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境遇与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Z市调查样本的分析

2020-02-22尤文梦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尤文梦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领域成就非凡。然而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利益分化现象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种种挑战。为全面、深入、真实地了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笔者对Z市民众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以调研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识、认同和践行的现实境遇,进而有针对性地探索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效果的路径。

一、研究目的与样本选取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阶级属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否保持旺盛生命力,关键在于其是否关注现实,转化为现实。正如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就是解决理论掌握大众并转变为“物质力量”的问题。实现这一转化,不仅需要将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努力转化为人民的牢固政治信仰,更要将此信仰外化为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具体行动和实践,即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2]凝聚民心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事关重大,只有使大众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推进实践的强大力量。

做学问既是和思想先贤进行深度对话,也是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度剖析、查找问题、探究出路的过程。理论的分析阐述不能与现实材料的掌握相互分割,脱离实际数据和事实的理论探索必然无法有效解决现实问题,而调查研究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的关键环节。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中,通过实践调研,不仅能够依靠鲜活的社会实践扎根于时代,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现实问题,为理论的创新发展带来不竭动力,也能通过对现实境况的研究,适时对未来实践的发展走向进行规划,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效性。

Z市(鉴于问题敏感性,地名进行匿名化处理)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系我国百强城市之一,常住人口约500万人,城镇化率约60%,经济总量居全省中间位置,代表性较强。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48份,其中有效问卷345份,有效回收率为98.6%。问卷可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职业等,第二部分主要围绕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以及期望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等几方面设置问题。本问卷的样本选取都是在总体宏观控制的前提下随机形成的,统计结果能够客观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现状。鉴于部分问题为多选题,因此个别选项比例之和可能大于100%。

从性别来看,345人中,男性170人(占比49.3%),女性175人(占比50.7%),性别分布基本均衡。从常住地来看,城市183人(占比53%),农村162人(占比47%),城乡分布基本均衡,且经过访谈,可以更清晰展现城乡差异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的表现。从年龄来看,18岁以下13人(占比3.8%),18岁-30岁125人(占比36.2%),30岁-50岁140人(占比40.6%),50岁以上67人(占比19.4%),因此受访者以18-50岁的中青年为主,这部分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观点也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从受访者政治面貌分布情况来看,345人中有中共党员70人(占比20.3%),共青团员60人(占比17.4%),民主党派成员16人(占比4.6%),群众199人(占比57.7%)。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之和占37.7%,群众占比超过半数,此种分布能客观反映不同政治立场的受访者真实的看法和意见。在受教育程度上,本科学历121人(占比35.1%),高中或中专学历90人(占比26.1%),两者之和占绝大多数,该群体思想观点客观、全面,代表性较强。从职业来看,调查者中占比从高到低前五位的职业和人数分布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79人(占比22.9%),工人73人(占比21.2%),农民58人(占比16.8%),学生46人(占比13.3%),个体工商户26人(占比7.5%),此外还有教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军人等,基本涵盖了各行各业人员,以求达到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

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境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3]这一论断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指明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着力点。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发现,111人(占比32.2%)对主流意识形态非常了解,129人(占比37.4%)对主流意识形态基本了解,77人(占比22.3%)对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很少,28人(占比8.1%)对主流意识形态不了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推进是比较成功的。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在实践中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两个大局”的交互作用下,主流意识形态还存在边缘化的现象。具体而言,分析调查结果发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实境遇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认同与怀疑交织的理想信念

在关于“理想信念”的调查中,共涉及四个问题。首先对人们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认为理想信念比较重要的149人(占比43.2%),比较重要的143人(占比41.4%),两者之和占84.6%,虽然绝大部分人认同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但是鉴于理想信念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定盘星”作用,其认同度仍然具有提升的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4],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历史的深刻洞悉,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理性表达,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宏伟愿景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90人(占比55.1%)对此很有信心,认为中国梦一定能实现,有91人(占比26.4%)认为有可能实现。而对于实现共产主义,有142人(占比41.2%)对此很有信心,134人(占比38.8%)认为有可能实现。分析发现,认同“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的人数要高于认同“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人数。究其原因,“中国梦”的表述和内涵更具现实性和通俗性,加之党和国家对宣传工作的重视,使“中国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旗帜。“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创新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意识形态的感性话语与理性内核有机统一的创新以及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文化整合功能的创新”[5],这也启示我们,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需要建构起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间的合理张力。

通过调查发现,在对宗教信仰的认识中,有148人(占比42.9%)认为宗教是真理,是可以实现的美好理想。通过访谈发现,这一比例在农村高于城市。相比而言,有110人(占比31.9%)秉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宗教是唯心主义的封建迷信。这表明,在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宗教教义,这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有关,也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推进的缺位有关,需要高度重视并持续解决。

(二)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价值理念

在关于“价值理念”的调查中,共涉及三个问题。鉴于该问题的抽象性,调查中采用模糊化处理,并通过访谈进一步明晰。在关于“您认为当代人的价值判断趋向于何种表达”的调查中,有123人(占比35.7%)认为当代人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功利化,110人(占比31.9%)认为当代人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实用化,两者之和占比67.6%。而认为当代人的价值判断趋向于崇美尚真的只有101人(占比29.3%),这表明功利化、实用化,成为当代人价值选择的显著特征,人生价值观需要进一步用主流意识形态形塑、规范。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工作也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一环。

现代价值理念在人民中也有较为深入的认同,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有130人(占比37.7%)将“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作为人生目标。有115人(占比33.3%)认为“有一个满意的工作,幸福的家庭,基本生活有保障”就是人生目标。相比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也有55人(占比15.9%)将“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赚取金钱”作为人生目标。这说明大部分民众在人生目标的设立中实现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兼顾,这一现象在中共党员中更为明显,这说明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同时,部分人依旧秉持传统价值理念,自我意识明显,需要通过教育使其认同并践行主流意识形态。

从广义上说,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有80人(占比23.2%)认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非常顺利,有220人(63.9%)认为其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虽然有曲折,但大体顺利。也有39人(占比11.3%)认为人生价值不可能实现。总体而言,对于该问题,人们大体认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认知与行为矛盾的道德观念

在关于“道德观念”的调查中,共涉及四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符合社会大多数成员的愿望和要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158人(占比45.8%)非常了解,164人(占比47.5%)比较了解,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仍然需要深入扩展。另外,通过其他问题题目和访谈发现,学生群体、教师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这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取得显著实效。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弘扬爱国主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爱国主义对当代中国的重大意义,对在全社会弘扬爱国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6]在“您对爱国主义的态度如何”的调查中,171人(占比49.6%)非常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为祖国自豪,通过访谈也证明了这一点。155人(占比44.9%)认为作为中国人,爱国是应该的,两者之和占比高达95.5%,这表明爱国主义已经得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认同。

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是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有182人(占比52.8%)认为,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优先考虑集体利益,有121人(占比35.1%)选择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这表明大部分人在思想上能够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然而,人们在行动中还存在一定矛盾,比如关于社会上的“看见摔倒的老人扶不扶”问题,仍有108人(占比31.3%)在遇到摔倒的老人时,选择不会主动施以援手,选择“视情况而定”的也有71人(占比20.6%)。因此,群众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不统一的问题是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也是制约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原因。

三、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需要在深刻把握现实境遇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因素。前所未有的态势下,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有利因素

1.党中央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发表一系列事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7]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在要求,也为实现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渗透到经济工作之中,将其与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结合起来,从而开拓和活跃了人民的思想,开创了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极大提高了人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在“您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的评价”的调查中,227人(占比65.8%)认为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非常好,105人(占比30.4%)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评价为“比较好”,两者之和占比96.2%。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3.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传承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强调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奏响了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注入了不竭动力。在“您认为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给您和周围的人带来实际作用了吗”的调查中,有228人(占比66.1%)认为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了实际作用,也有100人(占比29%)认为国家惠农政策没有落实。民生的改善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保证,为巩固党的执政根基集聚起民心民意。

4.制度保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作用日益凸显

对于行为主体来说,制度具有规范行为的职能,主流意识形态必须转化为一定的制度形态才能深入贯彻。相对于宣传引导,外在的制度建设是一个相对规范的硬性约束手段,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效性、持续性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概括,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9],铸就了今日之“中国奇迹”。在关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制度建设的作用”调查中,191人(占比55.4%)认为制度建设能够保障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方向,160人(占比46.4%)认为制度建设能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效果进行合理评价,137人(占比39.7%)认为制度建设能够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103人(占比29.9%)认为制度建设能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形成强制性约束。

(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

1.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存在

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城乡差距是阻碍农村地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从整体上看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0]在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中,177人(占比51.3%)选择了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农村所造成的机遇不断显现,但是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特别是当农民对自己的收入进行城乡横向比较,感到付出的劳动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时,就会导致农民心理的不平衡,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共同富裕价值理念形成抵触甚至逆反心理。

2.思想宣传队伍力量薄弱

调查中,126人(占比36.5%);认为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教育者积极认真,教育形式创新;189人(占比54.8%)认为教育主体能够完成基本的教育,但是缺乏互动;119人(占比34.5%)认为教育者方法设计不合理,方法落后;102人(占比29.6%)认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内容枯燥。甚至有39人(占比11.3%)认为教育者没有完成基本的教育。当前,一部分基层干部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忽视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宣传思想工作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而且由于自身素质原因,部分组织者在工作中忽视人民利益诉求,存在严重的以权谋私、权力寻租行为,尤其是腐败问题难以遏制、不断蔓延,不仅加大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难度,也破坏了党在人民中的形象,使人民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执政为民的理念等产生怀疑,理论宣传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3.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脱离日常生活

在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过程中,语言是理论宣传教育的直接载体。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问题,固然有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但是归根结底是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脱离日常生活的问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过程中出现了脱离群众、脱离日常生活的倾向,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游离于群众之外,难以走进群众。我国的社会转型,是一场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使中国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根本变化,而且也使民众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在“阻碍您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因”调查中,占比前三位的选项分别为:“和自己的生活关系不大”(150人,占比43.5%),“听不懂”(142人,41.2%),“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或机会”(131人,占比38%)。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过于学术化、政治化,是阻碍人们认同的重要原因。

4.网络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

在事关网络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冲击的调查中,219人(占比63.5%)认为,网络上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真假难辨。158人(占比45.8%)认为敌对势力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156人(占比45.2%)认为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机制不健全。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此种传播信息的大众载体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状态。尤其是“自媒体”的涌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使传播不再是专业禁地,而每个人都可能是传播主体。但是,互联网上信息良莠不齐,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

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提升路径

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与灵魂。如果不被中国大众所认可和接受,就会成为空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强有力的“粘合剂”,能够统一社会成员思想,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一)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一种理论想要被大众认同,必须关注民生诉求。改善民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改善民生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亦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突破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根本在于使马克思主义占领广大民众的思想阵地,要实现这一目的,首要问题和关键所在是关注民生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11]在内容上,民众生活主要涉及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其中物质生活是基础性的,尤其要高度关注民生问题,把涉及民生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社会治安等基本民生问题解决好,主流意识形态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民更加渴求主流意识形态理论指引他们走向共同富裕,盼望党和政府有效解决城乡贫富悬殊问题。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12]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农民精神贫瘠的根本手段,只有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才能迈入小康社会;只有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农村才能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因此,只有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才能通过农村经济发展来强化农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基层党员干部、社会精英群体等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创作主体和传播主体,是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领导者、推动者和示范者。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宣传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水平和层次。在关于宣传主体的调查中,有144人(占比41.7%)选择了所在的社区村庄经常定期举办有关时事政治的学习宣传,有180人(占比52.2%)认为只是偶尔举办学习活动,也有21人(占比6.1%)选择了其所在的村庄或者社区从来没有举办过关于时事政治的学习活动。因此,教育者对民众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重要性的认识迫切需要加强。

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得以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3]在关于“您希望通过何种方式了解学习主流意识形态”的调查中,194人(占比56.2%)选择了“专题讲座或会议”,168人(占比48.7%)选择了“长期开设政策解读活动”,111人(占比32.2%)选择了“组织外出调研、实地考察”,96人(占比27.8%)选择了“日常课程”。理论工作者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具体组织者与实施者,其能力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工作的有效运转。组建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专业队伍,首先,理论工作者要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把握;其次,推行主体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后,必须做好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广大理论工作者与基层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宗旨,走出书斋,走向基层,深入群众。

(三)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一种学说的价值和作用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真理性内容以及它所提供的知识和智慧,列宁曾指出:“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14]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创立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大众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特征,同时理论自身体系复杂、内容丰富,群众要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较大难度。因此,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必须依据民众的实际和需要来具体确定,必须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理论进行宣传。大道至简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最高境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产生实际的鼓动作用,首要的是理论的真理性和通俗性,通过透彻的理论,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重大部署,要求:“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15]规定了新时代谋划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点和出发点。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首要要求即实现理论内容的通俗化,只有把深奥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通俗化、形象化,致力于“讲中国老百姓的话”,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贴民意,暖民心,才能被民众所接受和理解。理论工作者应根据相应的宣传目的,以强烈的现实取向按照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信仰的规律,紧密结合民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组织、编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讲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拉近主流意识形态与民众的距离。

(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要敢于亮剑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日益白热化。在“您对西方反复宣扬的‘普世价值’(平等、民主、自由等)持什么态度”的调查中,仅有84人(24.3%)选择了“坚决抵制”,191人(占比55.4%)选择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4人(占比15.7%)选择了“全盘接受”,16人(占比4.6%)选择了“不了解”,这说明大部分人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没有科学的认识。因此,党和国家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大力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决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激发正能量,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有机结合起来。再者,必须强化舆论监管,进一步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举报及奖励机制,严厉打击有损主流意识形态的活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为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扫除文化羁绊。

在“您一般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的”调查中,194人(占比56.2%)选择了“电视或者广播”,165人(占比47.8%)选择了“互联网或者手机”,129人(占比37.4%)选择了“书籍或者报刊杂志”,107人(占比31%)选择了“宣传栏、标语、宣传海报”,66人(占比19.1%)选择了“学校、党政机关举办的讲座或者会议”,34人(占比9.9%)选择了“身边的家人或者朋友”。因此,网络新媒体成为人们认知习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加大对新兴媒体的扶持、引导和管理,打造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传播新平台,办好新闻网站理论频道,创建一批主流意识形态类网站,夯实思想引领的网上阵地,实现传播形式的声、图、文并茂,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能够渗透于新兴媒体中,取得在新媒体上的主导权、主动权。

认同不是理论的最终归宿,只是检验理论真理性的必经阶段。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从理论“掌握群众”到为“群众掌握”的大众化进程。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其中既有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可回避的挑战,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契机,值得新时代下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给予高度关注并为此付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