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情化探索

2020-02-19徐佳美

建材与装饰 2020年11期
关键词:时代背景空间设计感性

徐佳美 刘 原

(辽宁科技大学 辽宁鞍山 114051)

1 公共空间的设计

1.1 研究背景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断发生着变化。今天的社区建设是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既是公共需求的延续,又是科技现代化的更新。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与进步,世界进入数字化时期。城市居民对于所需空间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居住空间不再只是城市居民的唯一需求,以深圳为例,其大规模、快速的城市建设过程,逐步形成了今天建成区高层、高密度的基本框架,在高层林立的繁华表象下,城市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一直处于短缺与萎缩的尴尬状态。而城市公共空间的引入与设计是让城市居民更能接受和喜爱自己所在的城市及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必然趋势。在人工智能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在城市公共艺术中交互设计是一个新的方法和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刘易斯·芒福德说过“什么是好?什么是有用?什么是盲目的变化?什么是指导改变的原则?除非我们比较清楚这些,否则,我们肯定不能很好地利用土地。”为了缓解城市空间与市民活动之间的矛盾,实现更为多元的城市空间形态和理想的人居环境,利用交互设计的相关途径将城市公共空间植入住区,贴近市民生活,完善服务,并以此形成具有梯度的城区空间层次。本文以人工智能时代为背景,以交互设计理论为基础,探讨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理性与感性,尝试运用新的设计手段来探索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素,使多种人群的居住与娱乐使用需求得到满足,使人的感知产生更为深刻影响。开展关于交互性设计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构建其理论框架具有探索性意义,为使得人类的实际需求与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1.3 研究现状与前景

云技术面向互联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变革,“家”不再是住宅产业化的商品,而将作为空间之源重构人们所期待的栖居。所谓“诗意的栖居”也已经改变为新的模式,交互设计与人工智能为当代的建筑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指明了全新的方向。如今也有一部分像荷兰的数据城市、自动城市、丹麦的“奥迪城市未来奖”方案等。就实际来看国外学者的在交互设计领域研究领先国内。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型综合文化艺术类建筑的存在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在提升城市整体品味的同时,为居民创造更加丰富、专业的艺术享受。与建设一幢楼、一座桥相比,这种城市“软实力”的建设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耐心和恒心。随着进步,人们对文化类建筑的要求不仅仅局限某个功能,而更趋于建筑的多功能和多样化。艺术中心设计也是这样,在中心功能的协调下,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学习、交往的多样性互动空间,既方便使用又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局面。从根本上说,公共艺术中心是社会生活的场所,是城市实质环境的精华,是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

2 公共空间设计中的理性与感性

2.1 理性与感性的阐述

“坚固、实用、美观”是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建筑设计三大的原则,位于三大原则之首的“坚固”以及“实用”显然是对理性与合理的肯定。而设计师们作为这个过程的发起者与创造者,感性和理性对于设计师们如何设计、如何构思、怎样明确对象、方案的落实与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建筑设计师的职责归根结底就是解决问题,这同整个设计领域的宗旨是一致的。在原本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方向与手法,开创最有效率的模式,是建筑“功能性”的根本。建筑设计整个过程中设计师专业技法是理性的但想法是感性的,在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与情感的前提下专注于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媒介可以是声音可以是图像可以是语言,而这恰恰是交互设计所涵盖的方向,两种表达的互相渗透合理结合足以影响世界。

2.2 理性要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

公共空间的发展乃至建筑的发展,实则在无序下隐藏着逻辑,在制约中隐藏着独特,在简洁中隐藏着理性,并非是表象上看起来那样以一种无组织的方式发生。繁杂的装饰历来在世界建筑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这样宏大的时代还是巴洛克洛可可时期这样巨变的阶段。而理性设计的建筑完全摆脱了它,旨在简洁合理,自20世纪开始在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想下理性主义愈加成熟地发展完善起来,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公共空间上的理性认识是指在数字、结构、韵律、功能上的具有固定准则和要求的体现,而不同于只依赖于感性上的认识,理性是原则是目标,是合理化规范性,是在明确空间用途后所要做出的目的,是将脑海中的想像进行合理化的过程。任何一位设计师的设计都不只是一个感觉而是有理可据的从而反映到真实的设计上,这样设计出的空间才是合理并立足于使用人群需求的。密斯.凡德罗的观点“lessismore”可以归纳为理性主义的代表,正如他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建筑的时代与形式》中指出,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应该极富理性的秩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简化结构体系,精简构件,适应任何用途;二是净化建筑形式,精简施工,以形成纯净笔直的构图和玻璃方盒子,没有任何冗余。柯布西耶是机器美学的领路人,他提出一个观点“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

2.3 感性要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本身不具备感性,而是建筑师们赋予它精神,由此看来空间上的感性要素方面包括建筑师的人文背景、个人审美、经历体验等,其中的体验不只是包括人与建筑之间,同时还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上,社会生活与开放空间相互依赖,互相制约。“人”作为整个空间的体验者和使用者,是发起社会生活的动力,其赋予公共空间的意义就是空间本身的意义。所以感性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

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文丘里提出反对现代主义“lessismore”的观点,即“lessisboring”。他主张建筑生活正由简单而有秩序向复杂而相反的生活靠近,而理性主义正是纯粹的简单化。复杂并不是否认有效的简单,但也只能形成复杂的建筑本身的一部分。建筑中包含着复杂与矛盾,一味的对称统一平衡未必其意义超越不对称。和帕拉迪奥相比,文丘里完全站在相反的方向,他打破强烈对称,化简单为复杂,认为复杂的空间更有利于迎合人的多种情感与体验。

3 总结

21世纪的建筑时代是一个特别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使得交互设计给予这个时代更多的思考维度和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方向,但设计的两大核心——空间中的理性要素与感性要素是核心基础。时代背景的变化,处理手段的交融,人群使用的多元不管怎样发展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

同时,理性与感性并非站在对立面也没有“更胜一筹”之分,建筑代表理性,建筑师代表感性,在使用功能、客观许需要与人文思考之间没有哪个更多或更少,尽量保持其平衡与兼顾才是设计师们该做到的。无论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理性要素与感性要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博弈与平衡才是我们要探究的意义。

猜你喜欢

时代背景空间设计感性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