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构想

2020-02-16黄金辉

文史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情意

黄金辉

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诗,又是语言艺术的基础。人们评价诗之外的其他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往往称赞它“富有诗意”;甚至日常生活都讲究“诗意地栖居”。姊妹艺术、日常生活尚且以“诗意”为指归,我们诗词界的朋友更应在创作中努力追求诗意。

何谓诗意?诗意,指像诗中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诗意,是诗人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

怎样写出诗意?需要运用以形象思维为主、辅之以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构想,即构思和想象。构思,又可称为“布局”,是一种呈现着系统性的、有中心及层次的、物化的整体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是在作者想象中形成的、贯穿着一定思想的关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总观念。想象,是人们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本文拟结合自己粗浅的创作体会,从“情意、新意、意味、意境”四个角度,探讨“诗意的构想”这个话题,以就教于方家。

一、构想有情意的诗

人的情感是以本能为基础,相对于理智而言的心理感受。情感在诗的意境中体现,可称之为情意。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植物的各个部位形象化地描摹诗的各项要义:“诗者,根隋,苗言,花声,实义。”可见情意是诗的根本。没有情意的诗如无本之木,就会缺乏生命力。

1.田园情意(乡情)

我们从农业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历程中,乡情、乡愁,田园、田野,似乎与城镇化、现代化渐行渐远,却又依依不舍,眷恋萦怀。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诗人词家,那种拉扯不断的乡情,那种田园情意,更是魂牵梦绕。怎样构想出充滿田园情意的乡情诗呢?我写过一首五律:

梦里水乡

龙岁为余本命年,花甲至矣!春节初二,回乡探亲;初八凌晨,又梦水乡。朦胧中得句,乡村景物幻化为文房四宝,岂非故园水土养育文思欤?急取纸笔,披衣坐床而记之。

乡情鸢尾线,到老梦魂牵。

树树钻天笔,田田漱玉笺。

驱鱼磨黑墨,盖印倩红莲。

画就禾香韵,诗成锦绣园。

这首诗的构想过程,在小序中有所表达,关键是把故乡景物想象成文房四宝,再加上那颗红莲花盖的印,整个水乡自然就变成了一幅画,一首诗。

2.山水情意(人与自然之情)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旅游勃兴。当代诗词中的旅游诗,或日山水诗,如何巧妙地构想出人与自然亲近的情意呢?

本人在学玩微信的初期,转发过一组瀑布图,加上一首七绝作为“引言”,题为《观瀑》:

织布天孙遗半匹,云间飞落仰头看。

欲将此布缠烦恼,抛入深渊无寸澜。

前人写瀑布的诗可谓多矣,尤其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更是脍炙人口。人道是“好诗已被唐人写尽”,我得另想出路,就抓住“布”字做文章。“布”原是用来比喻“瀑”的。那我干脆就把瀑当做一匹布来写:这布是谁织的?这布有什么用?我用它包缠所有的烦恼,丢进瀑下冲出的深潭,让它永远消失!观赏美景,不就是为了消除烦恼,愉悦身心吗?

3.人间情意(亲情、爱情、友情)

先说亲情与爱情。抒发对家人的亲情、对恋人的爱情,往往有所寄托,或托于物,或托于事,少见凭空发端的。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陆游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柳永写“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家书、家祭、离别,即所托之物与事。当代生活中,我们也能依托某些生活细节表达亲情与爱情。

同窗之谊是友情的一个重要范畴,“友情历久弥珍贵,霜后红枫雪里松”(拙作《同学四十年聚会有感》)。特别是我们“老三届”“知青”“共和国同龄人”这一代,最需要长身体的时候,没有饭吃;最需要读书的时候,全国停课;最需要恋爱结婚的时候,提倡晚婚;最需要生儿育女的时候,计划生育;最需要工作养家的时候,下岗分流……

我在老三届同学50周年纪念会上,念过这首诗,年过花甲的老同学们当场失声痛哭:

鸿雁,老三届之歌

欢欣起步学飞行,故土尊师养育恩。

雷暴袭来雏翼折,饥寒迫处壮心存。

回天结阵奔前路,破雾撕风逐彩云。

嘹唳高歌鸿雁志,夕阳暮雨洗征尘。

二、构想有新意的诗

那些不是以抒情为主的题材,如咏史诗、应酬诗、文化诗,怎样构想出诗意呢?必须从内容和形式诸方面创新,力争做到“三不同”:“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不同于本人”。

1.咏史诗出新意

夜卧马林闻江涛偶成

乌林攻赤壁,孟德折英名。

扎寨无山险,连船遇火惊。

疑心冤斩将,失道错兴兵。

十万游魂怨,江涛总不平。

前人写赤壁大战,往往从胜者的视角出发,杜牧的七绝《赤壁怀古》、苏轼同题的《念奴娇》词,主人公都是胜者周瑜。我却从败者曹操写起。古人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警语,而作为统领三军的“帅”,如果决策失道,则是“一帅败绩,十万冤魂”!这种惨痛的历史教训,曹操之后并未绝迹,可以使人联想许多。

2.应酬诗出新意

诗友之间唱和应酬的诗词,大都是用原韵,这又多了一层束缚,和诗比作诗更难出新意。我们不能满足于“依样画葫芦”,在与原作同一题材、同一韵脚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构思,自己的创见。例如,毛泽东主席和郭沫若、柳亚子的七律,就产生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样的经典诗句。

我们在指导荆州市沙市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时,请时任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文朝将军写过一首七律《敬题岑参纪念馆》。当代将军诗人写唐代边塞诗人故里的纪念馆,写出了军旅诗风的豪迈激情。我和了一首,感觉基本上表现出了岑参诗风及其故乡隋怀:

和李文朝将军《敬题岑参纪念馆》

闻道岑河多俊彦,吟家偏爱此灵光。

黄云夜月边关冷,青史沙场浩气长。

风掣旗凝红雪野,情掀浪涌白荆江。

乡愁一对梨花靥,笑入诗行共酒觞。

3.文化诗出新意

一些文化含量比较高、题材体量比较大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不止格律诗词一途,古风、歌行体,会少一些约束,多一些发挥余地。我们以前所受的历史教育,都只告诉人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而我在读书、思考中却发现:长江文化从远古以来,与黄河文化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某些方面还具有自身特色。于是,我在32年前就写出一篇论文《长江流域的文化特征及其对民族性格的影响》,发表在1987年8月的《社会科学》杂志。2015年秋,我把这种文化史的思辨化为形象思维的七言古风(间或杂以六言句),从历史、政治、哲学、宗教、军事、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地理、民俗等“大文化”的视角,全方位阐发长江文化。人们把黄河比喻为“母亲河”,已成为共识;我把长江比喻为“父亲江”,也是可行的吧!为了在艺术上树起“父亲江”形象,我努力发掘长江文化雄性阳刚的一面,这算不算一种新意呢?以下为此诗总起与写军事的一段:

父亲江(节选)

日月西行大江东,我骑黄鹤越时空。

源头到海奔万里,伟岸丈夫百代雄!

冰川雪映峨眉月,衡岳雁呜淞沪鸿。

虎跳峡中飙风吼,瞿塘峡口霹雷轰。

澎湃巫峡西陵峡,川江号子激苍穹。

洞庭广,鄱阳阔,万顷揽入襟怀中。

荆江扬子坦荡荡,任尔撑船宰相胸。

吞吐日月涵天地,养育儿孙腾凤龙。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晴川旭日红。

一江春水流诗画,一卷史书载始终。

长江天堑古难越,江水浸染英雄血。

三国纷争蜀魏吴,赤壁夷陵火光烈。

周瑜陆逊皆年少,以弱胜强成大捷。

五胡乱华西晋溃,衣冠南渡金瓯缺。

闻鸡起舞有祖逖,击楫中流誓决绝!

金兵铁骑掳宋帝,仓皇悲戚离宫阙。

怒发冲冠满江红,精忠报国鄂王岳。

纵然屈死风波亭,千古英灵永不灭!

金山女将梁红玉,击鼓抗金呜号角。

辛弃疾,陆放翁,文武诗词称豪杰。

文天祥赋正气歌,耿耿丹心昭日月。

明末抗清史可法,扬州十日守城堞。

嘉定三屠无一降,大义凛然白刃接。

皇室可降民不降,铮铮脊骨硬如铁。

浩浩长江育万民,巍巍中华真气节!

三、构想有意昧的诗

当代诗词不仅要有意义,更要有意思,有意味,有意境。古人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借用一下:诗而无味,读者不“吃”。诗是精神食粮酿成的酒,比散文更精粹才好。怎样构想有意味的诗呢?我想到三点:有趣味,耐品味,留余味。

1.有趣味

武汉市远郊蔡甸区有个消泗乡,种植3万亩连片油菜,既有经济收益,又是旅游资源。到那里赏花、写诗的游客摩肩接踵。我便寻思写一首与众不同,有点意味的诗。

消泗乡万亩油菜花

炫富守财唯此乡,黄金铺地当寻常。

谁人摘朵金花去,遣蝶驱蜂追缴忙。

人家称颂它如何如何好,我却指责它有毛病,还不止一个毛病,两个!它炫富——黄金铺地当寻常;它还像个守财奴,已经那么富有了,游人摘一朵花吧,还派蝴蝶蜜蜂去追缴!不过,话又说回来:古诗有“踏花归去马蹄香”的佳句,臧克家先生有“菜花引蝶入厨房”的妙语;而我这儿的蜂蝶,是被主人驱遣去追缴花朵的,可见这主人多么高妙!炫富也好,守财也罢,却是似抑实扬,乃着实的赞赏。

2.耐品味

柳树,向来在文艺作品中被刻画成柔弱的女性形象,“弱柳从风疑举袂”,“杨柳细腰弱不禁风”。而我在水乡生活、劳动,了解柳树的生命力旺盛、顽强,扦插即能成活。民谚说:“顺插顺生根,倒插倒生根,不插自生根,浮起生吊根。”尤其那江湖河堤外的防浪柳林,旱不怕,淹不死,被称为“水上绿色长城”,透出一股坚韧刚强的男子汉气概。有感于此,我作了一篇“翻案文章”《江南柳》,1998年长江防汛最紧张时,发表在8月13日的《人民日报》“大地”副刊。意犹未足,精简成同题七言律诗:

江南柳

千年画柳女儿妆,我道柔中透韧强。

只要青枝沾水土,无须艳蕊耀华堂。

防风挡浪连长阵,抗压经磨作栋梁。

何处找寻男子汉?江南沃野绿成行。

我为何突出强调“男儿柳”形象?不仅是为标新立异,还对当时社会、家庭中的“阴盛阳衰”现象持有不同看法,对“寻找男子汉”的呼声有相应相求的同感,由此引申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更深层的意思可待品味。

3.留余味

黄鹤楼是湖北、武汉的一个文化坐标。唐代诗人崔颢写过那首七律之后,连诗仙李白都搁笔不再于此题诗了。湖北有个黄鹤诗社,与有关方面联合举办黄鹤楼诗词大赛,我作为评委,须交一首“特邀作品”,这可确实为难。我看了本次大赛的初选入围作品,大多数是站在名楼的视角,看武汉三镇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风貌,再发一些感慨,构思的框架仍然未能突破古人窠臼。我想,如今再写黄鹤楼,必须另辟蹊径,有“不同于古人、不同于今人”的独到之处。于是写了这样一首七律:

盼鹤归

层楼独上意踟蹰,欲觅精魂世阙如。

神箭天宫随探月,蛟龙水底伴捞珠。

江源流韵崇明岛,岳雁回声青海湖。

六合苍茫求索遍,翩然鹤影得归无?

首聯提出问题:“层楼独上意踟蹰,欲觅精魂世阙如”,到那里去找呢?颔联发挥想象,仰视太空,俯瞰大海,伴随着高科技运载工具升天下海;颈联再从楼下所见的长江,自西向东,从源头找到出海口,又从南到北,从南岳衡山找到青海湖;尾联收束全诗:“六合苍茫求索遍,翩然鹤影得归无?”找到没有?还是个未知项。读者可能会进一步思索,诗中要寻觅、求索的“精魂、鹤影”究竟是什么呢?这就留有余味,发人深思了。

四、构想有意境的诗

意蕴,指文学作品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如情感、风骨、主旨等等。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隋思的客观物象。意境,是由富含意蕴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受到感染。

1.意蕴的积淀

随州千年银杏林

神农尝果后,曾乙铸钟成。

黄叶秋风里,古铜犹发声。

别处也有成片的古银杏,唯独随州的古银杏林才有这么丰富的内涵:这里是炎帝神农故里,又是号称“世界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之地。银杏的果实、树叶都可入药,与炎帝神农相关;深秋的银杏黄叶,又与铜钟的颜色相似。这首小诗将此地此物、此情此景的意蕴紧密相连,又紧扣编钟与树叶都能发出声响的共有特征,将两千多年前的钟声,经由通感移隋手法,“拷贝”到今天风吹黄叶的银杏林中,仿佛发出历史的回响。

2.意象的构成

题大同湖桃花节

水植莲菱旱种桃,湖乡何处不妖娆?

挥毫点播诗联籽,长出豪情万丈高!

绝句的四句、律诗的四联,有的“起承转合”关系,可比喻为跳高的运动过程——起跑、助跑、弹跳、越杆。前三者都是为后者服务、作铺垫的,而后者则是“诗眼”,是最出彩的地方。这首七绝就是按此思路来写的。前两句实,后两句虚,第三句由实转虚,“点播”两字可以说是转折点、弹跳板。我們挥毫写诗,本来就有“点”这种笔画;我把它写成“点播”,既紧连着前面实写的“植莲、种桃”,又带出了后面虚写的“诗联籽”,使之虚中有实,过渡自然,不空洞,较贴切。只有这样,豪情之“意”才能在点播种籽的“象”之土壤中生长出来,从而达到象中蕴意、意中有象、意象浑成的整体效果。

3.意境的营造

湖南张家界景区,奇峰怪石鳞次栉比,移步皆景。如果逐一写来,即使写很多单首或组诗,也难描全貌。怎样从总体上把握,再现张家界的精气神呢?我尝试着把审美的视点放在高空,从俯瞰的角度来构想:

张家界印象

女娲炼石补天后,造化残留块片渣。

插作奇峰披彩带,栽为盆景抹流霞。

肖形状物随心愿,写意传神叹关佳。

溪水弹琴添韵致,金鞭镇宝各安家。

在这里,人们常用来赞叹自然美景的成语“鬼斧神工”,具体化为一个有人物、有情节的神话故事,在想象中续写着。首联总述:张家界所有景物,都是女娲补天后残留的废物造化再生而成;颔联实,描其象;颈联虚,写其神;尾联点睛:金鞭岩就是镇山护宝的重器,“块片渣”们,就此安家吧,既能乐己,也可娱人,岂不美哉!

猜你喜欢

情意
山高路远情意长
唯爱红唇
油茶花的情意
文字让情意轻舞飞扬
李忠宪:“绿叶”对“根”的情意
甜情蜜意
王剑作品选
生日答谢高朋
杨世玲
心愿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