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认识与思考

2020-02-14郗悦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期
关键词:技术理念标准

郗悦

摘 要:文物保护与修复为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保障,同时也影响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且拥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形成一门独立的专业。但在文物保护与修复过程中仍存在“变旧”还是“变新”等问题的争议,所以在有关文物修复效果、对文物干预的程度、修复与保护的理念等方面,如何尊重前人为文物赋予的思想内涵、尊重文物承载的精神意义,需要研究者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技术上和思想上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内外兼收,使文物在被保护和修复的同时使其内在的文化意义最大化,从而推动文博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文物保护与修复;标准;理念;技术

文物保护与修复因其独特性和拥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文物保护与修复贯穿文物从被发掘至后期保存的整个过程,更是考古发掘中需要提前思考、科学规划、及时实施的一项必要工作。文物保护与修复为考古工作提供保障,同时也影响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近几年文物保护与修复也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文博节目或纪录片的播出而进一步走近公众视野。关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相关信息不难发现,时有某地文物被过度修复的报道,因而引发一些争议,当前有关文物保护与修复度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影响文物保护与修复措施的因素

现代的考古发掘更注重遗址、遗迹、遗物在发掘过程中及其后的保护,如实验室考古在海昏侯墓地的运用。而针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争议,主要在于是“变旧”还是“变新”的问题。文物修复后“太旧”,掩盖了文物本身的魅力,难以窥见文物的真实面貌,如青铜器除去铜锈后实则表面为金色,因而也不难理解古代为何有称青铜器为“吉金”一说;修复后“太新”,缺少文物原本应有的沧桑感和岁月的沉淀感,没有了历史的凝重和肃穆,同时抹去了“污迹”、划痕本身承载的历史信息。所以掌握保护和修复的尺度很有必要。不同价值、不同类型侧重的文物不应进行统一的规划,应当有不同的保护和修复方法。

1.1 文物价值的不同侧重

《“修旧如原”与“修旧如现”——从传统书画修复实践与现代书画修复理念两方面看修复原则问题》一文中,作者提道:“为了达到保护的目的,有些信息必须破坏。现代的一种观点把修复分为考古修复、展览修复和商品修复,后面对应的分别是文物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1]作者以修复奚冈《山水》为例,认为:如果不进行全补,这幅山水画的科学性、艺术性降低到微乎其微了,进而也不具有商业价值;补全后的《山水》还可作为展观把玩的一件艺术品,这是无法忽视的艺术品修复中存在的个人占有的需求性与商业性。因而文物的修复需要能体现文物本身的意义,如修复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出土铜车马的碎片,可更好地了解铜车马的制作技术以及秦代的工艺水平,这样的技术了解也为修复其他文物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有助于世人对秦始皇陵陪葬规模的认识。带有宗教意义(如潼南大佛寺的佛像),或者拥有地域文化特色或特殊价值意義的文物,更应当将恢复其本身的作用价值放在其作为面向社会的文物这一角色之前,在追求作品合乎其对应使用人群需求的基础之上,达成对公众需求的呼应。这也是对文物保护的基本目标中真实性原则的反映,修复不仅是尽最大可能的保护,更是在于恢复文物在原对应人群心中的状态。一味地追求新或者复古都是“一刀切”的标准,是片面的。

1.2 文物的不同类型

陶器、石器、玉器、漆器等质地的文物中,对于形制较小且具有代表性、研究意义、欣赏价值的器物,可以对器物表面进行较为精细的处理,以便更清楚地了解器物在纹饰、装饰、制作工艺等方面的信息;而对于以大型青铜器为代表的形制较大的器物,则不应过度清理器表,以帮助随时通过器物表面的化学或者物理分析得到更多与器物出土背景相关的信息,同时为文物保留因历史而带来的神秘感。当然,面对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与否并不能采用过于绝对的划分标准,仍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判断和科学规划。

1.3 文物的破损程度

当埋藏环境对有较高价值的文物造成的破坏性损伤如变形、破碎等,影响人们对文物的欣赏和价值认定时,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例如,殷墟博物馆内放置有一件变形的甗,有观展者对这件器物形态的讨论和疑惑。而像铜锈、文物失色等现象,并不会在本质上影响文物的研究和美学价值时,不应当采取“用力过猛”的修复手段,因为这些痕迹体现的是文物“经历”,是历史的印记。同时应当明白,修复的过程也会带来文物信息的损失,如古人在使用这件器物时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都是考古研究中对过去社会面貌进行了解的依据和参考,这样的运用尤其体现在对石器时代石器的微痕分析以及陶器、青铜器等的残留物分析上。

2 对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思考

2.1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不同理念

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为了当代,也是为了后世人们能够有机会在未来以他们的视角看待同一件文物。所以当前的保护与修复需要在极大程度上减少对后世人们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要求保护和修复活动对文物本身的欣赏和研究产生尽量小的影响,这也就提出了“最小干预的度”这个概念,即最小干预的度是在不会对所修复的文物造成二次损伤的前提下,把文物修复尽量完整和完美[2]。

近年来,文物修复工作者在文物的修复理念和技术上也在不断学习西方先进之处。而关于文物的修复痕迹是否要体现的问题上,西方的观念较为倾向于修复后不做任何修饰[3],明显表现出器物的原貌以及修复的状况。是否体现修复或修饰痕迹应当取决于人们希望通过展出该文物而达成的目的。以后母戊鼎为例,其耳的修复是基于对完整方鼎欣赏的需要而进行的,虽然后母戊鼎有两个耳,但是二者在细节上仍有差别;故宫博物院中纺织品的展览,也是为了让世人更直观地了解明清时期皇家的生活起居,对于展出的纺织品,文物修复工作者都会定期进行修补、养护,这里的修补则追求的是与文物本身的协调一致。

关于文物的展览方面,首先不能因为文物修复和保护的难度和成本而因噎废食,放弃文物的展出,而在博物馆内过多采用复制品代替实物,或者用复制品代替关键的、有较高价值的但允许进行展出的文物;也不能因为对文物的过度保护而矫枉过正,通过减少对文物的使用而减小对文物的伤害。其次,文物带给观展者的感受与其复制品完全不同,这样情感上的区别源于文物带给人们的庄重与威严感,还源于文物可以使人产生对历史无法替代的直接参与感,文物给观展者带来的体验是观展者对历史的见证。此外,还存在一种修复方式,即展现文物本身较为严重的残缺,仅对细部进行修复,也就是体现文物的残缺美。典型的例子有卢浮宫镇馆三宝之一的《胜利女神像》、吴哥窟中的“断壁残垣”,亦有乾陵的翼马、罗丹的《巴尔扎克像》等。当修复从审美上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时,保留残缺的方法则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2.2 文物修复技术的不断进步

文物,首先是对人意识形态、观念的体现,是意识活动的载体。修复可以视作一次与前人交流的机会,在修复中思考曾经的工匠运用什么样的技术、想要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思想内涵。修复具有主观性,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尽可能地减少修复者的主观认识对修复过程的支配。当然,对于损毁严重、在修复上实在无迹可寻的文物,可以不对文物进行修补、拼接等工作,仅对现有部分进行保护处理,同时可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以及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4]对文物进行计算机上的模拟修复,针对不同意见可以形成多个修复版本提供参考,同时还可以在允许的情况下或在文物展览过程中向社会集思广益。这样结合计算机的修复早有先例,如1992年西安黑河引水工程工地出土的吴虎鼎,该鼎有一腿断裂,口沿破裂且整体有变形。由于该鼎铭文很多(断裂部分也有铭文),且是西周纪年与王年推算的支点之一,因而修复意义较大,采用的方法便是三维计算机辅助建模(CAD),通过有限元进行力学分析,模拟修复过程[5]。而对于向公众展示多种修复结果也并非偶尔,如1939年在萨顿胡第一墓地出土的头盔碎片,是目前发现的盎格鲁—萨克逊的英格兰早期仅有的四頂头盔之一,可能属于东盎格利亚王国的某位国王,具有较大研究价值。因出土时对头盔各部分碎片的具体出土位置并没有做详细的记录,所以在头盔修复中缺少碎片位置的参考,多年的修复中,修复人员对碎片位置给出多个版本的摆放,这些版本在头盔进行展览时一同展出供观展者参考。

3 结语

近百年来文物修复与保护发展的历程,研究者们一直在文物修复与保护每一个过程上寻求衡量标准,而每一次在理论和技术上的探索,都是在向文物意义最大化的靠拢。文物在本质上是与价值观相结合的产物,是与一定价值观相结合的实物遗存。要尊重前人为文物赋予的思想内涵,尊重文物承载的精神意义,也需要通过文物反映当前人们希望向公众传达的讯息。毕竟,文物作为博物馆的藏品内容之一,同时体现的是博物馆作为面向公众的教育机构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范胜利.“修旧如原”与“修旧如现”——从传统书画修复实践与现代书画修复理念两方面看修复原则问题[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8.

[2]李静生.文物修复理念探讨与实践应用.中国文物科学研究[J].2012(3):34.

[3]李静生.文物修复理念探讨与实践应用.中国文物科学研究[J].2012(3):33.

[4]李涤尘,邱志惠,宁军涛,等.文物计算机辅助修复方法探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J].2005(3):12.

[5]李涤尘,邱志惠,宁军涛,等.文物计算机辅助修复方法探讨.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J].2005(3):14.

猜你喜欢

技术理念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永远幸福
用心处事
党员标准是什么?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