辑作为最根本的准则,一切虚构的人物和事件都不能和历史逻辑相矛盾,要牢牢把握住“伦理性和形而上的真实”,虚构人物时要合情合理、突出重点。并且,添加虚构人物到电视剧中,一定要能够表现或者升华电视剧的主题,不然虚构人物在整个剧作中是多余的存在,甚至会降低电视剧的艺术价值。反观现在的某些历史剧,在剧作中创造一个或几个单纯“谈情说爱”、对主题表现没有任何帮助的人物,这种创作方法是不可取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虚构人物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批评中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反思当今的历史剧,创作者们在创作前期应当仔细考证历史真实,并对可以进行加工和表现的艺术真实范围进行明确把握;在电视剧创作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虚构人物创作的原则,让虚构人物的艺术形象展现作为服务剧作整体、表现升华中心思想的出口,避免虚构人物落入“画蛇添足”的尴尬境地。

注释:

①[美]罗伯特·斯科尔斯,詹姆斯·费伦,罗伯特·凯洛格.叙事的本质[M].于雷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92.

猜你喜欢

历史剧剧作艺术形象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岸然的形象?唯美的语言
论文学艺术形象的感应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