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记忆下的失真与满足
——浅析青春校园网络剧的传播特征

2020-02-23王思涵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青春受众记忆

□ 王思涵

网络剧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传播,以网络用户为主要受众的长篇影像叙事艺术作品。由于传统电视剧购买成本的提高和视频网站内部资源整合的日渐成熟,以及“限娱令”“限播令”等国家政策出台带来的发展契机,网络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青春校园网络剧是以青春、校园为题材的网络自制剧,主要讲述中学或者大学时代的校园爱情故事。作为网络剧的一种类型,青春校园网络剧从产生到发展一直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其中的情节与人物更是常常成为网友讨论的对象。

2014年,根据九夜茴小说《匆匆那年》改编的同名网剧播出,以10万人次的话题讨论量获得了广泛关注。2016年,《最好的我们》播出,播放量共计20亿,讨论量达到206.5万,刷新了青春校园网络剧的纪录。《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新上线的青春校园类网络剧数量为43部,用户偏好指数为36.9%,证明青春校园题材已成为网剧市场中的重要部分,有时它们的火爆程度甚至超出人们的预期。

本文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四个方面对青春校园网络剧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传播特征。

一、传播者:视频平台+IP

青春校园网络剧大多为视频平台自制,由其独播或首播,所以视频平台是青春校园网络剧的主要传播者。随着爱奇艺、优酷、腾讯等视频网站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制作网络剧的标准不断提高,内容越来越优质,平台首页的滚动宣传会为剧作吸引一些基础受众。

除此之外,青春校园网剧大多为小说改编,原著作者为其积累了大量粉丝。《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属于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系列,《忽而今夏》改编自明前雨后在晋江文学城上连载的小说《双城故事》,在网络上都有较高的播放量。

小说的原作者常常会参与剧本的创作,亲手执笔将文字变为影视化的语言,甚至参与选择演员的前期准备工作。八月长安参与了《你好,旧时光》的选角工作;明前雨后在拍摄期间去片场探班,和制作团队交流想法。原著作者的参与使得改编的网络剧考虑到了原著小说粉丝的看法,同时,明星作家和小说粉丝也为改编网络剧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二、传播内容:“爆款”是否名副其实?

从网友评价看来,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的现象仍然在青春校园网络剧中上演,即人们会根据大众意见的方向来决定自己是否发表评论,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被孤立。各大网站上的青春剧点击量和评分都居高位,比如《你好,旧时光》播放量12.6亿、豆瓣评分8.5分,《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播放量34.4亿、豆瓣评分7.2分,但故事中有时却存在情节处理、人物设定上的明显缺陷。

(一)碎片化、跳跃化的内容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发展,人们更多利用在地铁上、公交车上等零碎时间通过手机端上网浏览资讯,所以很多游戏的关卡长度、公众号文章长度都进行了碎片化处理,网络剧也不例外。从2014年《匆匆那年》的一集50分钟到2019年《八分钟的温暖》平均一集长度35分钟,我们可以看到青春校园网络剧也在逐渐适应当下的主流媒介形式。

除了时长上的缩短,青春校园网络剧的剧情也更为紧凑。在《最好的我们》中,平均一集就能够讲述一个完整的片段,将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和产生的影响描述完整,同时,故事中还穿插着其他大大小小的事件。

跳跃化也是网络剧内容的一大特点。《你好,旧时光》讲述了女孩余周周从童年时代到大学毕业后工作的大约10年间的成长历程,但30集的集数限制了每一集的容量,使得情节整体上呈现出跳跃化,人物性格不够连贯。

(二)情节和人物欠缺

虽然青春校园网络剧常成为“爆款”,但它的内容也会被网友“吐槽”。《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第1集中,陈小希为向江辰表白,一个人站在学校的草丛里练习,本来声音不算大的她竟然引起了男二号吴柏松的好奇和注意,甚至还成为她“混社会的大哥”。单单一个不构成任何戏剧效果的偶遇,吴柏松没有足够的动机对一个矮个子女生“俯首称臣”,这“匪夷所思”的故事背后是人物形象的单薄和情节的缺失。

除此之外,青春校园网络剧的内容难免失真。《最好的我们》中呈现的高中生活是相对轻松的,学生们没有晚自习,路星河常常拉着耿耿在路上闲逛,带她骑摩托、听诗歌朗诵、弹吉他。“失真”还显示在热门话题评论中,很多网友说“高中生活欠我一个余淮一样的同桌”,证明了真实的高中生活远比网络剧单调和枯燥。

同时,青春校园网络剧的情节和人物设定同质化严重。女主角通常会被设定为可爱、善良、“有点傻”的普通学生,而男主角则是帅气的优等生,在班级相处中,两人暗生情愫或者女方对男方穷追猛打,最后是两人在一起的完美结局。现在大多青春校园网络剧都夸大了学生时期的美好和成功的容易程度,无法准确描述出中学时代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苦闷,以致青少年被情节误导,对学生时代的生活产生错误认知。

三、媒介:“两微一端”的传播渠道

如今,媒体及社交平台上充斥着无数的信息,若我们想要寻找有效的信息,就要借助微博上有一定话语权的“大V”和微信公众号等“意见领袖”。他们通常是媒体平台中比较活跃的人,是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由于能更多地接触媒介和了解媒介内容,他们的话语常能在人群中得到广泛的响应,广大受众也把他们看成主要的信息渠道。在微博中,大V们的帖子会有一定的传播效果,他们对事物的评价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微信中一些与电影、电视相关的公众号常推出对最近热门网络剧的评价文章,对情节和人物进行介绍及评论,影响了受众的看法,起到了传播媒介的作用。

除了媒体账号的传播,媒体本身的架构和形式也会对受众产生影响。微博热搜非常符合传播学者麦克斯韦尔提出的“议程设置”理论,即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的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微博统计着每时每刻人们点击量最高的话题,并以表情和“爆”“热”“新”等字眼呈现出词条的态度和热度。青春校园网络剧的情节常成为热搜关键词,比如“小美好江辰男友力”“余周周送林杨生日礼物”“耿耿喜欢余淮”,网友们甚至通过热搜就可以大概了解整个剧情。人们可以通过微博热搜看到一部青春校园网络剧的火爆程度,微博热搜同时也为这些剧集起到了宣传作用。

四、受众心理需求的满足

青春校园网络剧的火爆除了是因为视频平台和原著作者的大力宣传以及媒介“意见领袖”的传播,还因为它符合当代受众的心理需求。即使内容与质量存在瑕疵,青春校园网络剧仍具有较高的播放量,形成追剧热潮。

(一)“甜宠”满足了受众心理需求

“甜宠”即“甜蜜宠溺”之意,“一般指青春剧中男主对女主的疼爱、迁就,通过对其含义的引申延展,可以认为一切使观众产生愉悦感且心里感到甜丝丝的剧情元素都属于‘甜宠’的范畴”①。

现在人们生活压力大,结婚年龄偏大,青年群体中单身人数众多。青春校园网络剧的主创团队抓住了受众远离青春和生活忙碌的现实情况,通过轻松的“甜宠”情节来抚慰人们的疲惫心灵,同时满足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幻想。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是积极主动的、有特定“需求”的主体,是基于特定的需求“使用”媒介。“甜宠”的剧情节奏较为明朗,观众可以轻松理解内容,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以此疏解生活中的压力,符合“心绪转换效用”一说。如《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中,陈小希追求江辰和两人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常会出现很亲密的情节,比如江辰“公主抱”脚受伤的陈小希、江辰把正在擦玻璃的陈小希从窗台上抱下来等。与此类似的情节可以满足观众的愉悦感,从而被当下的大量观众“消费使用”。

(二)塑造集体认同:集体青春记忆符号

集体记忆是指一个具备特定文化内聚性的群体所共享、传承及共同建构的事或物,而符号又有能指和所指的象征含义。所以,集体青春记忆符号就是特定人群的青春中具有象征性的事物。

已有研究证实,人们青春期的记忆与后来的记忆比起来具有更加强烈和深入的影响。因此,青春校园网络剧的青春符号具有强大的力量,通过比较真实的环境建构和人物还原,唤醒受众的怀旧情绪,构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增强代入感和认同感,从而在有同样青春记忆的人之间塑造集体认同,构建起这特定群体的“青春全景图”。

《最好的我们》中运用了大量的青春符号,既让环境场景显得真实,也唤起了观众的记忆。比如,第1集中几个好朋友一起在班级的电视里偷看刘翔的奥运会比赛。此外,剧中还有刚进入高中的军训场景,以及余淮为了物理竞赛不参加班级合唱等情节元素。《匆匆那年》则描绘了80后的青春,大家一起跨过千禧年的节点,在高中毕业之后共同喝醉等。《你好,旧时光》则点明了余周周喜欢《圣斗士星矢》这部动画片。这些符号都展示了80后、90后的真实青春,唤起了一代人的记忆。

除此之外,受众在看青春校园故事的过程中生发出的自我情感,会变成如今网络“参与式文化”的一部分,大家把各自的青春记忆通过账号发布在网上,也起到了网络剧宣传的作用。

五、集体记忆下的失真与满足

本文以简单介绍青春校园网络剧的发展状况开头,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媒介、受众四个方面分析了其传播特征,运用“沉默的螺旋”“意见领袖”“使用与满足”等理论解释传播现象。

并不是每一部青春校园网络剧都会成为“现象级”,其实大多数还是平平之作,只有个别有IP加持并在视频平台广泛宣传推广的网络剧才会成为“爆款”。即使是口碑很好、评分较高的青春校园网络剧也会出现各种情节和人物的缺陷,而人们却大多在挖掘集体青春记忆符号,构建逝去的“青春图景”,沉浸在“甜宠”元素对自身的满足中,也因为“沉默的螺旋”理论而没有发表自己批判性的观点和看法。

如今网络剧的传播模式已经形成,但随着市场的逐渐饱和,青春校园网络剧将会选择更多元、内容更细化的方式传播,同时其质量水平也会随着受众需求的变化逐渐提升。

注释:

①谷悦.传播学视域下青春校园网络剧流行的原因解析[J].新媒体研究,2018(01):71-72.

猜你喜欢

青春受众记忆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