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城中村存量空间发展策略研究

2020-02-19黄知真赵云龙

山西建筑 2020年7期
关键词:存量园区艺术家

黄知真 赵云龙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1 项目改造背景

1.1 城市规划背景

存量规划,是通过城市更新等手段促进建成区功能优化调整的规划。城市中存量空间划定范围广泛多样,改造利用时需考虑的因素也相对复杂。对存量空间进行合理地规划改造,可以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以长沙为例,随着近年来经济水平的提升,公共性质的文化空间难以出现在租金高昂的城市中心区域,而在中央严格控制土地财政的大背景下,简单的大拆大建对投资要求高、压力大,不具备可持续性。 政府通过对后湖地区存量空间的改造,解决了经济发展与文化需求间的部分矛盾。

1.2 后湖历史演化

后湖最初作为岳麓山排水渠道,于1959年成立岳麓山渔场,利用后湖湖泊建成人工养渔场。同期作为湖南大学生物系的实验渔场,成功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代杂交鱼。1992年,长沙市电信局、中南大学、湖大天马公寓先后征收了部分后湖面积,湖面不断萎缩。截至2012年,后湖已被填埋过半,彻底变为死水湖。2015年,长沙市和岳麓区有关部门拆除后湖周边违章建筑,清理整治后湖水体,后湖逐渐恢复活力。2018年,后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

1.3 后湖发展趋势

由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的工厂、仓库、村落的使命随着原有生产活动的消失而终结。在存量空间改造中,功能置换是一种积极动态的保护和改造手段,全新功能的注入让原来低效能的空间得以再利用,解决了产业遗产土地利用效率过低的问题。

文化艺术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在各样存量空间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传播越加重视,对于文化艺术交流空间也提出了更多的构想。后湖地处河西大学城中心,具有足够的艺术文化底蕴,因此,后湖艺术区构想的提出可以实现对该地区功能的有益增补,大大提升城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2 项目特征概述

2.1 景观独特

后湖艺术区背靠岳麓山,身傍后湖和湘江,作为曾经著名的人工渔场,有着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和村落特征,存在传统民居等文化景观和民俗、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蕴藏着传统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随着环境质量改善,后湖和桃花岛景色秀美,已成为该片区具有重要地位的自然景观要素。良好的自然环境与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后湖成为了中外艺术名家创作、交流的理想场所,是长沙河西文化艺术区中独一无二的文化高地。

2.2 高校集中、文化富集

后湖周围遍布各类高校,紧靠岳麓书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湖。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后湖创业,为后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后湖周围自发形成了很多艺术培训学校,平日也总有艺术生来实习写生。后湖艺术区有着独有的创新精神与艺术氛围,使其与梅溪湖、北辰三角洲等没有艺术积淀的地区完全新建的艺术园区相比,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基础与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3 艺术发展环节缺失

首先,长沙地区地处内陆,缺少与国外艺术平台对接的窗口,少有系统的美术馆、画廊等机构,艺术家往往选择去发达地区发展,很难吸引其他地方的艺术家入驻。后湖周边高校的美术学院,聚集了不少湖南地区的艺术类教授、学者,但其社会影响力有限,无法与发达地区成熟的艺术家聚集团体相比。

其次,湖南地区的艺术生产链条不完整,缺少艺术家、批评家、专业画廊、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家等艺术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也缺乏研究单位、非盈利性文化机构、基金会等辅助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机构。后湖艺术区有别于北京798艺术区等自发形成的艺术区,是一个由政府打造出来的艺术区。因此还要面临吸引艺术家、发展商业机构、协调艺术与商业的关系等问题。

3 项目设计要点解读

3.1 基于文化继承与发扬的设计策略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产物,在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一代一代的流传中它的特征得以保留。在后湖改造的过程中,基于原有的渔村历史,改造采用了不同创作手法来进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建筑外观方面,尊重原有的建筑风格,保留了原有的建筑材料与文化符号。多方位进行考量以达到与当地文脉相融合的效果,增加使用者的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建筑布局方面,村落集群改造时尊重后湖原有的社区肌理,将渔村的姓氏文化与建筑群落进行结合,注重村落特有的公共空间所蕴含的现实意义,打造更具历史氛围的特色文化产业空间。

3.2 基于现有人群和需求的设计策略

后湖周边由于受高校影响,艺术人才密集,自然形成了艺考培训基地、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创意园等功能集群。针对不同需求的使用人群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该区域的存量规划:园区北侧多为原有人工渔场管理处的低矮平房,建筑多为一层红砖房,分布密集,适合个人艺术家以及小型艺术团队的工作室入驻;南侧建筑空间较大,建筑层数也较高,适合用作艺术培训学校,住宿培训统一化管理,部分保存较好的单体建筑也被改造为公共艺术交流空间;在后湖靠近高校的区域被规划为创新创业园区,方便高校人才的流入,同时穿插咖啡馆、酒吧、书店等艺术商业服务网点,提升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品质。

3.3 基于园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策略

明星建筑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的拉动与活化,又被称为“毕尔巴鄂效应”。后湖改造将文化产业项目植入到城市的存量空间之中,将整个后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作为长沙的“空间产品”进行营销,能够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样后湖也存在着诸如脚手架艺术馆、高地美术馆等“明星建筑”,通过有特色的建筑造型、巧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独特的文化符号应用等措施来收获流量、吸引人流进入。同时以点带面,通过核心景点的功能、支持,植入文化创意产品、文创休闲产品、旅游休闲产品或城市服务功能,改造升级现有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文化主题,建立轴带上的消费节点,推进建设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形成环湖、沿河旅游及文化体验的品牌,从而拉动整个后湖地区文化产业链条的发展。

4 项目实际改造情况

4.1 典型建筑评价

4.1.1大空间公共建筑——脚手架艺术馆

后湖南面临近道路一侧多为酒吧、餐厅、艺术馆等艺术消费服务区,该片区的建筑多以民众自发性改造为主,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质。以脚手架艺术馆为例,艺术馆由一座废弃多年的农贸市场改造而成,现已成为艺术品展馆投入使用。

原建筑为11开间的标准厂房,改造时运用脚手架的基本语言进行外立面的再创作,尊重原有制式,将构件进行对称化排布,形成较强的韵律节奏。在周边场地进行水体的引入,浅水池对建筑内外环境进行了一定的分隔和功能层级的界定。同时,水体以面元素与脚手架的点线元素相互融合,缓解建筑形体本身的冲击力以及增加建筑对环境的融合力。

为增加室内的采光,市场原有的屋顶被钢结构玻璃完全取代;厂房开窗运用现代化手法进行转译,墙体粉刷保留了部分历史的痕迹,墙角的粗砖纹理使建筑更具特色。在建筑外部增加游览路径,从入口处架设直跑楼梯通向屋顶,并以中心称的方式从建筑另一面向下,丰富了建筑立面,打破单一的节奏韵律。

艺术馆的改造手法同样存在缺陷,脚手架仅仅作为了建筑造型的一个元素,与建筑空间、建筑功能并没有更多层面的联系。建筑造型像是对蓬皮杜艺术中心结构外化的单一模仿,但没有其表皮更实际的功能作用,使得脚手架本身成为形式主义的装饰品,与建筑的结合略显生硬。

4.1.2小空间建筑群落——艺术家创意园区

后湖园区沿湖北侧坐落着大片村落式的红砖房,多为早期村民自建房,但由于统一的红砖制式而自成一派,颇有韵味。如今形成艺术家创意园区,园区包含了吴德斌、段江华、朱训德等著名艺术家的工作室,在改造时艺术家均注重对原有的民居村落结构进行保留。一方面整合民居内部的院落,另一方面在每一户之间插入院落景观,形成尺度宜人的室内外公共交互空间。工作室之间相互穿插围合,在保证艺术家工作独立性的同时为相互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空间与平台。

在材料方面,艺术家创意园区的改造保留了原本的红砖墙等传统材料,同时也加入了玻璃、金属、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以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模数布置的承重柱既起到了结构作用,又给室内带来了仪式感。传统材料的保存,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新型材料的点缀又可以使它从周围建筑中跳脱出来,展示其独有的特色。

在空间方面,以朱训德工作室为例,设计师对原有的2层厂房食堂进行了为主人量身定做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空间、符号与材料,使其不与周围建筑脱离,拆除了非承重的墙体,对原有空间进行了重新的整合,以满足使用者日常的创作与生活需求。改造时还在建筑内部搭建了隔层,增加垂直空间,既丰富了内部的空间环境,又增加了实际使用面积。为将建筑南侧后湖的景观引进建筑,将南面原本封闭的墙体改为通透的通高黑色金属框玻璃门,同时对建筑的入口位置进行了一些调整,将有人流通过的地方放在了有景观的南侧,增加空间的趣味性,改善了室内的采光与通风。

4.2 规划落实情况

后湖地区规划以低密度、开放式为主,将原有的建筑形式与实际使用功能相结合,进行了合理的布局。通过明星建筑与小型建筑群落相组合的方式,串联起了整个沿湖区域,形成一条完整的流线。建筑群落中设计多条内街,形成快慢呼应的街巷空间。采用整体开发,局部更新的方式,建立了以文化艺术产业为主,兼顾休闲娱乐、社区生活功能的模式。开发的过程中落实尊重和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目前来看,后湖的整体环境治理已经颇见成效、大部分改造项目基本建设完成,正在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艺术产业链条。

4.3 项目综合评价

后湖艺术区的规划建设由政府主导,贯彻落实了保留特色文化,重视环境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但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存在着园区建设不完善,可达性较差等缺点,这也导致园区客流量较少,工作室、商铺入驻的情况也相对萧条。一些景观节点的设计不合理,有个别艺术家工作室的私密性较差,而一些商业空间则过于隐蔽,使得项目的实际效果与预期不符。这说明在进行存量规划前需要对片区使用人群和需求进行调查,留意人群自发形成的活动群体空间使用特点,注重人群、需求与建筑空间的联系。后湖园区将多种文化艺术商业模式相结合,利用其文化高地的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发展。从而克服政府主导艺术园区的弊端,打造了“人才培养—人才输出—共享平台”一体化的艺术产业流线。后湖艺术区的繁荣,将会带动周边片区共同发展。

5 结语

存量空间的改造是城市更新潮流中不可避免的一环,也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对存量空间合理的改造,不但可以节约建设成本、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人与场所之间的联系,激发公共空间的内在力量。希望通过分析后湖国际艺术区改造的方法,为其他类似存量空间的改造提供思路,补充城市更新的手段。不可否认的是,后湖艺术区的改造并不完美,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存量空间与使用需求的关系,建立一种更为普适化的方法来协调两者的关系;如何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同时,合理利用已有的建筑与空间,使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协调发展,都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

猜你喜欢

存量园区艺术家
存量时代下,房企如何把握旧改成本?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吉林存量收费公路的PPP改造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腐败存量
盘活存量与扩大增量齐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