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女性意识的缺失与觉醒
—以《祝福》和《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主人公命运为例

2020-02-20◎魏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佩德罗祝福祥林嫂

◎魏 蔚

鲁迅的《祝福》和劳拉·埃斯基韦尔的《恰似水之于巧克力》呈现了传统中国和墨西哥两种不同文化、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社会底层妇女对命运遭际不同程度的反抗。本文以作品中祥林嫂和蒂塔为例,探析同样是在风云变幻的革命背景下,女性在封建传统的压迫、生理与心理的压抑及婚姻与爱情不幸的处境下,通过各自的抉择体现出的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进而探析造成她们不同命运的深层缘由。虽然是两部不同长度、不同语境的小说,选取的两位女主人公出自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是作家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用女性来传达对社会的看法,两部小说的主题也具有相似性,都从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塑造人物,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在人物命运的发展过程中渗透着的救赎观念。祥林嫂和蒂塔二人虽同是社会生活的弱者、被侮辱者与被迫害者,然而有着相似命运遭际的两人却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从总体上看,在人物的命运结局上,祥林嫂的命运要比蒂塔悲惨得多,而在对这两人命运的比较过程中,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对个人悲剧命运的身份定位、反抗方式以及救赎观等方面。

1 封建礼教桎梏下激起对命运反抗的共同性

祥林嫂和蒂塔都是活在底层的农村妇女,她们淳朴、善良、勤劳。然而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都失去了享受婚姻自由的权利。

祥林嫂有过两次婚姻,都很不幸。第一次嫁给了比她小十岁的丈夫,丈夫夭折了。对于这段婚姻鲁迅先生这样描述:“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仅仅几句话,就可以知道祥林嫂的第一段婚姻并不幸福。试想祥林嫂初到鲁四老爷家打工也就二十六七岁的样子,此时丈夫已经过世了,那么嫁到祥林家,面对十多岁的丈夫,祥林嫂能享受到丈夫多少的关爱和体贴?恐怕更多的是给丈夫家添了个劳动力而已。加之上有厉害的婆婆要服侍,下有年幼的小叔子要照顾,祥林嫂的重担可想而知。而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是婆婆将她像牲口一样卖给了深山里的贺老六,是为了给小儿子换聘礼钱。尽管祥林嫂拼死反抗,但最终还是向命运妥协了。很快祥林嫂有了自己的儿子,丈夫又有力气会做活,本以为人物命运就此改变,谁知夫死儿亡的双重打击再次降临到这个不幸女人的身上。

在墨西哥农村一个没落的家族中,母亲艾莱娜是个典型的封建大家长。她掌管着家族内一切大小事务。这个家族秉承着许多封建陋习,其中有一条规定,最小的女儿蒂塔要伺候老人直到归天,此前不得出嫁。因为艾莱娜的独断专行,蒂塔三姐妹从小就完全处于母亲的控制下,蒂塔早已习惯了逆来顺受。在婚姻问题上,尽管蒂塔深爱着青梅竹马佩德罗,但是由于母亲执意遵循封建习俗,断送了自己本该享有的幸福生活。蒂塔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了爱人佩德罗,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拱手让给他人。婚后的大姐罗萨乌拉和姐夫佩德罗仍住在母亲家里,这让蒂塔承受着心理上的痛楚和精神上的折磨。好在小外甥罗伯特的出生给蒂塔带来了一丝心灵的慰藉。蒂塔将全部的爱给予了这个小生命并担当了他的乳母。当发现蒂塔和佩德罗私下仍有接触,母亲艾莱娜断然将罗萨乌拉一家送往美国,避免蒂塔与佩德罗旧情复燃,这间接导致后来罗伯特的死亡。当得知小外甥夭折的消息,蒂塔十分绝望,也彻底被激怒了,决心反抗。

2 自我救赎中女性意识的缺失与觉醒的差异性

2.1 “意识缺失”的祥林嫂反抗注定失败

祥林嫂的一生一共进行过四次对命运的反抗。第一次是在丈夫祥林死后,因为不愿意被婆家卖掉所以偷偷跑出来,逃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应该说祥林嫂第一次的反抗出自本能,是大胆而进步的。旧社会的女性即便是丈夫没了,按照传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观念,守寡的媳妇也只能听从夫家安排,任人鱼肉。但是祥林嫂并未屈从,她逃了出来,到鲁镇做工,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劳获得一份温饱,得到作为人应有的尊严。当鲁四老爷得知她是一个寡妇的时候,“立刻皱起了眉头”,可见人心之冷淡,这个封建守旧派不但没有怜悯之心,反而嫌弃祥林嫂的出身,好在祥林嫂凭着自己的勤劳本分留了下来。

然而,很快祥林嫂的婆婆追到了鲁镇,将祥林嫂带回卖给深山里的贺老六。“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祥林嫂第二次的反抗更加激烈,以死相拼。这一次的反抗,祥林嫂简直豁出了性命,无论是肢体还是言语都进行了激烈的抗争。然而这次反抗最根本的原因并非祥林嫂为了自身的婚姻自由而反抗,而是维护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数千年的强加于女性的所谓“贞洁”观。“烈女不侍二夫”,这种封建伦理道德根深蒂固地扎在祥林嫂的思想里,是她再嫁时拼死反抗的根本原因,而并非是女性意识作用下对婚姻自由的渴望。然而,身为女子,祥林嫂本就是弱小的,无能为力的,最终只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再婚后的祥林嫂有了自己的儿子,刚刚过上平静的生活,谁知命运再次捉弄这个可怜的女人,丈夫死了,儿子被狼叼走了,大伯把房子收了回去。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只能再次回到鲁镇帮工。

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的祥林嫂不似先前,变化很大。“我真傻,真的……”祥林嫂一遍遍地向鲁镇的人们讲着自己的悲惨遭遇,重复着儿子被狼叼走的故事,言语中充满了自责和忏悔。然而在鲁镇, 人们虽然对祥林嫂的自责与忏悔表示一点同情, 但也止于听一听她的倾诉, 而更多人把它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世态的凉薄使祥林嫂无法自我救赎。

祥林嫂的第三次反抗应当是捐门槛。她听信了柳妈的话:“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所以,祥林嫂辛苦攒了一年的工钱去土地庙捐了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在死后改变命运,免得被锯成两半。可以说这是祥林嫂的再次自我救赎,也是在历尽人间疾苦和世间冷眼后重燃对生活的一点希望。在捐完门槛以后,祥林嫂以为洗清了罪过,和普通人一样,当她在冬至祭祖时节,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却被四婶喝令放下的时候,“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祥林嫂以为通过这种迷信的方式能够救赎自己,而现实却将“不祥之人”的烙印永远刻在她的身上。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早就被封建礼教所奴化,违背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祥林嫂通过勤恳劳动辛苦攒了一年的工钱,想通过捐门槛为自己“赎罪”,摆脱“不洁”“不祥”之人的命运,而四婶的一声喝令断送了她的希望。

祥林嫂最后一次对命运的挣扎是在遇到“我”时,她对世上是否有魂灵和地狱提出了质问,她想知道自己死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她在临死前还是要和命运做斗争。她以为“我”能够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她以为“我”可以拯救她,可是最终她的抗争都是徒劳。就这样,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旧社会,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祥林嫂进行了四次命运的反抗却没能实现自我救赎,最终走向了人生末路。

2.2 “意识觉醒”的蒂塔抗争终获胜利

相比之下,蒂塔在一步步向命运反抗的过程中唤醒了女性意识,从而迈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什么是女性意识?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小说中蒂塔由一个没有自我意识,处在母亲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被异化了的人,发展成萌发了反抗意识,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寻求自身独立,努力追求真爱,具有斗争精神的女性。

最初,蒂塔一直以“他者”的身份生活。对于母亲的专制逆来顺受,她习惯了压抑自我。但是当艾莱娜拒绝了青梅竹马佩德罗对自己的求婚的时候,蒂塔萌生了反抗的念头。她不顾母亲的警告,反复提起与佩德罗的婚事,试图通过与母亲的沟通来挽救将被扼杀的爱情。与母亲产生言语冲撞是蒂塔的第一次反抗行为,尽管最终蒂塔向母亲妥协,但反抗意识已在蒂塔心中悄然萌芽。

小外甥罗伯特的死彻底激怒了蒂塔,这让她对母亲的憎恨到达了极点。蒂塔觉得母亲是导致罗伯特死亡的罪魁祸首。多年积累的愤恨一下子如洪水般爆发,因为罗伯特的死,母女俩发生激烈的争吵。为此,蒂塔遭到母亲残忍的毒打,她爬到鸽子房里将自己关起来,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一方面是对母亲野蛮行为的反抗,同时反映出蒂塔希望寻求自我独立。直到布朗医生赶到,将她从那个牢笼一般的家里救出来。即便蒂塔知道艾莱娜要求布朗医生把她送进疯人院,她也毫无抗拒地跟着布朗医生离开了那个家。可以看出,蒂塔已经迫切期望摆脱家的束缚,摆脱母亲艾莱娜的控制,渴望自身的独立。

对于布朗医生的求婚,蒂塔没有征求母亲的同意,没有受制于“不能结婚”的规定,自己答应了这门婚事。这一方面说明蒂塔努力摆脱母亲的控制,一方面表明蒂塔要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艾莱娜的死消除了蒂塔与佩德罗之间最大的障碍。但是每当蒂塔和佩德罗有进一步接触的时候,母亲的幽灵就会出来警告蒂塔,阻止将要发生的事情。面对死了的艾莱娜变作幽灵还要来控制自己,蒂塔无法忍受。她反对母亲所谓的“正派女人”的定义,对人生有着自己的认识,正如她自己所说:“我认为我就是我!一个有一切权利过她觉得最快乐生活的人。”这番话证明了蒂塔不再是个没有自我意识、任人支配、失去主观人格的人,对人生、对生活她有着自己的理解。当姐姐罗萨乌拉用家庭传统来制约蒂塔,迫使她断绝与佩德罗的交往,蒂塔也并没有妥协。她反驳道:“只要这种可恶的传统轻视我,我需要违背多少次就违背多少次。我和你一样有结婚的权利,你却没有权力在两个深深相爱的人中间插足。”此时的蒂塔不仅对自己的人生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要追求自己作为女人获得婚姻幸福的权利和自由。她蔑视封建传统,憎恨那些没有人性的规定,她坚持并努力争取自己的爱情,维护属于自己的权益,她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决定过快乐的生活。伴随着成长,蒂塔的女性意识由最初的萌芽到发展直至走向了成熟。不仅如此,蒂塔还帮助外甥女反抗命运。罗萨乌拉生前曾要求自己唯一的女儿埃斯佩兰莎不许结婚服侍自己直至终老,并且认为女孩没必要去读书,是蒂塔对姐姐的不懈斗争终于说服了她让外甥女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她努力劝说罗萨乌拉消除愚昧的封建观念,不要剥夺女儿的婚姻自由。终于,在佩德罗与蒂塔的共同努力下,埃斯佩兰莎获得了自己的幸福。对于真爱的坚持,蒂塔最终放弃了与布朗医生结婚,而是选择和佩德罗在一起。就在埃斯佩兰莎婚礼的当天,蒂塔和佩德罗终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时刻。他们再也不用害怕母亲的监视,不用顾忌罗萨乌拉的猜忌,不用理会世俗的眼光,大胆地结合在一起。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激情的燃烧将他们融为一体永远不再分开。

3 揭示女性意识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3.1 社会价值评判体系标准影响个体的救赎观

在封建伦理道德奴化人们思想数千年的旧中国,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评判要远远超过个体的自身价值评判,个体的行为标准必须符合当时社会认同的封建文化体系,否则就会被孤立,被排斥。祥林嫂始终将遵循封建礼教的传统凌驾于个人反抗的一切行为基础之上,实际最根本的目的是回到社会群体中,不愿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和习俗。失去自我的祥林嫂意识不到命运对她的不公,习惯了接受与顺从,无法认识到自身悲剧的根源是封建传统的压迫,更难以激发作为独立个体追求自身权益的意识觉醒。同时周围人的自私和冷漠也进一步摧残了祥林嫂的个人意识。

初到鲁四老爷家,“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鲁四老爷作为一个封建男权体系下的卫道士,他不可能同情祥林嫂这样一个丧夫的寡妇,在他眼里,祥林嫂只是一个佣人、一个伤风败俗的“谬种”,她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物件”而已。这也进一步加深了祥林嫂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个不祥的人。

在丈夫祥林死后,婆婆为了给小儿子换聘礼钱,强行逼婚,不顾祥林嫂的拼死反抗,把她卖给了贺老六。正是婆婆的这一举措使得祥林嫂日后背上了“不洁”的罪名。

还有柳妈,名义上是在帮祥林嫂,实际将她进一步推向了鬼门关。她劝祥林嫂“捐门槛”,曾给了这个可怜女人一丝希望,却在希望破灭后彻底绝望。

重回鲁镇的祥林嫂不停地重复着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故事,以这种方式来忏悔。但那时的社会,人们的同情心是有限的,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祥林嫂的悲剧只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剂,是茶余饭后的闲话,听的遍数多了,祥林嫂的悲哀与忏悔就成了“渣滓”。

包括文章中的“我”,当祥林嫂对世上是否有魂灵和地狱提出了质问,她想知道自己死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她以为“我”能够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她以为“我”可以拯救她,但是“我”似有可无的回答或许断绝了她最后一点希望。而“我”唯恐惹了麻烦,避而远之。虽然对祥林嫂有过一丝怜悯,却也和鲁镇的人们一样“爱莫能助”。

反观蒂塔不同的命运结局,不难发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影响并推动蒂塔女性意识的觉醒。因为一条没有人性的封建家规而剥夺了两个年轻人的婚姻幸福,这是导致蒂塔开始反抗的根本原因。由于生长在一个浓厚封建色彩的家庭中,加之当时整个社会的保守落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及先进思想的熏陶,蒂塔不可能自发地意识觉醒。当封建传统束缚了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否定个人价值、使人的精神受到压抑,就会本能地激发出内在的反抗意识。而只有敢于和封建传统反抗,才会萌发“人”作为一个个体要求自身独立的意识,再到作为一个女人要求自我权益的实现和对人生意义的全新认识,最终将意识的觉醒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此过程中,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祥林嫂所处的群体价值观不同,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中心的个人主义是西方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意愿和权利。可以说正是在这种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下,蒂塔从个体利益出发,从追求自我幸福出发,认识到封建传统阻碍婚姻自由,必须要违背传统,反抗不公正的待遇,开始对自身作为女性在独立、自主、寻求自由、追求真爱等方面提出要求,使得蒂塔的女性意识在反抗中逐渐成熟。相比之下,蒂塔的反抗成功还来自周围朋友家人鼓励帮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二姐赫特鲁迪斯从家里成功逃走并获得幸福的例子对于蒂塔是极大的鼓舞。小说中的赫特鲁迪斯是个叛逆少女的形象。她赤身裸体地跑到草原上被一个军人虏走,而后被卖到妓院,之后又参军打仗成了将领并且找到了自己心爱的人。她的所作所为使得母亲艾莱娜为了维护家族的名誉对外宣布“她的二女儿死了”。但是在蒂塔眼里,二姐逃离了母亲的控制,大胆地追求到了爱情并且后来衣锦还乡,真是风光无比。同时,赫特鲁迪斯还以自己为例不断地鼓励蒂塔勇敢地追求真爱。二姐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蒂塔。

促使蒂塔打破封建陋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外甥和外甥女的不幸遭遇。因为难产做了手术,罗萨乌拉不再有生育能力,刚出生的埃斯佩兰莎成为佩德罗和罗萨乌拉唯一的女儿。这就注定了她将和她姨娘有一样的命运,服侍她的母亲直到寿终正寝。之前由于母亲的自私导致外甥罗伯特无人照顾而死,这让蒂塔痛心不已,因此她对这个外甥女更是疼爱有加,不忍心看着她重蹈自己的覆辙,于是她试图说服姐姐放弃愚蠢的想法。但是迂腐的罗萨乌拉继承了母亲的冷漠、自私和封建思想,执意要遵照家庭传统。这激怒了蒂塔,她不允许这种毫无人性的传统继续残存危害更多的人。蒂塔对于维护女性权益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她不仅为捍卫自己的权利而奋斗,而且为一切受害女性的权益而斗争。于是在两姐妹之间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争吵。最终以罗萨乌拉的死结束了这场战争。

还有布朗医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及照顾,让蒂塔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坚定了对爱情的信念,这些对蒂塔坚持追寻幸福而不懈努力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3.2 传统文化与时代潮流下对个体主义身份建构产生不同的影响

作为社会底层的祥林嫂,对封建礼教为她带来的种种不幸,有着出自本能的摆脱、甚至反抗的欲望,但同时,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习惯力量往往又使她不自觉地恪守着这种礼教。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里,群体价值才是社会的主体,相反,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价值,个人的价值如果纳入不到群体的价值系统,就毫无地位可言。祥林嫂极力渴望得到社会群体的承认和肯定,对封建思想的毒害浑然不觉。她从未想过社会的不公平,反而承认社会对待自己的合理性,并自觉用封建礼教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味地忍受和顺从,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有罪之人。所以,她的反抗是以遵循封建礼教为女性所制定的规范为基础、为目的的。可以说祥林嫂为维护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贞洁名声而反抗,为得不到别人对自己贞洁的认同而绝望。祥林嫂的悲剧体现的是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的湮灭了个人主体性的“他者”文化,祥林嫂的抗婚、捐门槛都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可以说祥林嫂的死是由于无法挽回别人对她的承认,使她丧失了回到大众中去的希望造成的。祥林嫂的死是丧失了希望的痛苦的死。从祥林嫂的悲剧中我们会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蒂塔的悲剧同样来自封建传统的束缚,失去了婚姻自由。但是在与命运反抗的过程中,正值墨西哥民主革命时期,受民主洪流思想的洗礼,蒂塔由“他者”的生活状态逐渐地自我意识苏醒,认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作为独立个体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作为女性,蒂塔对爱情的追求是忠贞的,执着的,她不顾一切阻碍,勇敢地和代表封建礼教维护者的母亲、姐姐进行着一系列的反抗斗争。女性意识觉醒下的蒂塔有着明确的斗争目的,以“自我”为中心,她敢于打破传统,敢于轻视陋习,敢于同一切阻碍女性获得自由和幸福的势力斗争。更值得称道的是蒂塔在女性意识唤醒之后,不仅为自己的权益反抗,还帮助了和她有相似遭遇的其他女性,成为女性反抗压迫获得解放自由的成功典范。

4 结 语

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之下,在社会上处于受压制地位的妇女想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现状是非常困难的,想要获得爱情及婚姻自由更是难上加难。不同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价值观对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或是泯灭有一定的催化剂作用,自我意识的苏醒与否甚至改变了女人一生的命运走向。或许起初的祥林嫂是有一定自我意识的,但是命运多舛、社会的冷漠使她变得麻木,而当时社会的不公使得女性群体处于弱势,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早已侵蚀了人的灵魂,失去自我的祥林嫂仅仅出自本能地反抗随之屈服。而蒂塔所处的墨西哥大革命时代,民主的洪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扫清封建腐朽的残余,而蒂塔本身也是极具反抗意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促使她不断地为自己的爱情努力奋斗。她渴望爱情,渴望自由,渴望平等,反对以母亲和大姐为代表的封建保守势力对自己权利的扼杀,蒂塔没有因为母亲的淫威而屈服,更没有失去自我,她记得自己想要什么并试图去争取得到。应该说这两位女性所体现的自我意识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相当关联。

通过这两位女性人物的反抗及命运遭际的比较,启示人们只有在民主、开放、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才有更多的自由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而无论身处怎样的社会和时代,女性自我的独立和解放是思想自由的基础,女性在潮流中对自我的把握是极其关键的。社会对女性有着种种偏见和既成约束,如果只是顺应这种性别歧视和任由自我性情的发展是无利于女性地位和正常权利的保证的。

猜你喜欢

佩德罗祝福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一扇受够了的门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求职不忘“恋家”
危地马拉“老兵”被判6060年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