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课

2020-02-16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成才之路 2020年3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特色

初心和使命,激励着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党创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同样要牢记精神源点,肩负起党赋予高校的特殊使命任务。要传承红色基因,对标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坚持上好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大课,为青年学生打好思想底色,奠定成才之基,为一流大学建设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立足“教什么”,高度聚焦教育内容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八项基本内容,从我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出发,确立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内在规定性和基本遵循。高校要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紧紧围绕八项基本内容,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遵循,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作为贯穿始终的主题主线,把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六个方面作为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协同教育的主要面向,通过融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力量,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帮助大学生实现“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高校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学习教育重点内容,抓好典型选树与宣传、宣讲“三项宣传教育”,着力党员领导干部、党员教师和学生骨干“三大群体教育”,不断放大爱国主义教育辐射效应。

二、探索“怎样育”,系统建构教育体系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创造性开展,让教育行为直达内心、形成共鸣。要在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着力抓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建好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强化“价值塑造、知识养成、能力锻炼”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实践;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好教师入口关,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系统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让懂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奋斗精神的教师讲爱国。

同时,着力提升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亲和力感召力,创新教育形式载体方法手段,形成对第一课堂的积极补充和生动呼应,让第二课堂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高地。

三、把握“如何爱”,不断提升教育实效

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是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相统一的过程,是用教育启迪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振奋报国之志的过程。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高校引导青年学生深刻准确把握爱国主义之“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的有机统一,青年学生理性爱国就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坚定不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实现国家富强的根本保障和必由之路,以坚定的信念、真挚的情感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同时,高校要重视教育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表达“爱国”,拿出实质性举措带动青年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比如,高校可制定一系列文件制度、出台相应支持保障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国防、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毕业生到国防系统就业人数占直接就业人数的三分之一,到基层就业人数逐年攀升。基于对爱国主义之“爱”的系统思考和把握,高校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既关注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又尊重世界各国的历史特点、文化传统,鼓励师生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用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铸魂育人,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要求和应有之义。高校要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一流人才教育培养全过程,让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焕发新活力。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人:包丽颖)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特色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特色种植促增收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