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痕·反思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

2020-02-14项婉倩孙立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译介伤痕日本

项婉倩 孙立春

内容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伤痕·反思小说在中国一发表,几乎同时就被译介到日本。这些译本都忠实于原作,而且加上了许多关于当代中国的背景介绍,有利于日本读者了解文革后的中国文学。这些译作虽然对中国文学研究者、爱好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没有深入到日本普通读者中,因此需要中日学者、译者共同努力,以改变这种不乐观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伤痕·反思小说 日本 译介

伤痕·反思小说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在国内已被探讨过多次,研究资料也十分丰富。不过,近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这一话题已成文学界的热点,而伤痕·反思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传播与影响等方面研究还不是很多见,研究重点仍是在鲁迅、莫言等名家的译介上,因此有必要专门考察伤痕·反思小说在日本的译介情况。

一.总体的译介与传播情况

文革后,原先的老作家和一批新人作家一起登上文坛,重新开始创作活动,涌现了不少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伤痕·反思小说。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这些作品在日本有着怎样的译介情况与传播效应呢?

在日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主要是通过各种报纸、期刊杂志以及研究专著等媒介,如专门翻译中国当代小说的《季刊中国现代小说》(1987-2005)及《中国现代文学》(2008-现在)、专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报》以及《野草》等杂志。根据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2007年12月出版的《中国新时期文学日译一览》(1977-2007),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新时期文学在日本的译介与接受情况,其中,莫言、残雪、王蒙、铁凝、史铁生、金庸、刘心武、王安忆、冯骥才、贾平凹、余华等作家的译文、译本都超过10种。当然也有很多伤痕·反思小说被译介到日本,尤其是20世纪八十年代时。刘心武的《班主任》发表于1977年11月的《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译文便发表在12月的《日中友好新闻》上。之后,更多的伤痕·反思小说也陆续被翻译成日文。1980年日中出版社出版了由工藤静子、西胁隆夫合译的《伤痕》,收入有《愿你听到这支歌》(李陀)、《伤痕》(卢新华)、《阿惠》(李勃)、《献身》(陆文夫)、《醒来吧,弟弟》(刘心武)、《班主任》(刘心武)、《冤罪》(王亚平)等7篇短篇小说。1981年,田畑佐和子、田畑光永合译的《天云山传奇》中收录了《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调动》(徐明旭)、《人妖之间》(刘宾雁)3篇作品。1983年上野广生编译的《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收有8位作家发表于1979和1980年间的10篇短篇小说,其中有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王蒙的《悠悠寸草心》、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作品。1984年出版了林芳译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中公文库)以及田村年起译的《北京的女医——人到中年》(第三文明社),杉本达夫、和田武司合译的《芙蓉镇》(古华)。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由北霖太郎翻译,于1986年出版。1988年,北霖太郎又翻译了张贤亮的《早熟》。1989年,野泽俊敬译的《绿化树》由响文社出版。1993年大里浩秋译的《土牢情话》由日本亚洲文学协会出版,收入张贤亮作品《邢老汉和狗》《灵与肉》《土牢情话》等作品。由此可看出,在这场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热潮中,伤痕·反思小说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翻译界来说是不陌生的,几乎同时被译介到日本。

综上所述,伤痕·反思小说的代表作基本上都被译介到日本,那么其在日本的接受力度、影响情况如何呢?张元在其论文中提到了两个调查结果:一个是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的青野繁治教授通过《野草》等刊物进行的问卷调查,内容为请受访者写出从1976年到1996年间发表的、印象最深的5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有31位日本汉学家参与,其中名列前茅的作家有刘心武、余华、王蒙、谌容,作品有《红高粱》(莫言)、《人到中年》(谌容)、《回答》(北岛)、《班主任》(劉心武)、《顽主》(王朔)、《夏》(张抗抗)。另一个是旅日学者毛丹青考查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时做过的问卷调查,同样有31位拥有翻译经验的汉学家参与,但这次的调查结果比较分散。然而,这毕竟不是在普通读者中进行的调查,张元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当代小说并没有深入到日本普通读者当中。

此外,在日本各大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馆藏书目里,不难发现伤痕·反思小说的踪影。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立命馆大学等大学图书馆,以及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京都立图书馆、大阪府立图书馆等公立图书馆,都收有伤痕·反思小说的原作或译作。这些作品是沉底书海,还是“屡见天日”,我们不得而知,同样也需要进一步的调查。

二.代表性译本分析

一个好的译本,可以让原作大放异彩,而在异国广泛流传,如莫言作品的翻译者吉田富夫的译本堪称是莫言作品的绝配。而一个相对来说较为逊色的译本,可能就会让原作无法引起很大反响。在此,笔者选取了伤痕·反思小说的4篇代表作,对它们的译本质量做一简单分析。

1.《班主任》

《班主任》首次发表于1977年11月的《人民文学》杂志,日译本被收入1980年由日中出版社出版的工藤静子、西胁隆夫合译的《伤痕》,篇名译为“クラス担任”。将译文与原文一一对照后,我们发现译文十分忠实于原文,几乎为直译,而且对“四人帮”等专有词汇的翻译也很到位。

2.《芙蓉镇》

《芙蓉镇》是古华198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198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同名电影,由谢晋执导,刘晓庆、姜文主演。日译本《芙蓉镇》由松井博光、野间宏监修,杉本达夫、和田武司合译,作为“现代中国文学选集”系列第二本,由德间书店于1984年出版。译者杉本达夫为中国文学研究者、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同为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和田武司则是拓殖大学名誉教授,松井博光也是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东京都立大学名誉教授。而野间宏则是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多次率团访华。杉本达夫在该译本的最后,为其写了近十页的“解说”,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结束的这段历史,分析了小说主人公的原型,肯定了古华的创作才能,但对伤痕小说没有追究“伤痕”的根源表示遗憾。这篇“解说”显示了杉本作为翻译家和中国文学研究者的责任心。

3.《人到中年》

谌容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发表于1980年第1期的《收获》,1982年由王启民、孙羽改编为电影。这部作品在日本有4个译本,分别是1983年《民主文学》209期上的福地桂子译本、1984年由中公文库出版的林芳译本、第三文明社1984年出版的田村年起译的《北京的女医——人到中年》、1984年的柴田清伊知译本。林芳译本有谌容的《致日本读者》,在此文中,谌容分享了祖国逐渐好转的欣喜:我想要告诉日本读者的是,在这四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看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处境不断有所改善。工资普遍提高了,居住条件也渐渐变好了,社会地位也开始回归正常。党和国家开始重视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了。而译者林芳和田村年起都在译后序中提到《人到中年》受到的褒贬不一的评价,不过她们都站在谌容一侧。

4.《灵与肉》

《灵与肉》是张贤亮的短篇小说代表作,1981年收入同名小说集中。该作于1982年,由李准改编、谢晋导演,拍摄成电影《牧马人》。日译《灵与肉》收于1993年由日本亚洲文学协会出版、大里浩秋译的《土牢情话》中。作者张贤亮在为日语版所作的序中这样写道:小说就是故事,但不管什么故事,哪怕是神话、童话,都是一种人生经验。……我希望日本读者读完我的小说后,心中会产生某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译者大里浩秋则在作品集的解说部分,讲述了自己翻译这部作品的理由。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于中国某市担任日语教师时,偶然看到了电影《牧马人》,以此为契机读了原作,继而阅读了张贤亮的其他作品,对其作品中温和且正直的人物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伤痕·反思小说的日译本都比较忠实于原文,多为直译;对诗歌如《芙蓉镇》《人到中年》里的民歌、诗歌的翻译,对句工整押韵,语意也比较到位;对专有词汇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也做了较多说明和解释。中国文学一直在“走出去”,只不过没有很好地“走出去”。这也许是因为国人过去对这方面甚少研究。而在这方面,可以看到日本翻译家谷川毅先生的困惑:“可是当我们阅读中国当代文学时,各种不同的挣扎也确实存在。最大的挣扎莫过于难以理解中国的政治和历史背景这一点。再加上几乎没有多少日本人能够理解中国建国以后的历史,这对理解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要我们阅读和理解初期的新时期文学并产生共鸣,那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在《人到中年》《芙蓉镇》等的译本中,译者在译后记里加入了对当时中国历史背景的解说。可以说,这样的解說非常有必要。

三.结语

总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伤痕·反思小说在中国一发表,几乎同时就被译介到日本。这些译本都忠实于原作,而且加上了许多关于当代中国的背景介绍,有利于日本读者了解文革后的中国文学。这些译作虽然对中国文学研究者、爱好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没有深入到日本普通读者中。其中的原因可能涉及社会历史文化的隔阂与民族意识等多种因素,有待我们今后继续探讨,同时也需要中日学者、译者共同努力,以改变这种不乐观的接受情况。

参考文献

1.张元.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J].文艺评论,2013(5).

2.谷川毅.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J].中国图书评论,2011(5).

3.鲍同.20世纪中国文学在日本的译介研究——以中、短篇小说为焦点[J].中国翻译,2014(6).

4.孟庆枢.我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译介[J].文艺争鸣,1987(5).

5.工藤静子,西脇隆夫.傷痕[M].日中出版,1980年.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研究”(14CYY063)。

(作者介绍:项婉倩,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文学翻译;孙立春,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导,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日本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译介伤痕日本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探寻日本
灯自己是伤痕 [外一首]
“新中国70年百种译介图书推荐目录”发布
传播学视域下《文心雕龙》的译介模式与翻译策略
日本神社
A hole in the board
大画微博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