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话中的狐狸

2020-02-14王选晟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仇恨狐狸美学

王选晟

安武林曾提出这样的观点:狼、蛇、狐狸……许多动物被人类所厌恶,甚至仇恨,并不是它们的本性所致,而是我们的文化赋予了它们一些令人厌恶的秉性和象征。诚然,文学作品是最能够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与作者生活经历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童话故事中我们所熟悉的动物形象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着。要想领略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从“狐狸”形象的演变中,我们便可窥知一二。

童话是青少年接触文学创作的启明灯,也是树立正确善恶观和价值观的第一步。因而古典童话故事通常蕴含着某些浅显易懂的道理,其中的人物形象也往往显得单一,孰正孰邪一目了然。在这一阶段,童话故事的教育意义要远大于其自身的美学价值。这些动物形象也大多符合其本性,如:精贯白日的狗、饱食终日的猪、昧旦晨兴的蜜蜂、奸诈狡猾的狐狸,等等。狐狸是这一时期最广为流传的形象,大多是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的妒贤嫉能的小人形象,或是《列那狐的故事》中善用诡计的奸佞形象。表面上狐狸往往很热心地想要帮助别人,却总是在心里打着自己的算盘,甚至在受恩于他人之后落井下石。启示我们社会上人的素质良莠不齐,难免遇着人心险恶的情况,因此漫步人间需要时时怀揣着一颗警觉、提防的心。

通过这样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青少年便能够学会辨别,而不是单纯地为外表所蒙蔽。或许将这样的方式简单地划归为“仇恨教育”有失偏颇,但这样的教育方式却又不免引发我们对“善”“恶”的思考。童话故事《狐狸本不坏》讲述的便是狐狸因聪明机智而夺食“贪婪”仙果,最终误入歧途的故事。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很难给他人贴上“善”与“恶”的标签。诚如尼采所言:“所有的一切在本质上都被善欺骗和扭曲。”许多恶因善而起,而在善的达成过程中,也往往伴随着恶的产生。因而儿童文学愈是发展,其自身的美学意义便越发明显,最终超越其本身的教育意义,成为文学艺术独特的一支。

诗人木心曾言:“不知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童话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更凸显出对“恶”的包容和理解。现代童话作家在进行创作时,为了使自身的作品更加适合于儿童的精神世界,更加能够发挥儿童“真善美”的天性,往往将狐狸塑造成动人可爱、机智聪慧、贴近生活的形象。哪怕出现的反面形象也是一时误入歧途做了坏事的小狐狸,终将迷途知返。这不但体现出社会与人性对错误的宽容,更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处世的心态,以及一种文化上相互包容、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这样其乐融融的结局,更易于被儿童接受,并且也更易于激发儿童对阅读、写作的兴趣。在感动与惊喜中,体悟“善”与“恶”的转换,或许所得的顿悟与灵感,比说教后浅谈辄止的大道理要珍貴很多。

观当今社会,同样,若想稳定治安,维护主权,并不能靠渲染民族仇恨而成。重要的是能够从“真、善、美”的角度去感召民众,用宽容的心态去回望历史。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将爱国赤忱上升到民族美学的高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岿然不倒。

【评点】

作者选取了狐狸这一童话中最典型的形象,对童话发展过程中的教化作用及童话本身的美学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尤其是对于“善”与“恶”关系的解读,充满了辩证色彩。结构清晰有序,说理循序渐进,行文一气呵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极强的写作能力。最为出彩的是,作者在文章末尾由文化的包容写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使文章主旨更上一层楼,可谓画龙点睛。何文魁

猜你喜欢

仇恨狐狸美学
印花派对
Chapter 15 Avenger 第15章 复仇者
历史与仇恨
纯白美学
Fire and Ice
狐狸和猫
狐狸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别让“仇恨袋”挡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