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与实验教学融合的分析化学教学模式初探

2020-02-16古凤灵宋永海

山东化工 2020年22期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课理论课

古凤灵,宋永海,汪 莉

(江西师范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高教界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国内高校也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开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的高校由学术型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是并驾齐驱的。对于化学专业,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必须落到实处。

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用于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分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很高的要求,实验操作过程中对“量”的把握也十分重要[1]。本科阶段的分析化学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化学分析主要是介绍数据及误差处理和四大滴定的基本原理与操作,仪器分析由经典的电位分析与光学分析两大部分组成。从整体来看,分析化学的整个知识体系间的关联性并不强,但其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又比较高,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滴定分析操作技术不断成熟,仪器分析技术不断更新换代[2],知识点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做好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对高校分析化学方向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加之,在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往往相互割裂[3],被分为两门独立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同步,课程的开课时间甚至相差一两个学期,这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阻碍了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阻碍了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本科阶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对分析化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让分析化学的教学与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阶段的分析化学教学由两部分构成,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建了本科阶段的分析化学知识体系。目前,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导致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停滞不前。

1.1 理论与实验教学脱节

在分析化学的学习中,理论与实验是并重的,二者缺一不可。理论知识为化学实验的进行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实验过程又能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与否,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然而,笔者调研了许多高校,发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分析化学的课程设置与此具有一定的出入,不少高校并没有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而展开教学,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拿笔者所在的高校来说,分析化学的理论课程安排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对应的分析实验课程则被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而且上课的老师往往也不相同。本科阶段所学的课程本来就很多,加上分析化学课程章节之间的联系不强,知识点多而杂,如果理论课与实验课不能同步进行,这个学期学的知识点到下个学期再进行实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很难再将实验原理与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更不用说提出什么发现与创新了。另一方面,如果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感到陌生,便不愿花时间去关注实验的细节问题,只会按部就班进行书本上的各类操作[4],久而久之,便会对这门课程丧失兴趣。

1.2 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现阶段分析化学的理论课多为传统的讲授,教师在课堂上把概念、原理、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讲解得过于详细,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余地,包括实验课,上课前,实验原理、目的以及实验过程的细节都在黑板上展露无遗,多数学生做实验只是“照方抓药”[5],缺乏自己的思考,如此以往,学生疲于思考,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1.3 考评机制单一

当前,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片面化。例如,理论课程的最终考评主要还是以学生的期末成绩为准,学生平时阅读文献、自学相关分析理论的表现在期末成绩中并未得到体现,实验课程期末成绩的主要依据则是提交的实现报告,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并没有纳入期末考核范围之内。这种考评机制下,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没有得到真实体现。

2 理论与实验教学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基于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融合为一门课程进行。

2.1 理论与实验课互补式教学

基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不同步,笔者认为可以将理论课与实验课融合为一门课程,学习课时变为原来两门课程的加和,每讲完一部分理论知识点就进行一堂实验课。理论课上给学生将原理、概念等知识,同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内容以及实验课本上的只是,自己完善实验方案,最后,教师强调实验要点,学生再对照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找出不足,完善以后再进行实验。

例如,分析课程中络合滴定知识的讲解,授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即告诉学生该部分知识点学完以后,学生要根据所学知识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设计自来水硬度测定的实验方案,这样,学生可以带着学习任务去学习,加之络合滴定的理论知识授课大概需要2~3次课(一周左右结束),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通过这种理论与实验融合式教学,理论课学到的知识可以有机地结合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中,既可以避免理论课授课过于枯燥,又可以改变这种按部就班式的实验课模式,学生的每一次实验课都融入了自己的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完成实验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2.2 考核评价体系多样化

基于理论与实验课的特点,分析理论课与实验课单独开设,不免导致考核机制过于单一,因为不管把实践能力纳入理论课的考核范围或理论知识水平纳入实验课程的考核都未免有点突兀。而如果两门课程融合为一门课,既有理论又有使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在设置的过程中完全可以由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两大部分构成,而理论与实践部分又可以继续细分,各个部分按照一定的比重加权最后构成分析化学课程的总评成绩,这样的考核机制可以更全面,更具代表性。

3 结语

分析化学作为高校化学化工、生物、制药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在本科阶段的知识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分析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相互割裂,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单一化、片面化,显然与高校提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是相背离的,只有改革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并建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适应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实验课理论课
现场操作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绿色分析化学实验改革
基于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有趣的实验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无机及分析化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