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认知卸载的现状和影响

2020-02-19张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记忆互联网

张柯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高中生每日面临的学习和记忆的内容也与日俱增。当信息量超过他们的认知能力时,他们会选择暂时将一部分认知卸载到纸上或者互联网上,互联网的便利性似乎可以帮助我们随时查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然而认知卸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会产生影响?认知卸载又会对高中生记忆产生怎样的效应?本文给出了有启发的回答。

〔关键词〕认知卸载;记忆;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5-0060-02

一、高中生认知卸载的现状

(一)认知卸载

“认知卸载”是指使用物理动作来改变任务的信息处理要求,从而减少认知需求[1]。例如,学生们为了早上参加考试而提前设置闹钟,老师将下午要做的事记录在手机的记事本上。将我们要用生理大脑记住的内容,卸载到我们本体之外的地方,由它们替我们保存,以此减轻我们的记忆负担。

认知卸载和元认知实际上也有紧密联系。将信息进行外部储存时,我们不需要对信息的内容进行加工,但是需要对信息的存储位置进行加工,这时候需要元认知来帮助我们理清楚我们“知道”什么[2]。比如,我们想知道上节课老师留了什么作业,我们在大脑中检索后,元认知告诉自己并没有记录这部分内容,但是在班里的群中好像讨论过。接着找到手机里的班级分组,在聊天记录中找出我们需要的卸载下来的信息。

(二)高中生的认知卸载现状

高中生在课后写作业以及自己做练习题时,总会遇到一时解不开的难题,这时候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自己继续思考,还有一部分学生会选择翻看答案来帮助解开题目。尤其是在第二天要交作业,可是今天已经写到很晚的时候。这种场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翻看答案这一行为实际上就是“认知卸载”的一种形式。认知卸载是依赖外界媒介辅助记忆需要大脑记下的学习内容,而卸载久了也会产生依赖心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卸载到互联网上。

互联网作为时代的产物,在高中生的学习生活中并不陌生。在学习方面,可以用互联网检索到大量我们不知道的知识以及解不开的作业题。但经常使用互联网解决学习问题,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人们没有觉察到的危害。研究表明,当我们使用过互联网后,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不是想解决问题本身,而是联想到互联网[3]。当人们使用过互联网回答问题后,他们会更不愿意自己去回答问题[4]。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校老师在布置寒暑假作业的时候,会选择先把答案单独保留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把想要“卸载”的知识“安装”回大脑中。

二、认知卸载对高中生的影响

(一)认知卸载让高中生“记不住”

时代更迭,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一个尤为重要的外部知识存储库。在这一变化中,几乎所有人都越来越依赖从互联网这一渠道获取信息,而这一获取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他们的记忆甚至是元认知。人们习惯了把认知任务交给互联网,人们记得在哪里找到信息,却不一定记得信息本身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也不是全文一字不漏地装进脑子里,而是有侧重地学习。他们认为即使没有学习全面也不要紧,必要时翻开书本或者上网一查,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人们依靠互联网、电脑等来存储和获取实际的信息,但在某种意义上,当我们知道这部分知识被保存下来的同时,也是失去这部分知识的时候。研究表明,相比于没有保存在电脑上的信息,对保存在电脑上的信息,个体记忆表现显著更差,这就是著名的“谷歌效应(Google effect)”[3]。这表明,认知卸载会影响记忆的客体水平。获取阶段的变化,即保存或未保存,会导致最终的提取差异。也就是说,高中生在学习中写下来的信息,相比于没有写的会记忆更差。

(二)认知卸载让高中生夸大自我知识储备

上网查阅课后不会的知识似乎并无问题,但当高中生上网查完后,他们可能会认为查到的知识中的一部分认为是自己本来就知道的。研究表明,在互联网上搜索解释性知识会产生一种错觉,让人们误以为获取的信息是自己的理解[5]。即使在任务中控制时间、内容和搜索自主性后使用互联网检索答案,仍然会导致使用者夸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此外,当使用互联网进行解释说明的人在回答不相关的问题时,也会预期,与提供高质量的解释说明相对应的大脑活动是增加的。这种影响不是由对相关测量指标的误读或普通的过度自信驱动的,而是由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查询驱动的。这种夸大的信心可能会导致高中生认为自己已经掌握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因此不再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记忆。

三、利用认知卸载促进高中生学习的思考

(一)在课堂学习中减少过度使用认知卸载

已有的研究表明,拍照作為常用的认知卸载方式的一种,也会减少对所拍摄内容的记忆[6]。也就是说,如果在听报告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或者超过个人记忆负荷的内容,用手机拍下来,其实并不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学习内容的记忆。同理,在上课过程中,遇到需要占用过多认知资源的知识点,直接写下来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听课效果,从而导致这部分知识从大脑中“丢失”[3]。那么,我们建议在日常学习中,尽量减少在课堂中边听课边记笔记,以及在可以使用手机的情况下的拍照行为。可改为采取课后向老师索取课程资料的方式来辅助学习。

(二)对不重要的内容适当地选择卸载

研究者在探讨认知卸载与记忆关系的过程中,发现了认知卸载的优势,即保存会提高对新文件的学习效果[7]。也就是说,如果高中生把现在学习的内容保存下来,如写下来或者存储到电脑的文件夹中,这将有利于他们记住后面要学习的内容。这也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学习的重点,那么可以先把非重点的内容保存下来,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学习重点知识内容。

(三)即时评估记忆表现

已有研究表明,评估记忆表现可以提高个体对评估内容的短时和长时记忆成绩[8]。记忆评估实际上就是运用元认知能力进行学习判断。元认知能力一般是指一个人对思维(认知)过程和结果的认知意识,以及控制和评价自身认知过程的能力。元认知能力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由于访问互联网这种认知卸载行为会导致个体自己高估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我们认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刚写下来或者保存下来的学习内容进行正确的评估,即对刚学习的信息进行学习判断,判断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回忆起刚才的内容,以此来减少认知卸载对记忆成绩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Risko,E.F.,Gilbert,S.J.. Cognitive Offloading[J]. Trends Cogn Sci,2016,20(9): 676-688.

[2]Vallacher,R.R. ,Wegner,D.M.. What do people think they're doing? A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human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Review,1987,94(1):3-15.

[3]Sparrow,B.,Liu,J. & Wegner,D.M.. Google effects on memory: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having information at our fingertips[J]. Science,2011,333(6043):776-778.

[4]Ferguson,A.M.,McLean,D. & Risko,E.F.. Answers at your fingertips:Access to the Internet influences willingness to answer questions[J]. Conscious Cogn,2015(37):91-102.

[5]Fisher,M.,Goddu,M.K. & Keil,F.C.. Searching for explanations:How the Internet inflates estimates of internal knowledge[J]. J Exp Psychol Gen,2015,144(3):674-687.

[6]Henkel,L.A.. Point-and-shoot memories:the influence of taking photos on memory for a museum tour[J]. Psychol Sci,2014,25(2):396-402.

[7]Storm,B.C. ,Stone,S.M.. Saving-enhanced memory:the benefits of saving on the learning and remembering of new information[J]. Psychol Sci,2015,26(2):182-188.

[8]Witherby,A.E.  Tauber,S.K.. The Influence of Judgments of Learning on Long-Term Learning and Short-Term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and Cognition,2017,6(4):496-503.

(作者單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记忆互联网
夏天的记忆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