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善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方案设计

2020-02-19王欢苑媛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人际沟通信任

王欢 苑媛

关键词 社区 邻里关系 人际沟通 信任

作者简介:王欢,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苑媛,中央財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190

一、 引言

我国在社会转型中,邻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往“百姓亲睦”到如今“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现今社区关系趋于冷漠、人际关系紧张、社区信任感下降,社区的功能被弱化,同时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物的意愿也逐渐下降,对加快社会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大力推行社区居民自治,建设和谐社会,改善邻里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相关概念

1. 社区

“社区”源于拉丁语,意为共同管理。根据前人文献,本文将社区定义为,由稳定居住在特定区域的人口组成,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与规范,以及拥有某种社会互动关系或共同文化维系力,具有情感认同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2. 邻里关系

住的近、日常生活中存在亲密接触且互帮互助是费孝通对邻里的界定,由此邻里具有地缘、情感、非正式这三个特征,而邻里关系本质上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但这种人际关系是以地域关系为平台或基础形成的,并承载着许多社会功能与作用。只要人们生活在社区中,邻里关系是不可避免的,但可能由于各种因素,这其中的熟人社会逐渐发生了变化,也使得邻里关系变得不那么简单。本文对于邻里关系的定义采用前人文献中给出的定义,邻里关系指的是现代社区(以商品房为主要构成单位)邻里关系,并探究如何在市场经济陌生人之间唤醒居民的“邻里自觉”, 重点在于强化社区共同体功能,形成互信互助且不互扰的新型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良好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社区安全稳定性较高且社区内部凝聚力较高,在这种社区下,居民才能有较高的群体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居民自身赋予自身的责任感才可能会有所提升。

(二) 相关研究

同时近年来,应国家号召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区改造后,大量新社区投入使用,相对老旧社区来说,新社区在硬件设施确实是更加优化,但是邻里关系却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延伸。根据相关数据现实,71%的个体认同,相比于过去,现在的邻里关系更加冷漠这一观点;不知道邻居姓名的个体占被调查群体的59%,仅有12%的个体知道很多邻居的姓名(孟祥远, 2018)。

常小美从农村邻里关系的研究调查中发现,局部强化、整体淡化是当代农村邻里关心的新特征。而黄少华在其研究中指出,城市邻里关系也呈现出陌生化、多元化、去道德化等新特征。

研究者指出邻里关系可划分为三种:邻里冲突、邻里隔阂、邻里和谐。此外黎付林(2012)的研究也指出城市社区的邻里关系普遍走向隔阂,主要表现为邻里间不相识、彼此缺乏感情交流、互补帮助,近在咫尺的陌生人。邻里关系的疏离化和冷漠化导致居民之间沟通交流变少、孤独感增加,邻里纠纷增加、矛盾激化,同时可能会影响社区治理,以及阻碍建设和谐社会。因此,邻里关系的改善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是关乎社会未来发展。

二、研究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邻里和睦的追求从未停下脚步。虽然现今邻里关系更多表现为邻里隔阂,但在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美好邻里关系存在着向往。以往研究对于邻里关系的阐述没有明确的理论,但是从现实层面可以看到居民的极大需求,从现实生活着手,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邻里关系研究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展开的,此时心理学相关研究方法和范式在此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此,本文也是将心理学研究扩充到社区研究中的一个小尝试。对于邻里关系的研究和干预,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为其做出小小补充,同时也尝试为现实的干预方法提供一点新思路。

三、干预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 干预目标

为改善日益僵化和冷漠的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和精神文化建设,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社区精神和和谐的邻里关系。同时考虑到社区内部人员年龄多样性,以及大部分居民的工作时间,因此本次干预活动主要分为线上与线下两种形式。通过参与本次活动,促进社区居民日常沟通交流次数与时间,增加彼此的熟悉度,使得人际沟通增多和逐渐建立社区信任,逐步打破居民间的尴尬与隔阂,培养公民责任感,更积极参与社区自治与相关活动。

(二)干预目标人群

社区内成年人群,主要分为退休老年人群体与青壮年群体。本方案设计对于未成年人不作要求。

(三)干预活动形式

干预活动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但是也需要按照每栋楼的住户数量按比例分配参加人员(如每栋楼派一个代表或每三层住户商量后先派一个代表参加),以保证每小片住户都有代表人前来参与,先寻找“重点人物”培养,再由其向代表住户宣传学习内容,采用同伴影响方式进行后续干预。

主要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线上主要采用建立微信群或QQ群的模式;线下则采用小组活动、团建形式。

(四)实施过程

1. 前测

对居民邻里关系进行前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

问卷采用前人修订问卷。随机抽取若干居民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了解居民基本信息与生活现状,重点访谈居民对现今邻里关系现状的感受、看法以及是否对邻里关系有特殊需求和需要。可以定时定点在社区内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该时间段内居民之间的交流次数,可以重点考察上下班时间和社区内的休闲娱乐设施处。最后进行综合评估。

2. 具体干预计划

线上:考虑到居民中成年上班个体较多,工作日没有较多时间参与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利用互联网资源,将联合居委会一起建立微信群和QQ群与微信公众号。通过群消息和公众号推送的形式向居民推送社区信息,增进居民对社区信息的了解度和熟悉度。线上群消息主要以居民向社区居委会反映生活问题为主,便捷快速反应,信息的时效性强,同时居民获得反馈快速,就此拉近居民与社区居委会的距离。此外,公众号的推送则以社区居委会向居民发布通知和公告为主,让居民提前指导社区动向,方便居民灵活安排各自时间,更好参与社区活动。

线下:以老年人群体和住户推选出的代表人为主。以小组辅导的形式,组织居民成员学习社区自治相关知识和指导文件,促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每周一次,为其两个月。具体如下:以两次小组见面为一个单元,第一次和参加居民见面后,说明本次活动目的与意义。同时鼓励居民对邻里关系现状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参与居民也对彼此了解。

第一個单元主要以居民彼此熟悉以及邻里关系对于社区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居民学习相关知识和具体指导文件,更进一步明白邻里关系重要性。

第二个单元则在小组活动中开展部分活动,促进居民进一步了解彼此,建立联系,促进沟通交流,初步建立联系。在此过程中,可以给出居民具体和谐社区的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让居民从实例中看到社区邻里关系究竟能带来哪些效益。

第三个单元,带领参加居民探索居民自身如何去缓解邻里关系,继续深入了解。

第四个单元则以现实情境应用为主,以情景剧或小短片等形式,让居民真正参与到某种邻里关系中去,和居民一起讨论在现实情境中如何解决。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注意观察参与居民们的行为,以及有意识引导居民们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在重视居民间信任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居民的社区信任。

3. 后测

采用问卷测量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收集邻里关系方面数据并进行评估,以衡量干预活动的效果。

(五)评估

对前后测收集到的邻里关系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可以相对重点考察居民的访谈内容,和行为数据,从更情景化和行为化的数据入手分析。

四、结论

基于已有理论,对于邻里关系的影响因素讨论尚不全面,并未有研究者系统提出,因此在改善邻里关系时可能更多的是从个体入手,而非从相对较大的宏观面着手,从心理学角度入手,深入洞察个体对邻里关系的认知、态度、情绪以及需求,以求改善在社会化进程中邻里关系冷漠现状并促进城市社区治理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小美. 后常庄的邻里互助研究——以丧葬仪式为例[D].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费孝通. 乡土社会[M]. 北京三联书店,1985.

[3]符莉.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设施对社区邻里关系的影响与治理对策研究——基于成都市多个社区的调研[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4]黄少华. 城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与特点[N]. 宁波日报,2016.

[5]黎付林. 城市社区邻里隔阂及其公共治理——以南宁市Z社区为例[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研究学位论文,2011.

[6]孟祥远. 邻里关系与社区治理的关系探讨[J]. 大众文艺, 2018.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人际沟通信任
低年级本科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调查研究
2016年温州中考作文题 | “邻里关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从生到死有多远
温州卷
影响临床护生沟通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人际沟通技巧在对台传播中的运用
信任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
基于邻里关系传播与模式合并的谱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