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技术的发展与现状探究

2020-02-16

江西建材 2020年3期
关键词:轨道电路信号系统列车运行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0 前言

轨道列车运行依托于轨道的应用,构成轨道交通系统的设备设施包括列车、桥梁隧道、轨道线路等,承担着运输乘客与货物的任务。轨道列车能否稳定运行直接影响到乘客的生命安全,为确保轨道列车的稳定、高效、安全运行,需配备完善的信号系统。而随着计算机、微电子等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信号系统不断升级换代,以往组成信号系统的继电逻辑、模拟电路等模式逐渐被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模式所取代。

1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构成分析

信号系统囊括对手动、自动、远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具体组织构成包括:

1.1 目前普速铁路

基于ZPW-2000A 轨道电路的区间闭塞系统)(高铁基于GSM-R 无线通信的RBC 无线闭塞系统+ZPW-2000A 轨道电路)(地铁流行推广的是基于无线通信的CBTC 虚拟闭塞

为避免列车运行期间出现冲突现象,区间信号系统所应用的传统方法是铁路线路进行线段划分,车站内线段被称之为进路,而车站间线段称之为区间。系统运行过程中,会检查区间是否为空闲状态,即检查区间内是否有列车,确保区间空闲后会开放防护信号。此时,区间在信号开放后会处于闭塞状态,而列车在进入区间后,防护信号关闭。此防护方式的应用,可以保证仅有一辆列车在区间内运行行驶,避免区间内出现列车追踪、对向冲撞现象。在区间防护过程中,应用的信号系统为区间闭塞系统。为提升区间运输效率,可以进行区间的划分,将站间区间划分为多个闭塞分区的形式来提升区间列车运行数量,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区间通过能力,达到缩减列车追踪间隔的目的[1]。

1.2 车站信号系统

车站信号系统主要作用是在进路始端位置设置信号防护,运行过程中需要检查进路是否处于空闲状态、检查进路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检查道岔位置是否正确,在确保道岔位置正确,敌对进路没有建立并锁在未建立状态,以及进路处于空闲状态下,才能开放防护进路的信号机。而等到列车驶入进路后,防护进路的信号机会立即关闭。车站信号系统运行期间,涉及到联锁技术的应用,以此确保进路、道岔以及信号之间的操作顺序合理规范,并进行三者的相互制约,起到保证行车安全的作用[2]。

1.3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该系统应用的主要作用体现为运输能力控制、运行速度控制等,地铁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包括列车自动防护系统(ATP)、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TO)、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三个子系统。我国高铁目前分两个等级,时速200km/h 的CTCS-2 和时速300km/h 以上的CTCS-3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2 由TCC 列控中心系统、ZPW-2000A 轨道电路系统、CTC 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列控车载设备系统、应答器、信号专用安全局域网等设备构成,CTCS-3 在CTCS-2 的基础上增设了RBC 无线闭塞中心系统、GSM-R 无线通信系统设备主要设备。

2 信号系统安全技术发展现状

信号系统的应用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列车行驶安全,系统中相关安全技术的应用,可以起到避免环境破坏、人员伤亡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加之民众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促使信号系统中安全技术的应用不断升级换代。

2.1 安全概念发展

随着轨道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安全技术得到不断的创新与优化。1825 年,英国出现第一条铁路,受限于当时技术与知识的落后,使得当时列车运行安全技术的应用十分匮乏。列车在夜间行驶过程中,只能以车站的窗口蜡烛为信号指示,灯光熄灭表示列车可以继续运行。但是因蜡烛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熄灭,导致列车行驶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如列车冒进等现象。也正因安全事故的频发,人们开始重视对安全技术的研究与探索[3]。

铁路诞生后,部分地区通过利用“打手势”的方式来控制列车运行,如单手举起表示列车运行需注意,双手举起表示列车停车等。虽然“打手势”方式的应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存在较大应用局限,只适用于较少慢速行驶的列车,且夜晚时极易出现误判的现象。

1841 年,臂板信号机诞生,取代以往人工手势方式,白天利用臂板的形状、位置来表达运行、停车信号,而在夜晚期间,则利用灯光数量与颜色来表达控制信号。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环境、人为等因素影响,使得臂板极易出现导线折断问题,致使臂板无法正常运行,无法及时发出运行、停车的信号,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4]。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以安全为导向进行臂板信号机的研发,通过对臂板的改进,促使臂板在运行期间即使发生故障问题,也可以利用重力进行停车信号的恢复。此后,故障导向安全成为信号系统安全技术研发的核心原则,促使以故障-安全为核心的安全技术研发成为领域研究重点。随后,探照式三显色灯信号机于1920 年诞生,透镜式色灯信号机于1921 年诞生。

2.2 安全继电器应用

1869 年,轨道电路研发成为轨道信号领域创新发展的关键前提,依托于轨道电路的应用,自动闭塞系统被研发而出,大幅度提升列车行驶的安全性与效率性。最初的轨道电路为直流电,无法进行车地信息的传输,主要用于列车检测。随后,相继诞生工频、音频轨道电路,依托于交变电磁场的应用进行车地信号传输。分析初期轨道电路的构成,其中涉及到继电器的应用,主要作用为逻辑与执行单元。虽然继电器的应用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随着I/O 数量的持续增长,促使继电器的应用无法满足许轨道电路运行需求,存在的弊端与问题逐渐突显,如逻辑更改难度大、配线复杂等。为改进继电器的应用,人们研制出固态系统与SSI 系统,例如SSI 系统的应用,通过三取二冗余结构的构建,促使系统安全性得到提升[5]。SSI 系统本身是上世纪80年代英国推出的固态计算机联锁系统,采用的是M6800 微信计算机

2.3 计算机系统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轨道交通领域的融合愈发深入,信号系统安全技术得到有效创新与发展。计算机系统的融合,逐渐研发出微机联锁系统、实时通信系统等,在提升信号系统运行效果的基础上,推动信号系统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不断迈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在降低系统控制成本的同时,避免因人为因素而出现控制失误现象[6]。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提升信号系统稳定性、效率性的同时,也对信号系统安全运行提出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系统具体组成包括软、硬件设备,其中系统硬件囊括诸多元器件,且硬件的行为状态复杂多元;而针对系统软件而言,不同程序的执行路径诸多,致使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具备复杂性、精密性等特点,加大计算机系统开发难度,并且计算机系统故障问题的检测难度增大。尽管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仍推动着安全技术的创新,其创新的安全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信号系统中,包括:(1)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可实现对故障的及时发展与诊断,避免因故障问题影响到系统运行。(2)容错技术。是指错误产生时,借助冗余进行影响屏蔽,并通过应用重构来缓慢的进行系统降级。冗余技术包括硬件、软件、时间、信息冗余,其中硬件冗余又包括双机热备、三取二、二乘二取二、三乘二取二冗余。

3 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使得轨道交通系统的应用更为普及与广泛。对此,需重视对信号系统安全技术的研究加大力度,通过对安全技术的不断创新,提升信号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高效性,进而保障列车的稳定运行。

猜你喜欢

轨道电路信号系统列车运行
基于HHT及LCS的轨道电路传输变化识别探讨
LTE-M在地铁信号系统中的应用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SmarTram型有轨电车信号系统
CBTC系统列车运行间隔控制仿真研究
JXG-50S型相敏轨道电路接收器自动测试台
跨座式单轨与中低速磁浮信号系统的关键技术
ZPW-2000客专轨道电路掉码故障分析
JWXC_2.3型轨道电路故障测试仪
信号系统一体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