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型工矿城镇全域一体化规划思考
——以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为例

2020-02-15

江西建材 2020年6期
关键词:镇域镇区村镇

宋 玲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0

1 马村镇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

1.1 发展特征

马村镇地处晋东南,镇域范围内煤铁资源丰富,自古被称为“煤铁之乡”,是高平市的经济重镇,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8 家,煤炭采掘、炼焦、化工、水泥等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1.2 存在问题

马村镇煤炭资源覆盖率达到镇域的60%以上,经过60 余年的高强度开采之后,空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镇域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居民生活保障、镇域生态环境保护、企业发展诉求等各方利益主体对空间资源的争夺已变得非常激烈,迫切需要在全镇域范围内建立一套完整的空间开发体系来调节和平衡各种利益矛盾。

2 全域一体化规划模式探讨

2.1 镇产联动

2.1.1 结构升级,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目前马村镇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现状,规划提出马村镇工业发展应该走工业新型化的道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追赶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的步伐,引领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2.1.2 产业融合,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

农业向工业渗透,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农业向旅游业渗透,向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发展;工业向物流业延伸,依托工业园区、煤炭运输形成区域物流节点;工业向景观旅游拓展,改造废弃工业用地,形成景观节点,打造全域景观。

2.2 用地整合

确定耕地的最低保有量,严格划定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对于居民点的撤并、搬迁等综合考量多项因素,包括各居民点人口、设施完善程度、村民意愿等。对镇域内的工矿用地采用“刚性+弹性”的方式进行整理:“刚性”体现在,坚决取缔一部分工矿用地,并对其还林还草,同时保留一部分现在处于废弃状态但未来仍然有可能利用的工矿用地;“弹性”体现在,将整理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给镇区和工业园区。

2.3 生产生活圈构建

规划首先构建了镇域一刻钟交通体系,保证镇区与镇域主要交通节点之间的公交通行时间在一刻钟以内。同时规划根据镇村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确定不同的空间服务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以此为依据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库,明确需要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行政、教育、医疗、文体以及商业贸易等。此外,从方便农民就业的角度出发,在镇域工业用地布局原则上规划提出“大工业进区、小工业进镇、进生活圈”的思路。

2.4 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依托高平关、卧佛山等天然山体,构建区域生态屏障,在此类生态区域范围内采取控制建设的策略,防止对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全镇域保留六处规模较大的采矿用地,其余还林还草。城乡居民点根据不同的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设置一定规模的公园绿地以及绿化广场。最后,针对煤炭采掘造成的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规划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采空区治理措施。

2.5 文化传承

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为建设美丽马村提供内生动力。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的意识;另一方面采取文化传承策略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如通过传统建筑文化内在传承的方法,分阶段逐步恢复老镇区以苏家大院为主的历史建筑风貌,以及通过利用大周村等传统村落的历史资源进行旅游整体开发的方法,形成历史文化旅游区。

2.6 景观塑造

景观风貌的塑造以镇区为例,首先对现状景观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山体、农田、河流等自然景观要素以及建筑、广场等人工景观要素,在保证镇区由山体、农田、沟河等构成的生态本底完整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一条景观中轴线、一条滨水景观带和四个重要景观节点的建设,着力营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生态、旅游城镇,提升城镇的景观面貌和城镇形象。

3 结语

本次马村镇总体规划是资源型城市最小单元谋求跨越发展的一次迫切尝试,规划紧紧抓住工矿型城镇的特点,以促进小城镇产业、民生以及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打破传统“八股文”式规划模式,基于镇产联动、用地整合、生产生活圈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景观塑造等六个方面,构建以问题为导向、需求为目标的“全域一体化规划”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示范性。

猜你喜欢

镇域镇区村镇
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及对策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流翔高钙 致富路上与你同行——记曲沃史村镇东海乡村e站长陈永庆
关于化工产业发展型乡镇镇区规划编制思考
——以东至县香隅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基于镇域尺度的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空间格局演化与分布特征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浅议镇域村庄统筹规划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的作用
镇区规划用水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