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后服务工作要做好“四个引领”

2020-02-16吕延军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引领学校

吕延军

[摘 要] 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一项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民生工程。在积极贯彻各级教育部门有关政策要求,在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基础上,学校要引领全体教师、社区、家长主动参与,创建并实施行之有效的课后服务工作体系。

[关键词] 课后服务;学校;引领

为了做好课后服务,教育部2017年2月出台《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为做好课后服务提供政策指导和保障。部分省市学校先行一步,克服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积极探索解决中小学“四点半难题”。学校作为实施此项工作的主体,应尽快突破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协调各方面关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使课后服务尽快实施。

一、引领班子规划设计,尽职尽责

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学校作为课后服务责任主体,此项工作不是可做可不做,而是要增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必须扎实开展。所以,学校班子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进一步增強开展学生课后服务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当然,面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粗线条的文件,还未落地的“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以及学校现有师资缺乏与家长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等现实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迫在眉睫。校长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引领班子成员在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积极构建和不断完善课后服务体系,把课后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值得欣慰的是,课后服务指导意见的出台又像是及时雨,为学校搭建更加宽阔的育人平台,让一部分特色学校驶向快车道。例如足球特色学校的发展,需要课余时间的艰苦训练,需要各级比赛的运营,离不开专业机构的实力支持,离不开家长的自愿自费。时间的保障,经费的投入,课后服务都是可以实现的。正是课后服务各项政策的支持,为学校更快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为孩子们实现梦想插上理想的翅膀。我们应该认识到课后服务已经成为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契机,已经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推动器,已经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剂,学校没有理由不开展好此项工作。

二、引领社区投身其中,锦上添花

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鼓励中小学校在课后服务工作中与校外活动场所、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联合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引导学生、家长、社会正确认识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达成全社会关心支持课后服务工作的共识,努力营造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课后服务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学校现有的功能教室、艺体教具、活动场地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加大统筹规划,把课后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学校教学实施建设范畴,寻求政府社区的帮助。另外,也可以有效利用社区现有文化广场、未成年人活动场地,为课后服务提供足够场地保障。

学校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窗口,社区是学校发展的坚强后盾。在硬件建设上,社区可以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在宣传协调等氛围创设中,社区的作用同样非凡。鼓励有特长的社区居民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与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学校专业教师缺乏的尴尬;在课后服务安全管理中,协调公安、交通、消防、卫生、食药监督等部门,与学校一起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安全。

三、引领教师主动参与,发挥特长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学校广泛动员社会热心人士作为志愿者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目前的现实是,第三方社会机构有专业优势但收费较高,社会志愿者参与人数太少,学校教师势必成为课后服务的主力军。老师们都认为课后服务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但基于实际的工作负担和现有的政策环境,大家也有心无力,普遍热情不高。

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中小学教职工在按质按量完成正常职责工作任务后,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管理工作并取得相应的劳务报酬,还要列入年终的绩效考核中,与教师的评先树优挂钩。引导教师把学生课后服务当成自己的分内事,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已经成为学校此项工作的关键。

学校作为课后服务的主渠道,可以在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后,开设发挥教师特长的课程,让部分老师充分释放自身教育情怀,同时也使自己的个人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教学工作量的平衡,绩效考核的评价,甚至职称的竞聘,都可以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做到与课后服务有效结合。只有搭建老师敢想敢干的平台,才能开创教师全身心投入课后服务工作的局面,才能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引领家长献计献策,共创共建

课后服务具有多样性、分散性的特点,管理难度大,单靠学校自身的服务和管理力量显然不够,还需要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的支持和参与。为此,要逐步建立一支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的自愿服务队伍,满足课后服务的需要。

学生的课后服务,绝大多数家长是欢迎并支持的。学校制定方案之初,设置课程、选择第三方社会机构、如何收费,都要有家长的参与,提出建议与要求,献计献策;还要通过家长委员会,遴选出一批工作热情高、服务能力强的家长作为相对固定的志愿者,轮流进驻课后服务现场。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与家长及时做好沟通,第一时间进行交流整改,促使课后服务健康发展,使好事办好。

课后服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惠民工程,拥有政府机构的政策保障,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欢迎,但也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最大化挖掘校内教学资源,最有效利用校外成熟资源,构建科学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生态。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引领学校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