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猫符号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多模态隐喻建构
——以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国宝熊猫》为例

2020-02-23钟毓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国宝大熊猫熊猫

□钟毓

一、绪论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建构变得越来越重要,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刻板印象”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国家形象可以被定义为:“在国际社会情境中,国家行为体在与他国互动基础上对自我的定位,是其在国际社会结构中的自我呈现。”①也就是说,国家形象是可以通过话语进行建构的。

熊猫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海外国家对这一符号的接受度很高。随着“熊猫外交”的深入和熊猫文化的传播,熊猫这一符号也更为广泛地被利用起来,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文化、民族意志的一种象征,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综述

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国宝熊猫》运用熊猫集结了文字、图像、音乐和旁白等多种符号,可以作为多模态的话语本文。一直以来,隐喻只是被当作一种语言现象和一种传统修辞手段。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指出隐喻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②。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于1978年提及语言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认为“语法隐喻旨在探讨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一语言哲学命题”③。1996年,Forceville率先提出了图像隐喻理论,把原本限于语言研究范畴的隐喻扩展到图像、声音、音乐、手势等多模态研究领域,并于2009年在《多模态隐喻》中把多模态隐喻定义为“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模态呈现的隐喻”④。

现阶段关于熊猫符号的研究大多是依赖“熊猫外交”进行的舆情研究和效果研究。赵丽君从国家形象的视角对我国“熊猫外交”进行了系统的效果研究⑤;李传友基于合作中的舆情反映分析“熊猫外交”的作用⑥。目前,将多模态隐喻引入熊猫符号对我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分析中的论文并不多。因此,本文在多模态理论的视角下,以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国宝熊猫》为例,探讨熊猫符号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为如何利用熊猫符号完成我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新的视角。

三、多模态隐喻构建

6集系列纪录片《这里是中国》以“This is China”为切入口,围绕“武当功夫”“国宝大熊猫”“国粹京剧”等海外受众感兴趣的内容,每一集都承载着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从而向观众介绍“这里是中国,中国有什么,中国是什么”。纪录片2017年在中俄两国同时播出,致力于向世界人民介绍当代中国的飞速发展,展示中国的文化精髓。

隐喻具有解释作用,可以反映目标域与始域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为受众呈现其背后的意蕴,加快受众对陌生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而需要调动受众多感官的多模态隐喻可以更充分地触动受众对目标域的情绪,比单一的语言符号更能感染受众,从而使得隐喻发挥更大的功能。语言(文字和旁白)和图像是多模态语篇中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和呈现隐喻的主要手段⑦,所以语篇和图像是主要的分析对象。同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思维,这个过程同样渗透于多模态隐喻建构的过程中。因此,结合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语境分析,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国宝熊猫》突出建构了以下几种多模态隐喻,提高纪录片的解释和说服效果以建构更为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

(一)熊猫隐喻

顾名思义,熊猫是贯穿于整集纪录片的重要元素,也是纪录片完成多模态隐喻的突出体现。基于纪录片的主题和熊猫在我国外交中的重要影响,可以看出“熊猫是中国”是纪录片多模态隐喻的重要主题。纪录片通过语篇隐喻和图像隐喻的结合,塑造熊猫憨态可掬、受人喜爱的形象,展现中国的“和”文化,进一步建构中国“和平友好”的国家形象。

首先,从语篇隐喻的角度来看,纪录片《这里是中国——国宝熊猫》中有关于熊猫的隐喻有“国宝”“素食者”“可爱的美食家”“宝宝”“大明星”等,而这些隐喻的始域都关于熊猫,其目标域都是中国,包含着重要的隐喻意义。纪录片将熊猫称为“国宝”“宝宝”“可爱的美食家”,都是为了削弱熊猫作为一种野兽的凶猛性,赋予其“可爱动物”的概念;同时,进一步地将熊猫比作“素食者”则是为了展现中国的“和”文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强调大熊猫以竹子为食的素食者形象,是为了消除“中国是世界的威胁”的形象,赋予中国“良善温和”的形象。

再结合纪录片的视觉模态,可以更为明显地看出纪录片对熊猫的多模态隐喻。《这里是中国——国宝熊猫》镜头画面的选取也十分讲究,都弱化了大熊猫“大”这一特点,更多的是展现它的憨态可掬。首先是采用了大量的脸部特写,展现熊猫的黑眼圈和圆溜溜的黑眼珠,以展现其最具招人喜爱的萌态;同时在熊猫全身的镜头上,大多是将熊猫放置到大的背景展现其悠闲自在的坐姿,或者是展现熊猫母子(女)的和平相处形态。视觉模态进一步弱化了熊猫“大”“生猛”的特点,也是对中国和平友好形象的隐喻,说明中国的发展不会成为对国际世界的威胁。

总而言之,纪录片通过塑造熊猫平和淳善的形象来隐喻中国和平友好、无侵略性的形象,向观众传达中国是温情友好的,给海外严肃的中国形象增添了和平友爱的元素。

(二)熊猫保护基地隐喻

除了熊猫的多模态隐喻建构,纪录片另一重要的隐喻建构针对我国的熊猫保护基地。纪录片通过对雅安碧峰峡保护基地、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拍摄,展现了中国政府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成功。作为一种语篇建构的重要手段,隐喻具有语篇构建、衔接和连贯的功能⑧。具有一定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多模态隐喻,在建构熊猫保护基地隐喻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纪录片将中国大熊猫保护基地和自然保护区比喻成“疗养院”“明星保护区”,这一类的语篇隐喻文本展现了中国政府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重视,实现了大熊猫从“濒危”状态的转变。

影片3:19至3:26处,是关于“中国是野外保护专家”这一隐喻文本的描述。这个片段的旁白是,“中国制定了整套的、严格的大熊猫生存方案。从出生到光荣退休,大熊猫得到了充满关爱的保护。照料他们的是致力于保护濒临灭绝动物的人”,同时配有图像模态,即大熊猫保护基地的工作人员在给熊猫喂食和擦洗身子、熊猫坐着悠闲地进食的画面;还配有轻快愉悦的背景音乐。多模态的介入产生了一个隐喻意义,即中国是大熊猫最好的家,中国政府是野外保护专家。中国和家本是不同的事物,一个具象,一个抽象。但纪录片建立在保护大熊猫这一相似性的基础上,通过多模态的融合和介入,形成了“中国是大熊猫最好的家”这一概念隐喻。结合西方专业组织盛赞中国政府的野生保护工作这一现实语境,这一隐喻内涵可以进一步升华为“中国是野生保护专家”,建构出中国热爱自然、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形象。

(三)笑脸隐喻

从视觉模态的角度看,《这里是中国——国宝熊猫》同样将画面转向了人物,将重点放在了人们参观熊猫基地时的笑脸,例如大量游客的笑脸(07:53)、抱着孩子参观熊猫的父亲的笑脸(00:35)、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笑脸(12:13)、外国志愿者的笑脸(20:40)。根据Kress&van Leeuwen的观点,画面中的人的脸部表情能够将画面的人和观众相连接⑨。这种构图方式可以使画面与观众形成同盟关系,寻求观众接受、赞同纪录片呈现的观点和想法。《这里是中国——国宝熊猫》通过对笑脸的组合展示,对观众的视觉神经形成刺激,创造出感同身受的移情效果,借笑脸传递出中国和世界对熊猫的喜爱。与此同时,同期的背景音乐多以轻快为基本基调。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志愿者的笑脸隐喻(20:41、21:42),其在表达世界对中国熊猫的喜欢这一隐喻意义的同时,也传达出中国开放包容、寻求国际交流的声音。结合我国“熊猫外交”的悠久历史,可以将其进一步解释为“熊猫是与世界交流”这一隐喻意义,而不是国际社会上所认为的“利益驱动”,中国是想要通过交流和合作,使得更多的海内外民众了解到有较强文化共同性的熊猫符号。纪录片通过声音模态和视觉模态的结合,隐喻中国现今并不是借用熊猫寻求利益关系,更多的是包容开放的文化交流,打破关于中国熊猫繁殖工作营利目的明显的印象。

四、结语

本文利用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机制,解析《这里是中国——国宝熊猫》通过语篇模态、图像模态、声音模态的融合完成的熊猫隐喻、熊猫保护基地隐喻、笑脸隐喻的建构。结合我国国家形象的现实背景,纪录片通过上述的多模态隐喻进一步建构出中国和平友好、热爱自然、包容开放等正面的国家形象,多模态的引入拉近了距离,让熊猫符号下的国家形象宣传变得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纪录片也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国家形象是可以被建构出来的,在建构过程中要考虑一定的传播和修辞策略,有效的隐喻语言有助于人们理解抽象、复杂的信息,借助隐喻手段可以完成对丰富国家形象的建构。

注释:

①党兰玲.话语与国家形象建构[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02-106.

②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Lond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0.

③HALLIDAY M.Grammatical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M].WEBSTER J J.Studies in Chinese Language.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5:323-333.

④Forceville C Urios-Aparisi E.Multimodal Metaphor[M].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9:24.

⑤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12):15-19.

⑥李传有.谈大熊猫在国际合作中的舆情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8(14):30+32.

⑦王小梅.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以《中国一分钟》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9(03):91-96.

⑧杨琳.隐喻塑造国家形象的可行性及方式设计——以纪录片《长城,中国故事》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16-19+24.

⑨黄绿蓝.多模态视域下国家形象的建构——以《中国进入新时代》为例[J].新闻世界,2018(01):73-78.

猜你喜欢

国宝大熊猫熊猫
“国宝”竞拍会
我们都爱大熊猫
漫话国宝
寻找大熊猫
大熊猫
我爱“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萌萌哒熊猫
萌萌哒熊猫等
我与熊猫的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