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传联语多乖谬

2020-02-16李凤能

文史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仄仄才子平仄

李凤能

对联是汉语言的特有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独创。它以偶句的形式、对称的结构、和谐的声律、诗化的语言,彰显无穷魅力。

对联俗称对子,由上下两部分构成,每部分可以有一至多个分句,上下部分齐备,方可称“联”,计量则用“副”。

对联讲究和谐对称之美。它有六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古今的优秀对联总是脍炙人口。近几年来,奇联妙对更是疯传于网络,令人眼花缭乱。其间,一些“歪对”也时不时地跑出来打眼现世。有道是“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兹举“联语”十数副,略加解说,与读者诸君燥脾开胃。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龙卧隆中隆兴龙龙腾隆中升

【小故事网】2010.11.16推出佚名《女神童妙对女皇帝》,故事梗概如下:

相传唐代宣化府有一对女神童,姐姐13岁,妹妹9岁。姐妹俩聪明过人,能诗善对。一天,女皇帝武则天传旨面试女神童,对这对姐妹很是喜爱,于是领着她们玩耍。来到佛祖殿御河岸边,见一和尚正在河里摘荷花。武则天以此为题出一上联:“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要姐姐对。姐姐忽闻优乐堂琴弦切切,歌声袅袅,即对道:“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武后闻之甚喜。接着她们又经过一座照壁,上面塑着一幅车战浮雕。武后端详片刻,又出上联:“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要小妹妹来对。只见那9岁的小娃娃眨了三下眼睛,随即对出下联:“龙卧隆中,隆兴龙,龙腾隆中升”。武后一听,不觉出声赞日:“果神童也。”

网上转载这个对联故事的人很多,时至2019年,仍未消停。有的人讲这个故事还拍有古装戏视频。只是这两副所谓对联,是否真称得上“妙对”呢?答案是否定的。

河里荷花和尚摘去何人戴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龙卧隆中隆兴龙龙腾隆中升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河里”这个出句,虽“和尚摘去”之“尚”“去”皆仄,但还可于对句作拗救,而姐姐所对“情凝”云云,全句仅“给”是个仄声字,其余都是平声字。前面七连平,后面又是三平尾,按对联的声律要求,当然是大成问题了。

附带说一下表示“聆听”的“听”(即《说文》段注“耳所及者”),古代除读平声作“他丁切”外,也读仄声作“他定切”。倘将对句中末字“听”作仄声看,也是不行的;因为出句末字“戴”是仄声,仄起仄落,仍然“失格”。总之,作平作仄,左右不是。

另一个“冰冻”出句,就其平仄关系来说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妹妹的“龙卧”对句,除“卧”字外也全是平声字,造成了尾部十连平,而“龙卧”与出句的“冰冻”又“相粘”(平仄相同)不相“对”(平仄相拗)。照此看来,编这个故事的人依然不懂平仄,不谙对联要求。通观出句与对句,哪里还谈得上“平仄相谐”?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

惜乎锡湖

过南平卖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望天空

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360问答】2013.02.28登出一则jmfnj618回复小mseety 2013.02.27所提问题的“满意答案”——《拆字同形联第二》短文,文后附“古今妙对佳联”若干,上边的两副即在其中。

第一副为谐音联,出句的最后一字应是“壶”而不是“湖”,可能是抄录有误。但对句显然问题更大。

从文字上讲,应该是“过南平,买蓝瓶,南平得蓝瓶”才符合逻辑,而“过南平,卖蓝瓶,蓝瓶得南平”就说不通了;且出句“惜乎锡壶”有个讲究在里面,那就是“惜乎”与“锡壶”谐音,对句者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出的“难得蓝瓶”,“难得”与“蓝瓶”就失去谐音之趣了;再说“难得”与出句的“惜乎”词性也不相当。

从平仄上讲,对句与出句更不能做到相谐。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

过南平卖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就两句的平仄关系看,是“粘”而不是“对”,就其上下句的结尾说,是平起平落,也属对联大忌。

第二副为回文联,且用了顶针等修辞技巧。单从文字上看,对句也算是花费心思的了,特别是用“人人逢难求人难”(两个“难”异读,前一个读nan,后一个读nan)去呼应出句的“天天有空望天空”(两个“空”异读,前一個读kang,后一个读kang),在细节上也很讲究了。但是,就对联之“平仄相谐”的要求说,则根本没有做到。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

依然是“粘”而不是“对”,依然是平起平落,两副“妙联”,一样病症。

在作者所附“古今妙对佳联”中,还有几副也经不起推敲,譬如下边这副: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赛诗台,赛诗才,赛诗台上赛诗才,诗台绝世,诗才绝世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此例“粘”而不“对”,与上述两例可谓如出一辙。而结尾处仄起仄收,同样有违对联规范。

小偷偷偷偷东西

孔明明明明事理

【360问答】2013.05.15还登出某君《求下联一副,上联是“小偷偷偷偷东西”》,有网友于2013.05.16回复:孔明明明明事理;横批:天壤之别。

该网友又说:“此联有个典故,有个叫大通货运的公司,其老总喜欢附庸风雅,管理却很是混乱,老是丢失货物。该老总写了一个宣传广告语:大通通通通南北,并把广告语贴在各个货仓墙上。有一次有个小偷偷完东西准备离开时见到,便即兴对了个下联:小偷偷偷偷东西,并题了横批:大小通偷。

但无论是“孔明明明明事理”,还是“大通通通通南北”,都不能与“小偷偷偷偷东西”构成对联。

首先,按对联要求,上联联脚应仄,下联联脚应平,即“仄起平落”。其次,联文最好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且上下联平仄相对。

小偷偷偷偷东西

仄平平平平平平

孔明明明明事理

仄平平平平仄仄

大通通通通南北

仄平平平平平仄

虽说机巧联允许出律,但也须满足上下联应整体平衡的基本要求。

“偷偷偷偷”“明明明明”“通通通通”都是平声字,这就使上下联失去整体平衡了。失了平衡,显然不对。既然不对,又何以成联?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间抬头看上面躲一白哥哥

【新浪博客】2014.11.06鸣虫的博客《名人与对联的故事之李群玉(1)》,叙唐朝诗人李群玉到湖南梦溪(按:梦溪在江苏境内)游学,与一私塾先生联对,其中有些确属对联,有些又不是对联。譬如文中写道:

私塾先生又以屋外景物为题,出了个字谜上联: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我不绕圈子,这是个‘攀字。”李群玉说:“好!我也用字谜联来对您这句。”说着,他扬手一指屋外枝丫间的大蜘蛛网,道: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间抬头看,上面躲一白哥哥。“我也不绕圈子,这是个‘桀字。”

这里,私塾先生与李群玉玩的,是“离合字谜”(拆开某个字,再去掉其中不需要的部分以形成另外的字,谓之“离”;用两个或几个字包括偏旁部首组成另外的字,谓之“合”),不是对联。

该文还有私塾先生出句“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李群玉对句“品字三方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也是玩的“离合字谜”;只不过作了延伸,在中间加了一句俗语,在后边加了一句诗。至于二人在饮酒时李群玉说的“热也罢,冷也罢,喝罢”,私塾先生打开折扇回答的“热也罢,冷也罢,扇罢”,则更不是对联了。对联哪有上下联几乎完全同(只差—个)字的?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360导航】网页载吕洪杰2017.02.24博文《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叙述苏轼年少成名,未免洋洋得意。有一天他写了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几天之后,有一个老者专程来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结果书上的字苏轼一个也不认识。苏轼于是将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网上转载者很多,吕君只是其中一位。不过,编这个故事的人是不谙对联要求的,尤其在“平仄相谐”这点上处理得很欠缺。

识遍天下字

仄仄平仄仄

读尽人间书

仄仄平平平

上联的“识遍”与下联的“读尽”,同为仄仄,可见是“粘”而非“对”,其平仄不谐,是显而易见的了;而下联的“人间书”又是三平尾,三平尾是格律诗词的大忌,一直被套用于对联,有三平尾也不符對联的要求。

那么,经故事中的苏轼改过之后的“对联”又如何呢?

发愤识遍天下字

仄仄仄平仄仄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仄仄仄仄平平平

改过的“对联”只不过在上下句前各加了两个仄声字,句意虽是符合故事的要求了;然而就“对联”而言,其平仄则更不协调了。

老子天下第一

孙子盖世无双

【百度】网页2018.09.03载上下古今博文《朱元璋出一上联:老子天下第一,才子听完刚对出下联,就被斩首》,说是一次朱元璋去检查太子朱标的学业,看到朱标正在写对联,于是脱口说出一句:老子天下第一。随从为拍马屁,都说这是绝对,没有人可以对得出来。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次说了这句上联,大臣们仍然连连称好,极大满足了朱元璋的虚荣心。不一会儿,有人对出下联:孙子盖世无双。声音来自一个新晋的才子。朱元璋听了很生气,认为这个人是在借对下联骂他,立即下令将这个“欺君犯上”的人推出去砍了。

老子天下第一

仄仄平仄仄仄

孙子盖世无双

平仄仄仄平平

首先,这副所谓“对联”,除“第一”对“无双”外,其余平仄都不协调。

其次,“天下”是名词+方位词,“盖世”是动词+名词,词性也不相当。

再次,对联是忌“同位重字”的,虽说虚词不在犯忌之列,但上述六字偶句的第二字均为“子”,这个“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不属虚词范畴,因而造成了“同位重字”的毛病。

洞中泉水流不尽

山间清风迎面来

【网易】2018.09.25载海洋渔博文《才女出一上联洞中泉水流不尽!三位才子对出下联,有一个最经典》,文章讲述:

宋朝苏州城有一位女子,出落得亭亭玉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文学造诣尤高,经父母同意后决定以对对联的方式招亲。女子出的上联是“洞中泉水流不尽”,结果只有三位才子写出了下联。第一位才子的下联是“天上白云望无边”,第二位才子下联是“镜里美人去还来”,第三位才子的下联是“山间清风迎面来”。

作者说,第一位才子“以天上对洞中,白云对泉水,且望无边对上流不尽,意境与上联相比,丝毫不差,可以说工整完美,但才女却不为所动”;第二位才子所作“乍看还行,细细品味,略显勉强,意境与上联逊色太多”;第三位才子“一气呵成,犹如神来之笔”,“才女看后眼前一亮,非常高兴,当下表示要嫁之人就是这位才子。”于是作者总评:“毫无疑问,三位才子对出的下联,第三位对聯恰到好处,最为经典!”

真的如作者所言,第三位才子所对“恰到好处,最为经典”吗?非也。

苏州城女子出句:

洞中泉水流不尽

仄平平仄平仄仄

第一位才子对句:

天上白云望无边

平仄仄平仄平平

第二位才子对句:

镜里关人去还来

仄仄仄平仄平平

第三位才子对句:

山间清风迎面来

平平平平平仄平

明白人都知道,无论从意境还是对联的几个要素说,都是第一位才子对得最好;而单就声律来说,则是第三位才子对得最为不济。第三位对出如此下句是否配得上“才子”称号实在令人怀疑。苏州城女子及作者却偏偏对他的对句激赏,可谓有眼无珠。

红花缠藤枝上老

青杏绕墙梢下嫩

【腾讯视频】2018.11.30发布小青菜说电影之《宾客出上联:红花缠藤枝上老!新郎回绝妙下联,拍案叫绝真经典》,说是一位老先生在某寺院邂逅一位颇有才华的少女,二人产生隋愫,遂结连理。大喜之日,宾客对此颇有微词,乃出上联:“红花缠藤枝上老”;先生对出下联:“青杏绕墙梢下嫩”,众人叹服。宾客也有两个下联,一是“绿柳飘籽墙根生”,一是“绿草爬楼茎中强”。

这副所谓佳联,貌似对联而实非对联。撇开语句通不通,先看文辞对不对。单从字面上看,青一红、花一杏、缠一绕、藤一墙、枝一梢、上一下、老一嫩,似乎一一对上了,可是对联是需要讲究平仄的,否则便难做到声韵和谐。

红花缠藤枝上老

平平平平平仄仄

青杏绕墙梢下嫩

平仄仄平平仄仄

出句起首便是五连平,已不合规范;出句对句结尾都落到仄声上,也不成体统。

再看宾客所对两个下句,结尾虽然落到了平声上,比老先生处理得好一点,但仍然很成问题。

绿柳飘籽墙根生

仄仄平仄平平平

绿草爬楼茎中强

仄仄平平平平平

“绿柳”句第二、四字皆仄,且是三平尾,不妥;“绿草”句结尾五连平,更不妥。

朝朝暮暮进进出出

日日夜夜来来往往

勾践寻仇无计可施

孙权嫁妹有备而来

【一点资讯】2018.12.19推出古今三千事的对联故事《才女出上联:“朝朝暮暮,进进出出”,书生下联让女子脸红心跳》,说是清朝乾隆年间,洞庭湖边某村一美女王文娇出上联“朝朝暮暮,进进出出”以招亲,有对“风风雨雨,暖暖寒寒”的,有对“熙熙攘攘,前前后后”的,还有对“日日月月,上上下下”的。王美女皆不以为然;后来她满意的却是一书生所对“日日夜夜,来来往往”。婚礼之日,新娘再出上联“勾践寻仇,无计可施”以考新郎,新郎则对出“孙权嫁妹,有备而来”,赢得一片掌声。

看来编故事的人并不懂什么是对联,因为此文所涉及的对句——包括被王美女选作丈夫的那个书生所对的下联,都是对不上上联的。而其中最主要的乖谬处,则是平仄不协调。

朝朝暮暮,进进出出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

日日夜夜,来来往往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其余几个下联,平仄也没有讲究。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熙熙攘攘,前前后后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日日月月,上上下下

仄仄仄仄.仄仄仄仄

出句之“暮暮”为仄仄,对句之“雨雨”“攘攘”“月月”均为仄仄,显然失对。

婚礼上那一副,也非妙对:

勾践寻仇,无计可施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

孙权嫁妹,有备而来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句末尾是平,对句末尾也是平,毕竟有违对联“仄起平落”的传统习惯。

茶饮客吞杯中月

水抽人吊井中星

【书香八闽读书网】2013.03.11有梁诗琴上传的《许将童年妙对》,故事说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状元许将自幼有“神童”之称。他9岁那年夏天,跟随族亲游览白岩山,返回途中,因食干粮,口渴难当,于是向正在菜园围篱笆的老伯讨茶喝。老人出上联“一篱二纬三桩囿菜园,园种春夏秋冬菜”,小许将对下联“百架千层万卷叠书馆,馆藏古今中外书”;老人又出上联“白岩白雾白玫瑰,如观玉皿”,小许将复对下联“红寺红霞红杜鹃,若赏金屏”。老人听毕,连声称妙,即刻端出上等白岩茶,随着再念上联:“茶饮客吞杯中月”。小许将手捧香气诱人的名茶,不敢往嘴里送。他低头苦苦思索,难得佳句,只好抬头,向四处张望,以寻找答对的素材。当他发现水井畔有一位大嫂在吊水,一时开窍,高兴地大叫:“有对了!”接着朗声念道:“水抽人吊井中星。”老人听得高兴得合不拢嘴,又往许将茶杯里添上桂圆肉说:“小神童真是名不虚传呀,他日肯定会高中状元!”

第一联,无论老人出句还是小许将对句,都中规中矩;第二联的对句,也勉强过得去。要说瑕疵,便是“金屏”的主色调应是黄色,与“红寺红霞红杜鹃”毕竟不相配。而第三联就让人不敢恭维了。

茶饮客吞杯中月

平仄仄平平平仄

水抽人吊井中星

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句第四字“吞”与第六字“中”都是平声,显然不妥(七字联虽然可以“一三五不论”但必须“二四六分明”);再说出句第六字是“中”,对句第六字也是“中”,这就造成了“同位重字”(除“之”“乎”等虚词外,上下联相同位置使用同一字),而“同位重字”在对联中是不被允许的,尤其是短聯。

一羊引双羔

两猪共一槽

【搜狗·微信】2016.09.19有七彩虹文化传媒的《最风趣对联,文人骂人从不带脏字:一羊引双羔,两猪共一槽》一文,文中录有12个对联故事,第一个便是《两猪一槽》,原文照抄:

晋代有一个读书人,自恃能诗善文,常出联嘲弄人。一日,他与友人正在一起吃饭,看到一位身穿(按:此处原有缺文)妇女领着两个小孩从门前走过,便嘲弄道:“一羊引双羔。”那个妇女回瞪了他一眼,正眼答对:“两猪共一槽。”

编故事的人不知道,晋代(无论西晋还是东晋)还没有对联。对联讲求格律,它是近体诗产生以后才有的文学样式,故不会早于唐朝。再说,“一羊引双羔,两猪共一槽”也不是对联。

一羊引双羔

仄平仄平平

两猪共一槽

仄平仄仄平

上句的“羊”“羔”,下句的“猪”“槽”都是平声,而且是平起平落,能叫对联?

有目也是瞅无目也是丑去掉瞅边目加女便成妞隆中女子生得丑

百里难挑一个妞

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江东关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

【新浪网】2019.03.15弗锐尔新风《中国古代最有趣的九副对联,没点学问,还真玩不了》之故事一《诸葛亮联斥周瑜》写道:

相传,周瑜自命不凡,有一次,他以诸葛夫人黄氏面丑为题,向诸葛亮吟道:“有目也是瞅(‘瞅应为古汉语的写法,左偏旁为‘目,右边为‘丑,因电脑没有此字,故作解释),无目也是丑,去掉瞅(同上解释)边目,加女便成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诸葛亮听罢略略一笑,即刻对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桥,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成娇。江东关女数二乔,难保铜雀不锁娇。”周瑜听罢大怒,诸葛亮还是胜了一筹。

前文说过,唐代以前是没有对联的,两晋时代没有,三国时代更不可能有。文中周瑜所吟,诸葛亮所对,都是玩的一种“离合字谜”。把根本不是对联的文字游戏误为对联,太不应该!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东方资讯】2019.05.22载史记的对联故事《乾隆出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牧童巧对下联!》称:

乾隆皇帝在江南游玩期间,某天看见一户农家小院门前张灯结彩,门内外更是热闹非凡,派人去打听一番才知道,原来是这户人家儿子娶亲。乾隆帝算是个比较喜欢凑热闹的主,他就让随从给这户人家送去三个铜钱和一个上联。上联是“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这户农家看到乾隆帝的铜钱和上联,一时间进退两难。这时候,一个牧童却走了出来,不疾不徐地对出下联:“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这算是反将乾隆皇帝一军。他心中不禁暗悔。

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贪吃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

“贺喜”“待客”都是仄仄,“勿收”“莫来”都是仄平,“收则”“来则”都是平仄,这几处都是“粘”不是“对”;对句中“屋”“客”均仄,“穷”“来”均平,也与对联规范相许。

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360doc个人图书馆】2011.08.06何人白《对联故事(八)少年郎智制吝啬鬼》,设置的背景是某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做七十大寿,而封三个铜钱红包出上联的人为一个为富不仁的吝啬鬼,对下联的则是老人聪明的孙儿,对联内容则基本相同,只是出句作“三个铜板贺喜”,对句作“厌穷莫来,来是贪吃”。“三个铜板贺喜”,“个”“板”“喜”均落在仄声上,更不合式。

所谓佳联妙对,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具有典范性,也就是说,它除必须满足对联的基本要求外,还要有特别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一般的对联,几个要素也是应当具备的,尤其是平仄与对偶必须讲求,因为这两点是对联的精髓所在。

被网友认为是“佳联妙对”,实际上非但不佳不妙反而有各种毛病的联语,例子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通观网上对联,佳的妙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原创者本就不识声律编得差劲的,也有自作聪明将前人作品胡乱篡改还满不在乎的,也有传来传去传走了样弄变了味的,更有人云亦云以劣为好跟着起哄凑热闹蹭热度的,因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作品难免良莠不齐,泥沙俱下。这就要求我们读的人懂些对联的基本知识,认真去分辨孰是孰非,孰优孰劣。正是:

网传联语多乖谬,读者还须细品评。

猜你喜欢

仄仄才子平仄
Images2Poem in different contexts with Dual‐CharRNN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才子的朋友圈更有料
才子袁枚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