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百病皆生于气”理论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变化

2020-02-17贾徐徐陈永华徐寒松倪洪岗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7期
关键词:百病津液气滞

贾徐徐,杨 娟,陈永华,徐寒松,倪洪岗,赵 伟,龙 威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医理论中未明确论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这一病名,此乃“消渴”病迁延诱发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可达30%~90%[1],临症常见下肢麻木、疼痛、感觉障碍,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脉痹”“血痹”“不仁”等范畴,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若病程迁延日久,则气阴两伤,阴阳两虚,阴虚则热,热则煎熬津液以致脉道涩滞不畅;阳虚寒象衍生,寒气入经稽迟,脉道不利,血液泣而不行;气功能失常可见气虚或气滞,气虚无力,无以推动,气滞艰涩,血液不行;均导致气血运行受阻,不能到达肌肤,肌腠失养,不荣则痛,痛则不通。气生理功能的失衡常常导致病程变化无常,DPN的病变与气的病机变化息息相关。DPN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很大痛苦,还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寿命。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论述众多,有明确的辨证论治体系,但对于DPN病机的认识,目前仍尚有欠缺。故本文拟通过“百病皆生于气”理论,来阐述气与DPN病机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思路。

1 气为百病之源

宇宙万物的起源始于气,气最先来源于《周易》,乃气一源论之由来。气分为阴阳二气,为充养机体的重要物质,阴阳二气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相互交感,则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世间万物的发展和变化。气为万物之基始,变化之主体,“气”始终贯穿整个疾病的终始,世间万物的存在均离不开气之间的交感互藏、相互制约、互根互用,气的正常发挥,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气机失常则导致机体失常,百病丛生。

“百病皆生于气”这一概念在《内经》描述:“余知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书中以情志过极、外感邪气、过劳所致的“九气为病”,来阐述“百病皆生于气”这一发病观的见解,并将气滞、气逆、气虚等失调的原因归纳为与情志是否调畅、四季万物生长化收之变化、生活起居异同等息息相关,同时更加强调情志调畅对于气机顺畅的重要性,并认为疾病产生的因素,在于气机不畅、失调[2],正如《素问·气运行大论》中提及“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意指气机调畅则机体和睦,反之,则为病。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云:“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故百病皆生于气”,指的是气在人体,相和则为顾护肌表、调控腠理,维持人体健康的正气,若气机失和则为侵犯人体,致使人体产生各类疾病的邪气。总而言之,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整体,机体内各脏腑之气相互调节,保持平稳,若气机升降失调,则脏腑生理功能失常,气机失常会引起各类疾病,是疾病产生的源由,故产生了“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

目前中医学中未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疾病名称,但根据其麻、木、疼、痛、凉以及感觉故障等特点[3],将其纳入“痹证”“不仁”范畴[4]。病变部位关键在肌肤、筋肉、脉络[5],为“消渴”的并发症之一。在古代医籍中就有记载,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云:“夫消渴,皆由精血走耗……肌肉脱剥,指脉不荣,精髓内竭”;又有古代医案云:“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消渴病程日久,除口渴、多饮、多尿以外还会见四肢发麻、发木,且肢体冰凉。长期持续的消渴病会导致气阴两伤并兼瘀证,不仅表现为口渴引饮,还会眼胀干涩、四肢疼痛难耐,甚则导致阳痿。阴虚引致气液消耗,阴虚则阴火上攻,致津液流失;血脉流通受阻,瘀血壅滞阻脉络,引起腠理、脏腑、经络失于濡润;或是损伤阴阳,寒邪内生致虚,发为虚寒之证,痰瘀痰凝阻滞;寒凝、痰湿、瘀血以及各种虚证等因素引起气机反常,阴阳失于平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依赖于气机推动和调控,使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得以正常发挥,气之为病,主要是“气机”之升降出入失调,气机失常则百病从生,经脉不通,络脉不畅,脏腑功能失衡,气血津液失和,最终导致DPN的发生发展。

2 气在DPN中的生理变化

《内经·灵枢》曰:“人受于谷,谷入于胃……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人通过摄入饮食水谷,经过胃的消化吸收,转化为营养之气,由脾脏布散这些营养之精气,以濡养各脏腑,脏与腑是经过经络系统来维系,使经络气血得以畅通运行,脏腑皮毛相合,人体生命活动则可正常维持。

气是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其内在活力很强,在人体内运行不息,构建和维持了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原始动力。气能够畅通无阻地运行于机体,推进和调节机体的吐故纳新,保证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气不是一成不变的,气运动的历程称之为气机,气若顺畅则会通向全身各处,在机体内部可以滋润脏腑,在机体之外可以润养毛发、筋骨,在网络全身内外的同时,还进一步激发、推动人体进行生命运动。气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规律性,有着特定的形势,包括上升、下降、离出、进入四种方式,机体经络与脏腑,以及气、血、津、液等,正是由于气发挥了这些特定运动形势,来调控气的通畅性,将气以及具有营养的物质输送至各个部位,送至胃为腐熟谷物,送至大肠为传化糟粕、送至四肢、脏腑布散精微等,都隶属于气机运动形式的特性[6]。DPN之所以发病,正是由于气机不畅导致的血脉运行受阻,若气能够正常运行,使肌肉、血脉、经络、五脏六腑畅通,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得以发挥,故不发病,反之,则发为本病。

3 气在DPN中的病理变化

气经过全身各个部位,无所不至,但凡有一点不通畅之处,就会引发疾病的产生,在体外可有风、寒、暑、湿、燥、火侵犯人体,在体内则有九种气机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也是在强调气机失调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DPN患者平素症状除口干多饮、多食之外,还会表现出麻、木、发凉、疼痛等症状,正是因为气机的失调导致了以上种种表现,因而我们可以推断DPN发生的原因常常与全身经络、气、血、津、液运行失调紧密相关[7],“消渴”病久耗气伤阴,燥热阴虚,气阴两虚,气虚运化无力,血液无以运行,痰瘀从生,痰瘀聚集则气滞不行,病久则阴阳气血俱虚。临床所见气病不外乎气滞、气虚、气逆、气脱、气陷、气闭六种状态,而气病又引起血、水同病,产生瘀、痰、湿等病理产物,或是兼夹外邪合而为病,使气血津液失和,脏腑功能失常,使疾病变化多端。

3.1 气滞致病

3.1.1 脏腑气滞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在调畅气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若因情志不畅,暴怒伤肝,使肝失于疏泄,气机失于调畅,化热伤阴,伤及他脏,伤及心者,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心为肝之子,肝疏泻失常,则母病及子,使心脉失于畅通,可见心悸、胸痹;肝升肺降职能失常,则肺气不敛,肝气犯肺则口渴引饮;肝主疏泻,调畅中焦脾胃气机,若肝疏泻失常,则脾胃运化失职,精微物质生化乏源,机体失于濡养,症见肢软乏力、消瘦;乙癸同源,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相互滋生,肝郁化火,下劫肾阴,使肾失固摄,尿频量多如膏脂,由此看出,DPN与气滞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3.1.2 寒致气滞 “寒”有外寒和内寒之分。外寒即外来之寒气。《灵枢·素问》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寒邪致病,感受寒邪,阻滞经络,血行癖滞,不通则痛,寒则腠理闭,气不得行则收,收则脉拘急而痛,故《证治要诀》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所以发生内寒,是因脏腑受损因虚致寒所致,或为久病,或素来体偏阳虚;或是遭受外界侵袭的阴寒之邪,损伤具有温煦作用的阳气;或年老阳衰;或房室过度,损伤肾阳。外寒病久可转化为内寒,内寒又可兼夹外寒合而发病,消渴日久,寒邪内生,气的推动作用失常,血脉运行不畅,肌腠失于濡养;或病程长久致疾病入里,人体阳气虚而温煦作用发挥减弱,因而临证会见发凉、麻木疼痛。

3.1.3 瘀致气滞 “瘀”是人体在运行、传导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变化产物,又属于致病因素之一。瘀血之所以产生,这与机体本身阴虚燥热有关系,阴虚燥热致使五脏失和,筋脉腠理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气所不至之处则表现为“麻”,血不到达之处则表现为“木”,正印证了我们DPN的临证特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及不仁,因而又在《素问·举痛论》谈及“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久病入络,络脉主血。DPN迁延日久,失治误治,气血环周不畅,血凝为瘀,以致气血运行失调。血为气母,气为血帅,血液的正常运行与气机运气、脉管通利与否、血液黏稠密切相关。气虚耗损过多,推动无力,气滞阻滞不通,则阻碍气血运行,阴虚则见阴液耗损过多,虚热消蒸津液,致血液黏稠,瘀血阻络;病久阴伤及阳,阳虚气弱,寒象因而内生,血凝不畅阻滞经络,不论是以虚为主还是本虚标实,瘀血这个病理因素始终贯通于DPN整个病变过程[7],无论何种证型的DPN都伴有瘀的存在,虚实错杂是DPN发病的关键因素。

3.1.4 痰致气滞 痰是由于津液代谢紊乱,五脏六腑功能失衡,气机受到阻滞难以运行,以致津液积聚,在人体内经络形成了“痰”[9]。痰并非简单一字之说,而是分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张氏医通·麻木》曰:“麻则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气的内外交换依靠肺脏主气、司呼吸的功能。若出现气机调节失常,肺宣发肃降功能失职,津液不能及时输布到机体各部,以致体内津液凝聚成痰,痰阻经络。若情志欠畅,怒、喜、忧、思、悲、恐、惊失于调节,以致津液输布到不了全身各处,肝气郁结与脏器,气失常则不布津,因而聚津为痰;郁久化热,气郁化火会炼液成痰;脾升清气,脾若受损,则升清受阻,水湿以及各种浊物积聚体内聚而成痰;或瘀阻成痰,由于津血同源,痰瘀之间相互影响,故而说明痰所致气滞与DPN发病关系密切。

3.2 气虚致病

3.2.1 脏腑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肺通过吸纳自然界的清明之气,吐出体内产生的污浊之气,维护机体新陈代谢的转化。肺脏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转化之精微汇聚相同,散布津液至全身各处,贯通心脉以维系上下,激发五脏六腑功能,不仅如此,肺还能通畅调节水液,将体内产生的废浊之液下输于膀胱,是尿液产生的来源之一,因而肺脏又有“水之上源”之称。若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精微溲下,称之饮一溲二,说明肺气亏虚无力布散会导致水液输布失常,而渴饮之水未及时布散,化为痰、湿、瘀、滞,进而化热耗气伤阴,成阴虚甚或燥热之象。

肾乃先天之本,功能主要为储藏精气。DPN病程迁延,阴虚耗损伤及阳气,致使进一步转化为气虚、阴虚,亦或阴阳俱虚,倘使房事、劳力过度,向来机体阴虚之人,耗伤阴精,虚火上灼,熏蒸上焦之肺、中焦之胃、下焦之肾,营阴耗损,精虚肾燥而引发口干多饮;肾藏精而蕴含肾阴、肾阳,肾阴亏损而热象从生,谓之虚火,肾阳虚耗而寒象内生,谓之虚寒,热上燔心肺,中灼脾胃,见胃热消谷,寒伤五脏六腑之阳,尤以肾为主,以致开阖失司,封藏固摄、少火生气功能下降,水谷精微直趋下泄,应升者降而不升,排出尿液大量增多,肠腑失津致传导失司则见便秘,病久可见体虚消瘦;若肾气不固,则见遗精。

气能摄津、生津,亦能摄精,气能够促进津血精液的生成与转化,若气之固摄能力失常,津与精不固,病在后期可导致各种虚证如阴虚、阳虚,实证如血瘀、外邪、痰浊等,即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故DPN之发病先有气虚,后有阴虚。除此之外,心、肝与在DPN的发病过程中亦有关系。心为阳脏,主通明,主身之血脉,若心气亏虚则无力鼓动脉道,无力推动血行,以致脉络痹阻。由此可见,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失常,与气虚有联系,是导致DPN发病的重要因素。

3.2.2 气虚致瘀 气之为病,常引起血、水共同为病,常产生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久病入络,经主气,络主血,DPN病久,失治误治,致使气血难以转化,继而引发瘀血阻滞经络。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正常运行,或病久损伤阴阳,以致阴阳两虚,内生寒邪,筋脉拘急踡缩,血行凝滞,或阴虚内热,煎熬津液,脉道不通,血液黏稠,均可形成瘀血,阴虚燥热是瘀血形成的主要因素。总之,气虚会导致血液无力运行,寒凝会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血行瘀滞责之阴虚,筋脉拘急责之阳虚,痰、瘀、虚、实相互错杂,且瘀血因素贯穿DPN的整个过程。

3.2.3 气虚痰阻 素体虚弱,先天不足是导致人体气血阴阳失衡的重要原因,由于脏腑亏虚,肺失治节,气虚则无力推动水津四布,可聚湿生痰;脾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之精化生乏源,加之平素喜食厚味之品,损及脾胃,致使脾胃不和,水湿停聚,凝集生痰;肾气缺乏,温化功能反常,水湿泛滥凝聚为痰;肾阴之火过旺,则会灼炼津液化生为痰;或肾阳不足,牵连脾脏,聚而生痰;脾为生痰之源,由于阴虚燥热,易损伤脾气,脾失治误治,痰湿内生,脾失健运,则痰湿内阻,痰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导致DPN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素,脏腑功能受损,更是加重了痰湿的形成。由于痰湿黏滞,阻碍经脉、络脉,导致肢体不仁、疼痛固定、足如踩棉,痰湿不仅是病理因素,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3.2.4 气虚寒凝 久病必虚,虚包涵气血阴阳亏虚,五脏六腑虚损,以及病理产物致虚。虚致病,最终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所导致。DPN迁延时长,气阴同虚、阴虚损及阳气、时而久之致使阴阳俱虚。阴虚炙热则无以生津,血液中之津液挥发加重黏稠,脉道失于通畅,气虚无力运行血液,故气阴两虚,合则加重,更是阻滞不通;久病伤及阳气,阳气虚损,卫外不固,卫气功能失调,肌肤、筋脉、肌肉失于温养,故发病。当发生到疾病的阴阳两虚阶段时,此时不仅仅只有虚,也会有其他的病理产物,常常与痰、瘀合而为病;使DPN的发展愈来愈多,甚是复杂;若素体阳气虚弱,亦会表现出来。由此看来,因虚致病,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气的关系,也是不置可否。

4 结语

“气”在DPN的发病过程中尤为重要,“气”的失常会导致人体阴阳变化,久之形成寒、痰、瘀等病理产物共同致病,“百病生于气也”是中医学经典的病机观之一,对疾病病因病机的剖析发挥了重大作用,对后世研究疾病的病机产生了深远影响。DNP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是在消渴日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气机失常,各致病因素促使DPN进一步发展,因此气机失调是DPN发生的基本病机。本文基于“百病皆生于气”的内涵及观点,探讨了“气”的失常与DPN之间发病的关系,为今后更好地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百病津液气滞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包”治百病
多喝水能治百病?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气足百病消
泡脚驱寒消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