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组织中“把关人”存在的合理性探析

2020-02-23李鹏飞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把关人媒介受众

□ 李鹏飞

新媒体时代,“把关人”随着新闻信息的去中心化发展逐渐发生角色、地位和权力上的转变,受众在自媒体技术的借力下掌握了麦克风和发声筒。“把关”从传统的媒体组织延伸到普通受众,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发生了革命性巨变,传统媒体的权力被消解,受众自由编辑、发布信息,为“把关”带来了强大的挑战,但是,“把关人”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在新媒体时代依然能站稳脚跟、发挥作用,其存在有合理性。

一、“把关人”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一)理论的提出与演化

1947年,美国学者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明确提出把关人概念。他指出,信息的流动受到一定“关口”的阻挡。50年代,学者怀特指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要对新闻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筛选、加工。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媒体工作者成为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新闻信息的“把关人”。巴斯把关理论研究引向社会控制模式方向,他把新闻流动的过程分为采集和加工两个部分,并指出真正的把关人是从事新闻采集的人或组织,真正把关工作的注意力瞄准在更大的社会机构和组织。随后,在沃特·吉伯(WalterGieber)、赫斯克等人的带动下,“把关人”理论逐渐丰富而走向成熟。国内“把关人”理论随着传播学的引入而兴起,20世纪80年代,众多国内学者联系中国新闻业实操对“把关人”做了理论梳理和相关研究。

(二)角色的转变

网络作为“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动媒介的作用逐渐明显,传受双方的区别在减小。网络传播削弱了传统“把关人”的信息传播特权,弱化了其在大众传播时代的传统“把关”角色①。目前的研究大多从把关人的角色转变与定位角度出发,分析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把关人”的变化,虽有强调把关权力的削弱和地位的变化,但都以“把关人”的存在为前提。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给予受众一定的话语权,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变得自由。传统的金字塔结构信息传播变成了如今复杂的网状结构传播,传统意义上“把关人”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权力式微。

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传统的新闻媒介日益与新媒介技术相结合。传统媒介的“把关人”也在逐渐适应新媒介多元化的特点。如今的“把关人”同时又是传播者,兼有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使网络把关人的角色在传播和接受中不断变换。新媒体带来的“人人把关”模式对传统“把关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传统媒体的把关人在角色上做出从“把关人”到“引导员”的转变,直接与公众进行个性化的有效信息传播,重新掌握话语的主导权②。

二、新形势下“把关人”的挑战

把关权力被削弱。“把关人”是随着大众媒介的出现而出现的,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是完全独立且拥有信息选择和传播权力的人或组织、机构等。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质带给受众更多参与信息互动和对话的机会。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的权力主要分为两部分:传播信息,修改甚至删除信息。新媒体时代,大众在网络上获得信息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人们更多的是采取自主讨论交流、评价质疑等信息交互方式,专业媒介组织的传播特权被消解,从而削弱了“把关人”权力。

“把关”的可行性降低。网络传播信息的迅速和低门槛大大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自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成为信息的生产者,都能作为独立的信息源而存在,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这样的信息源将越来越多。同时,谣言借助这种新式手段也会进行快速、广泛的传播,冲击“把关人”的理性,导致谣言扩散,误导受众,“把关人”的合理性地位也随之受到质疑。

大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感缺失。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促使受众认知水平提升,也增加了对信息真实的判断标准。主流媒体发布的“歌功颂德”式、“故意欺骗”式的信息不会成功愚昧大众,反而使受众更加反感。相较于主流媒体,受众更倾向于相信通过自己的手段得到的信息,也更加会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信息。

三、“把关人”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一)“把关人”的特点

以组织为载体,依赖组织。“把关人”源自传统大众传媒组织,以媒介组织为载体,因为组织的存在而存在。媒介组织是新闻生产的场所。传统媒体在新闻编辑、发布、传播过程中一定会存在搜集、整理、筛选、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媒介组织成为新闻信息的“把关人”,通过这个关口,新闻信息的发布有了一定的选择。所以说,媒介组织要存在,就一定会进行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只要组织进行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就一定会有“把关人”的存在。

主流媒体信息的权威性。对于用户来说,信息的选择和判断是一项重要的技能,缺乏信息选择和分辨能力的人,只能盲目跟随周围人群的脚步,导致谣言泛滥,虚假性新闻暴增。主流媒体中的“把关人”可以对发布的信息进行过滤,对传播的信息做出选择,并对舆论做出监督与引导。信息的权威性还表现在内容上。媒体依靠其较强大的实力与广泛的资源,获得的信息涵盖各行各业;较强的专业实力与经济基础可使其较深层次地挖掘新闻,最大程度地还原事情的真相,从而确保其信息的权威性,经得起实践的考验,深得受众的信赖③。

(二)“把关人”存在的必要性

1.强制性。一是法律法规方面,我国政府早在1996年2月就发出通知,要求进入互联网络的计算机用户进行登记,以便加强管理,成为率先采取措施的国家之一。国家的宏观“把关人”角色成为了媒介组织“把关人”的前提条件,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管理条例,通过政策、法律的形式为“把关人”的设立和生存筑起了一道围墙。二是道德层面,提倡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设一个良好的网络媒体环境是社会公众的诉求。网络媒体的“把关”,不仅在于被动地禁发、删除网络信息,更是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肃清网络环境的必然要求。

2.需求性。一是专业新闻机构的需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娱乐文化的侵袭,原本属于新闻机构专业人员的新闻生产和传播工作受到了巨大挑战,新闻发布的门槛降低,新闻信息的质量也日益降低,新闻信息同其他种类信息的界限日益模糊。为了抢得先机,媒体甚至频现低级错误,有的网友直指新媒体从业人员缺乏严谨的职业精神,降低了信息质量的把关门槛,直接影响了媒体的形象。因此,在信息繁杂、没有过滤的网络环境中,新闻专业媒体的“把关”显得异常重要,传播方式的改变也加剧了“把关”质量要比传统大众媒体时代更加紧迫④。二是受众媒介素养的需求。媒介素养理论发展到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公众对信息选择、分析、批判运用等能力的主要考查标准。受众在网络上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对网络信息的接收与发布更加便捷。但是,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海量的信息让人眼花缭乱,信息的内容良莠不齐,人们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媒介素养以及媒介信息参与度,提高个人的信息选择和分析能力,增强自身思辨能力,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独善其身,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更好地生活。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媒介、受众的地位和角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信息的采集和加工也不再是传统媒体的特有产品,“去中心化”的发展方向消解了传统媒介的特殊地位,增加了受众自由接受信息、网络发声的机会。但是,虚假信息、谣言等充斥着网络世界,媒介组织承担着为受众传递真实信息的重任,就必然要一直保留“把关人”的存在。因为有了“把关人”,我们才能对网络世界条分缕析,对信息世界分得清楚明白。

注释:

①杨令羡.网络论坛谣言对“把关人”理论的挑战[J].青年记者,2008(06):76-77.

②潘向.新媒体把关人的角色转换与定位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③王欢,张静.手机媒体发布政府信息的权威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6.

④丁骋,杨雪芳.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再论“把关人”理论的变迁[J].新闻知识,2015(06):14-16.

猜你喜欢

把关人媒介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