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诊改研究

2020-02-18武存喜

山东化工 2020年1期
关键词:院级化工设备资源

武存喜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石油和化学工程系,陕西 延安 716000)

2015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 [2015]2号)和《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 [2015]168 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及改进工作小组提出“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1-2],意在通过学校自身的诊断改进推动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聚焦人才培养,实现高职教育的提质增效。

诊改主要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 5 个层面开展工作,其中专业和课程是诊改的重点,课程是专业的基础[3-4]。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陕西省教育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省级试点院校,在中省的相关文件精神指引下,于2018年12月底接受了专家组的诊改验收,本人负责的专业课程《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在诊改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对高职专业课程诊改进行梳理,探讨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1 课程现状

《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是化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各类化工设备的分类、构造与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与调节、规范操作与日常维护、安全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总学时64学时(4学分),开设于石油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等专业的第三学期。

授课教室全部为多媒体教室,校园实现了WIFI全覆盖,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和电子资源丰富,保障了教学的正常进行。校内实训室包括管路拆装实训室、化工仿真实训室、化工设备模型实训室和离心泵拆装实训室等四个实训室。校外实习企业包括鄂尔多斯化工集团、联邦制药、宁夏瑞泰、延长集团炼化公司等企业。

2011年建成了院级精品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11章的课件、课后习题解答、电子教案以及三节课的教学录像,此外还有东方仿真化工设备素材库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等。

由于高考扩招,高职学生入学成绩一路下滑,基础越来越差;以前制作的课件以文本为主,缺乏有代表性的高质量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难以引起学生兴趣;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4G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所有学生都有智能手机,上课玩手机等现象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化工设备》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差。此时通过开发可视化的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5-7]。

2 课程建设规划

2.1 课程目标链

依据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规划和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主要以建成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为总目标,将总目标分解为四维16个子项目。

2.2 课程标准链

主要是依据课程目标链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结合石油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课程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课程设计标准、教学内容标准、教学团队建设标准、教学条件标准、资源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保证本课程在课程建设、教学过程、教学团队培养、质量管控等方面的规范化和持久发展。

2.3 质量改进螺旋

课程诊改工作以课程建设为纲,以课程教学质量为中心,按照“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诊断-创新-改进”形成八步质量改进循环,通过智能信息化平台按照“监测-预警-修正”实时监控课程教学状态,及时发出预警,进行动态修正,形成“8字形”的内部质量改进螺旋。

3 课程2018年诊断与改进

3.1 2018年课程建设目标

2018年的建设目标为建成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总共设计了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35个建设目标,按照主要观测要素转化为35个质控点,并根据课程建设目标设定目标值和预警阈值。

3.2 课程诊改机制

以学生职业能力岗位要求优化课程资源建设体系,科学设计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围绕课程重新梳理课程组成要素,形成教学资源建设思路。

图1 课程质量监控运行图

课程教学团队编制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标准,并设计考核达标办法,实时跟踪课堂教学状态,将意见及时反馈给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根据反馈意见制定课程建设方案,编制下一年度建设任务,然后由课程建设团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系部对课程建设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的工作质量进行绩效考核,奖优罚劣,促进课程教学质量螺旋式上升(图1)。

完善课程质量分析机制,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达标率和课程教学评测数据生成课程质量分析报告;根据报告及时修正课程学习标准; 根据学生学习效果和课程质量分析报告,诊断出课程考核性意见,并及时反馈到课程学习标准。

3.3 课程建设

为达成年度建设目标,我们将2018年度工作序化为“五提工程”,本别是:(1)课程标准提升工程,包括组织调研活动完成课程2018年建设方案,完成年度建设任务,根据工作岗位需求修订完成课程建设标准,依据课程标准编制课程授课计划;(2)教学团队提质工程,包括参加师资培训、申报科研课题、发表论文、指导技能大赛,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学团队提供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3)教学资源提量工程,包括完成课件、微课、动画等课程的电子教学资源,制定课程实施教案,建成一体化教材;(4)信息化教学提速工程,包括建成《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院级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5)考核评价提效工程,包括实施课程的信息化、过程化考核,通过教师、学生、院系及社会进行多元化课程评价。

3.4 课程诊断

根据2018年课程建设规划设定的目标值及实际完成情况,35个观测要素完成了32项,3项未完成,本年度目标完成率达到了91.4%。

未完成的3项分别是:(1)“教师出国进修1人”,因为没有签订专业国际交流合作协议;(2)“建成一体化教材1门”,因为课程资源没有全部建成,影响教材建设进度;(3)“建成院级在线开放课程”,受资源建设进度影响,在智慧职教MOOC平台没有按时开课,因此院级在线开放课程没有建设完成。

3.5 创新与改进

2018年我们创新性的开展了以下工作:(1)请专家进校、派骨干教师出去学习诊改经验,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意识明显提高;(2)创作了22个原创动画,有效克服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3)在教学中应用智慧职教手机端APP云课堂开展教学,充分应用已经建设的资源,达到了以用促建的目的。

未来,我们将根据课程建设规划,开展以下工作:(1)依托学院对外交流渠道,落实一名教师出国进修任务;(2)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完成一体化教材建设;(3)加强学生的组织培训工作,按计划在智慧职教MOOC学院开课两轮,达到学院院级在线开放课程验收标准。

4 课程2018年诊改成效

4.1 以诊促建,课程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

院级教改项目“在线开放课程《化工设备使用与维护》”2018年立项建设,与西安凯道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拍摄制作微课和动画素材,共建设微课44个,总时长527分钟5秒;课件43个;制作原创动画资源22个,其中二维动画6个,总时长15分25秒;三维动画16个,总时长16分34秒;课后习题145个;资源总数达到了270个。

4.2 以诊促改,团队教师职业能力明显提升

通过资源建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化能力明显提升。2018年教学团队成员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一篇,普通期刊发表论文一篇;院级教改项目立项一项,另一项院级重点教改项目研究工作深入推进;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第二届职业院校化工安全生产技术技能竞赛获得团体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18年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获得“铜奖”;在2018年全国石油化工高职院校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获得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的成绩。

4.3 以诊促教,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施行混合式教学,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组织实施。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签到、平时成绩统计、上传视频等学习资源,以利于学生的课下学习。课前学生通过线下资源教材和线上资源微课、动画和课件等进行自学;课内通过随堂测验、教师答疑和小组讨论进行知识和技能内化;课后通过作业、学生评价等进行课程考核和教学评价。通过课前自学、课上讨论答疑、课后反馈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4 以诊促创,动画资源填补国内空白

本课程有一些教学内容涉及到设备内部的结构、操作步骤等,由于在实际生活中很难看到一些设备的内部结构及其运作机制,国内也检索不到相关资源进行教学,本课程建设的原创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8]生动形象,配音老师的讲解恰到好处,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系统,有效搭建了知识的脚手架,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和技能。建设的动画资源对本科院校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学习价值,值得推广。

5 讨论

5.1 在线开放课程有助于建设优质资源

我国的职业教育目前已由技术教育阶段进入了智能教育阶段,将来会进入智慧教育阶段。当前各个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成,但各门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依然短缺,需要学校、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资源开发人员等通力合作建设优质资源。通过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实现优质资源的跨地域流动,助力教育扶贫,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

5.2 混合式教学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当前,高职教育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原因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以教师的教为主。混合式教学、对分课堂等强调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它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开展教学,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应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教学手段[9]进行教学设计、资源推送、课堂签到、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学生成绩管理等,利用大数据建立学生画像,对学生的了解由过去的定性到现在的定量,有效的开展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等。

5.3 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助力课堂革命

过去二百年,全世界已经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领域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好像我们的身体进入了21世纪,而我们的思想任然停留在19世纪,我们的教育已经很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了,需要发生变革。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互联网思维[10]已经深入人心,教育也需要互联网思维;只有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养成好的互联网思维习惯,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通过运用信息知识、采取适当的方法、选取相应的技术和工具、通过合适的途径去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运用信息知识检索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亟待提高,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6 总结

高职院校课程诊改没有终点,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建设过程。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和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是:不断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组建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建设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微课、动画、习题等),开发在线开放课程,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等。高职院校课程诊改的目的在于形成院校内部的课程自我建设、诊断、改进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促使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院级化工设备资源
化工设备火灾爆炸事故模式与灭火救援对策
以立项形式开展分层递进院级专项教改课题对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作用研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大学生校园文化育人载体探究
化工设备的损坏形式和防护工作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化工设备故障分析与维修对策
《化工设备》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
高校院级科研业务信息化平台构建研究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