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类纪录片人物类型分析

2020-02-23张海琳

视听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桥纪录片隧道

□ 张海琳

工程类纪录片涉及建筑、地质、大气、水文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对纪录片编创人员的学科知识有严格的要求,而且也对拍摄制作的硬件有苛刻的要求①。从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超级工程》系列开始,国内工程类纪录片开始在国际纪录片界崭露头角。之后陆续推出的《超级工程II》《超级工程III》《中国建设者》等同样是展现中国工程建设和科技发展成就的纪录片。

一、工程类纪录片的影像风格

工程类纪录片特定的拍摄对象,决定了纪录片大多为“专业、硬核、宏大”的鲜明风格,影像表达上一反传统纪录片的手法,特技频繁,语言凝练,剪辑节奏较快,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这类纪录片在故事性和人物表现力上偏弱,人物和故事更像是服从影像表达而派生出来的,与纪录片的拍摄主题贴合度不够。传达出的人文思想和关怀偏弱,是工程类纪录片的一个明显软肋。

Discovery探索频道在纪录片制作之初就严格选择题材,反复讨论事件是否具有冲突和戏剧性,是否可以创造故事。所以,是否具有冲突,是纪录片故事化选题的重要参考标准②。

经过数年的探索,国内工程类纪录片强化了人物和故事的甄选,更加注重叙事的生动、细腻、引人入胜。把工程类纪录片“硬”的特性进行“软化”,使得受众更广,作品的传播力更强。本文对央视《超级工程》、云南广播电视台《新南方丝绸之路——世纪之梦》中的人物类型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工程类纪录片中常用的人物类型规律。

二、工程类纪录片的常见人物类型和拍摄手法

(一)与拍摄主体直接相关的“关键性人物”

在工程类纪录片里,拍摄的主体是工程,譬如桥、隧道、公路、高铁、超高建筑等。选择它们的原因或是其建筑难度百年一遇,或是其在建筑史有着标志性的地位。无论如何,它们都是冰冷的建筑、机械、工具。而在这些工程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是人的智慧与劳动创造了它们。在工程类纪录片中,选取与拍摄主体相关的关键性人物的故事,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比如,《超级工程I——港珠澳大桥》通过港珠澳大桥工程师方明山和众多设计施工者的交叉叙事和讲述,呈现了港珠澳大桥这一史无前例的巨型工程。而《新南方丝绸之路——世纪之梦》纪录片中,为了呈现建设穿越横断山脉的大瑞铁路的艰难,选取了被称为“中国最难隧道”的大柱山隧道项目经理姜栋作为主要人物。这个人物的选取极具情感张力,因为姜栋从隧道开始动工就在项目现场,一直坚守了12年。其间经历了隧道施工中的种种险情、工友纷纷离开项目的挫败,最终见证了这条最难隧道的艰难贯通。这样的人物故事极具代入感和感染力,其内在的情感冲突是工程类纪录片不可多得的素材。

(二)由软性角度切入拍摄主体的“引子型人物”

工程类纪录片选择拍摄对象的标准中,“故事化和冲突性”被放在了“可视化和陌生感”的后面。这是工程类纪录片创作的一大特点,无可厚非,但是也决定了其人物、故事偏弱的特点。因此,如何挖掘工程背后的人物故事也考验着纪录片导演。

《超级工程Ⅲ——交通网络》一开篇就向观众展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四川德格藏文印经院印刷经书的场景。极具画面感的印刷经书的场景引人入胜。送经书的师傅从德格到康定需要整整一天时间,骑摩托车行驶500多公里。途中翻越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这是几个世纪以来藏区与内地往来必须要面对的难题。此时,片中话锋一转,引入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超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进入该片的拍摄主体。

工程类纪录片里,作为“引子”的人物故事类型是比较常见的,往往是故事性很强、开口很小的人物最能给观众带来亲切感。《超级工程》的导演李炳谈到创作思路时称:“在拍摄之初,我就给整个团队确定了两个明确的创作标准。那就是:在影像上,我们要追求‘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在叙述上,‘把陌生的事物形象化’。”③“引子型”人物,就是“把陌生事物形象化”最好的路径。

(三)提升拍摄主体影像表达的“场景式人物”

纪录片对影像表达有比较高的要求,它是用影像来讲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工程类纪录片更是如此。如何把工程本身具有的“奇、险、难”等特点用影像具体而生动地表达出来,就决定应该如何选择“场景化人物”故事。例如,《超级工程Ⅲ——交通网络》选取了地图采集人员黄启金第一次穿越雀儿山隧道时一边吸氧一边工作的场景,生动地呈现了这条隧道的高海拔缺氧状态。而在《新南方丝绸之路——百年之梦》中,拍摄了大瑞铁路上的三个重点工程,分别是大柱山隧道、澜沧江特大桥和高黎贡山隧道。每一个工程中选取的人物和故事各不相同。其中,澜沧江特大桥选取了高空中检修缆索吊的普通工人作为描述对象。工人在离江面500米的高空作业,双脚踩在钢绳上的工作场景是一般观众较为陌生的。对这一场景的拍摄,既能展现出澜沧江大桥横跨两山间的奇险,又能传递出普通工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在另一工程——高黎贡山隧道的拍摄中,则选取了专门维修“彩云号TBM”刀盘的工人师傅薛玉明作为人物类型。这是因为“彩云号TBM”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最大直径的硬岩掘进机,也是首次在西南地区用于铁路建设的大型机械。

“场景化人物”的选择从来都不是随意的,他一定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拍摄主体而设置的。这是纪录片拍摄的一个重要手段,既能从影像上充分展现拍摄主体,又能把人物故事融入场景本身。一个大型工程从设计、施工到维护,一定是具备许多可以讲述的拍摄角度的,囿于篇幅,纪录片导演必须选择最有特点、最有可视性的角度进行表达,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选择最恰当的“场景化人物”,就是一个重要的功课。

(四)增加拍摄主体人文温度的“个性化人物”

由于拍摄主体是冷冰冰的建筑工程,工程类纪录片普遍缺乏温度和情感,所以需要制作者把镜头从工程转向人物,从人与工程的角度讲故事,描述工程背后的人的情怀。因为正是这些普通人、这些鲜活的生命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这些超级工程,是人的坚持与努力实现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④。

《超级工程II——中国桥》中,龙江特大桥指挥长常文就是一个与桥有着特殊联系的人物。常文的祖辈70年前修建了跨越龙江的铁索桥,现在他又成为高速公路龙江特大桥的指挥长。这样一个人物的故事铺陈开来,使得龙江特大桥这一工程有了历史的厚度。在龙江特大桥合龙的特殊时刻,历史和今天得以在情感上完美连接。《上海中心大厦》中的魏根生是一名塔吊司机,工作40多年,每日工作时长12小时,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的高空作业,为观众呈现出工人的辛苦。而影片通过他用手机拍下高空美景这么一个动作,将他对工作的热爱之情,以及40多年的持之以恒细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感动⑤。

三、结语

按照纪录片的常规创作来说,人和故事性都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工程类纪录片的拍摄主角由人物让渡到了工程上,人物的故事性和表现力不再是首要的追求。但是,每一个伟大工程背后势必有着许许多多的劳动者、设计者、受益者、付出者,只要认真去寻找,一定能够找到与工程有着特殊关系的人物故事。只有用“沉浸式”的手法融入人物故事,才能成为工程类纪录片中的上乘之作。

注释:

①党丽霞.中国工程类科学纪录片的国际化视野[J].出版广角,2017(03):88-90.

②何莹莹.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

③李炳.中国题材的国际化表达——《超级工程》创作感悟[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2):79.

④⑤孙妍.从叙事结构和拍摄手法看纪录片《超级工程》背后的人文情怀[J].西部广播电视,2018(10):94-95.

猜你喜欢

大桥纪录片隧道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数鸭子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纪录片之页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
LED隧道照明节能改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