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玉系列作品自述

2020-02-18陈含章

美术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玉中国艺术研究院境界

《青玉系列之奋飞》是我在整个青玉系列里的第一张尝试,也是读研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思考创作问题。在我看来艺术和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共通性,这种共通性在跨领域之间体现为一种通感。比如说我读了苏轼的《赤壁赋》,心中先是会随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产生一种平和从容的感受;而随着“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旷达、高远的意思油然而生;进而通读全文直到“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则会有一种潇洒不羁之感,心中隐隐而生一种高士风骨。这种通过文字给人的感受,也可以通过其他很多表现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我可以在绘画创作上有意无意地带入这种精神,通过我的各种技法的表现,让观者在读画的时候,可能也隐隐约约地能感觉到苏轼那日放舟江上的情怀。

至于这一系列,我最初受到感染的是在博物馆看到了一批古玉。具体什么展览忘了,但是对古玉的那种温润、含蓄的品质印象非常深刻。这种古玉不同于现在的玉,博物馆里这一批玉完全褪去了火气,沉稳、宁静,就好像午后小憩醒来的一壶老茶。于是回家创作的时候就在想怎样才能表达出古玉给我的这种感受。

这张画在技法选择上其实还比较宽泛,并没有盯着一个技术用到底。比如说石头用中灰和浅灰的色度撞水撞粉,花叶双勾塑造,秋草用没骨法虚染出,鸟身上还有部分丝毛,最后局部开粉收拾。在色彩上则求相对单纯,当时我立刻想到两个东西:一是中国的水墨画;二是西方的单色画。我当时就想,既然我要画单纯的,为什么不直接用水墨呢?我给自己的回答是,从色彩层面上讲,水墨就是黑白灰,黑白灰没有色相,而色相本身就能给人带来一些独特的感受,我想传达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色相本身。我的青玉系列虽然大部分在一个色调当中,但其中一定要有补色关系,不然就落入了第二个陷阱:西方单色画。从西方美术史的进程来看,西方色彩最原始的意义在于模拟客观自然。进入现代艺术史以后,色彩的功能有两次转换,分别是印象派和极简主义以来的单色画。在极简主义的语境之下,“无意义”论调大行其道,作为语言的色彩甚至不表现任何东西。这显然和我的追求风马牛不相及。

在《奋飞》之后,我在青玉系列中又先后探索出《春萌》《素境》《临渊》等作品,其中《素境》作为优秀毕业创作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素境》得稿于跟随硕导林若熹先生去利川采风的途中,原始稿是一张两米长卷,《素境》因要探索画法而只选取了其中的前三分之一左右。彼时冬日苍凉,草木无存,鸟兽匿迹,唯有凛凛山石中夹杂着几丛枯枝。虽不是传统花鸟画中的常见元素,但这种荒寒、寥廓的境界像极了古玉中隐隐透出的一股浑厚,一种任他风雪交加,我自凛然屹立的坚韧与顽强。回家后,构思良久,推敲构图、造型、色彩之后,决定以没骨法分染画树石,这完全不同于古人的成法。在古人的经典作品中,树石基本上都是以勾皴立其骨骼,点染充其筋肉。我之所以敢于冒这个险,就是因为哪怕再不起眼的墨色线条和皴擦都会影响我以青灰色彩造境的纯粹性。在我的设想中,枯枝、磐石这些意象的精神品质要融于一种非常寥廓、非常纯粹而近乎虚空的境界之中,而这种境界的纯粹性我选择用色彩表现。树石等意象的任何部分拎出一根线条,都会使整个境界浮躁起来,深厚不进去。而纯粹以分染为之的没骨法表现,则赋予了画面一种厚重、纯粹又宁静、空灵的意味,辅以极少数传统双勾的树叶,力求一种既有传统气象,又有一点自己的想法的画面境界。在此之后我又以这张稿子的全稿画了一张青玉系列作品,配上自书篆书题头、行书及小楷跋尾,合装为一个手卷,但气象、风神都不如初探索时那般有锐劲,而显得有些滞涩保守。在其后的《临渊》《青山》《秋草》《极乐》《幽栖》《空谷》等作品中,我延续了这种以没骨法为主的塑造树石的方式,并逐渐有了一些更深的体悟。而在《春萌》《猫蝶》等作品中,我则将石头的塑造方式变为了撞色。

《春萌》得稿于故宫御花园,那里怪石林立,实是取材佳处。画这张稿子的起心动念是因为石头中间的凹陷处居然长出了草,让人不禁惊叹生命的顽强。得稿之后,回家想想怎么表现怪石那种曲折、盘绕而又凛凛挺立的意味,结合青玉系列的一贯画法,选取了复合的青灰色彩,但是没骨、分染、皴擦的套路一方面我画多了有些厌倦了,另一方面这些石头是要取其深厚的,只有深厚的衬托下一点点轻灵绿意才足以打动人心。之前的套路可能更适合虚空、宁静的境界。于是参考了《祥龙石图》等湖石作品的染法套路,在撞色的基础上分染塑造,丰富石头的层次关系,并最终完成作品。平心而论,第一张《奋飞》的太湖石我已经不自觉使用了撞色,但当时的想法只是要区别于草、叶、花的画法,并没有更深一步的考量,而在《春萌》中的撞色塑造则是有意识的选择。

其后的《秋塘》则将撞色法活用到了秋葵叶的塑造上,并且引入《临渊》中浮萍的气氛染法以丰富画面。一转眼硕士三年过去了,现在我已读博。随着创作和读书的深入,很多东西都会发生改变,在之后的探索中,相信青玉系列作品在我手中会以更多的更有意思的形态出现。

陈含章

1992年10月生于湖北。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师从江宏伟老师。201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硕士学位,师从林若熹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展览并发表,论文发表于《书法报》《文学教育》等刊物,曾参与编写《工笔梅蘭竹菊》。并于本科、硕士阶段获评优秀毕业创作,多次获得奖学金。

猜你喜欢

古玉中国艺术研究院境界
刘少宁《坚守·八步沙》
王菽一《大画西游》
戚鑫宇《待》《纪念》
叶紫《家书》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牛 人 荆歌
最高境界
溥仪的本领
怎样养护古玉
买古玉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