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中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2-12田祥潘续丹李高勇

农民致富之友 2020年2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村落精准

田祥 潘续丹 李高勇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分布密集,保存完整、民族特色浓厚,但同时也是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之一,扶贫攻坚任务重。对此,本文深入我州传统村落,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调查方法,发现扶贫工作中存在言语沟通不畅,村民思想观念相对更加守旧,法律意识单薄,内在的关系浓厚,缺乏“志、智、技”,而本土帮扶干部能力有限,扶贫政策理解、宣传不到位等问题;进而提出:因地制宜,以群众为本,扶贫扶志,帮技帮艺,增强对村级干部的培养,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尤其是专业人才力量共同参与精准扶贫等对策。

一、研究背景

黔东南州位于中国西南部,贵州省东南部,聚居着以苗族、侗族为主的33个民族,迄今为止仍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其中,在我国先后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名录中,黔东南州占有409 个(第一批60个 、第二批165个、第三批51个、第四批33个、第五批100个),占全国总数6799个的6.01%,占贵州省725个的56.4%,入选数量为全国同级地(市)排名第一,是中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区。

与此同时,黔东南州也是贵州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本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分布集中,扶贫攻坚任务重。全州共16个县(市)全部被纳入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占贵州省覆盖总县数44个的36.36%;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占全州16个县市的87.5%。而黔东南州传统村落大多数集中在“雷公山、月亮山”深度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人们出行难、运输难,信息相对闭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传统村落中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劳动力流失严重,剩余的村民主要是老弱妇幼群体,且以传统农业為主,增收渠道单一,收入不能很好的满足村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求。

鉴于此,根据黔东南州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需要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深入调查,了解、摸清传统村落中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积极探索解决传统村落中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出谋划策。

二、传统村落中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1、言语沟通不畅,扶贫政策理解、宣传不到位

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中大多数扶贫对象属于苗族或侗族,村民以讲苗语、侗语或者客家语言为主,而很多扶贫干部外派进驻村落,且大多数年纪较轻,以讲汉语为主,两者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障碍,尤其是与年纪较长的村民沟通更加困难。对此,很多村落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让新进的扶贫干部与本地的村干部结对开展帮扶工作,但是由于很多本地村干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语言表达欠佳、能力有限,致使新进村干与本地村干之间的交流本身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最终导致扶贫政策宣传效果不佳,村民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够全面、准确。

2、法律意识单薄,内在的关系浓厚

在传统村落中,村民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加浓厚,很多村民、村小组长、村主任的思想观念中对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意识仍然比较单薄,贫困户评定仍然受宗族势力、裙带关系、人情关系等文化的影响,存在漏评、错评等不良现象现象。

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村干因为宗族关系、血缘关系和人情关系,优先推荐、评定与自己关系较好的亲戚或农户。虽然评选贫困户是都是大家一起评选,但是在评选过程中,关系较好的人支持的人更多,导致有些真正贫困的人反而落选;同时,贫困对象本来就是弱势群体,容易“习得性无助”,不善于处理“人情世故”,自我维权、争权意识不强,脱贫难度增加。此外,据村民反映,精准扶贫工作开始前的那两年错评现象尤为严重,部分村民靠关系被列入精准扶贫对象,而随着最近两年扶贫力度加大,部分原本被错评的家庭由于前期已经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即使已经出列,但脱贫不脱政策,仍然享受着精准扶贫优惠政策。

3、村民思想观念相对守旧,缺乏“志、智、技”

通过调查发现,黔东南州传统村落中的村民大多数受教育程度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尤其上了年纪的农民大多数是文盲、半文盲或小学文化,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小农思想突出,缺乏“志和智”、“技和艺”。同时,传统的自上而下下的扶贫模式使得许多贫困户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观念,部分贫困村、贫困户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甚至少数村民脱贫后又再次返贫。此外,很多村民缺少一技之长,且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的速度较慢,村民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强。

4、帮扶责任人能力有限,帮扶力度有待加强

传统村落中精准扶贫户帮扶责任人主要以村干、基层乡镇干部,以及部分县里抽调的工作人员为主,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人,自身思想观念受限,知识更新较慢,公共服务能力、识别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不足,扶贫工作经验积累不够。部分基层扶贫干部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时,理解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缺乏主动性,不作为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出现形式主义、家长作风、官僚主义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在实际帮扶工作中,很多帮扶责任人对帮扶什么、怎么帮扶缺少计划,帮扶方法缺乏科学性,对很多家庭的帮扶成效不显著。此外,当前对传统村落的帮扶主要是修路、修水库、改厨、改厕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具体涉及到每个精准扶贫家庭时给予的帮扶力度不足,尤其是对贫困家庭成员的精神扶贫、智力扶贫方面投入不足。

5、扶贫入户调查过于频繁,村民抵触情绪凸显

在访谈中得知,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政府扶贫工作人员、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帮扶人、村干、评估人员等已经进行过多次调查,反复核查基本数据,调查次数过于频繁,影响到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同时,很多精准扶贫户获得的实质性帮扶有限,相关扶贫政策的落实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部分村民心里“不平衡”,有情绪上的反感,不太配合扶贫工作的开展。

6、脱贫渠道单一,扶贫方案缺乏针对性、创新性、持久性

大多数传统村落自身环境恶劣,脱贫渠道单一。调查中得知,在取得的脱贫收入中,大多贫困户主要依靠的的是外出务工取得的工资性收入。同时,在扶贫的渠道上,大多乡镇选择单一的物质扶贫,诸如通过财政扶持送去生活用品、牲畜等,而对于思想观念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技能培养等从根本上摆脱穷根的扶贫政策落实不够。扶贫方案模式化,缺乏针对性、创新性、持久性。很多村民表示:国家的政策方针非常之好,也听说了,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无法去响应国家的政策方针。如:产业帮扶来说,国家在种养殖方面都有较高的资金补贴,农户可以申请一定规模的种养殖产业来发展,但需要长期的技术指导和劳动力支持,但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很难形成规模,难以实现可持续性的收入。

三、传统村落中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方式,增强扶贫政策的针对性。要改变“只输血不造血”的单一扶贫方式,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创新扶贫方式。如:对自然条件恶劣的传统村落,可以以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鼓励其搬迁,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对于一些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高的传统村落,则建议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借助政府、企业资金、技术,发展旅游业或者其他产业,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同步进行。

第二,堅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干部要与群众保持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帮扶责任人,要深入实际调查,找准脱贫致富的良方,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怎么去做。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多听取群众的声音,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扶贫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

第三,“帮扶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以教育为突破口,既要重视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也要加强对成人的社会化教育。教育是阻断贫困带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让传统村落中贫困家庭的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不让其输在起跑线。同时,对于成年人,一方面应当加强其社会化再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在观念上不能“甘于贫困”;另一方面则应该针对性的开展其各种技能培训学习。比如:深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荣辱观念走进基层,让更多的农民深刻认识到勤劳致富光荣,好逸恶劳为耻;努力寻找专业人士来指导农民,转换传统耕作模式,换做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根据本地区的土壤发展种植相应的作物,提供相关技术支撑等。

第四,增强对村级干部的素质培养,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村级干部是第一线直接与村民接触最多的干部,是“排头兵”,扶贫政策的“第一宣传队”,如果传统村落中土生土长的扶贫干部对相关扶贫政策吃不透,摸不清,工作方法方式存在问题,道德素质不过关,综合素质不够强,语言沟通存在障碍,势必会影响扶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定期召开沟通、交流会议,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村干部的素质尤为重要。同时,脱贫观念的转变,脱贫氛围的营造需要找到切入点,有带头模范人。对此,积极加强村落中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摸清村落中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人员信息,充分发挥每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第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投向扶贫领域,充分发挥宣传舆论引导的作用。运用网络、报刊、公众号等广泛宣传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典型案例和事迹,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的激情、荣誉感、认同感,营造全社会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的良好氛围,使社会各界从过去被动地支持和参与,向主动支持和参与转型。

第六,发动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嵌入扶贫工作。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帮扶力量,运用科学的方法、技巧和工作模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实现物质帮扶和精神扶贫同步进行,打破传统单一的扶贫工作模式。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助人自助的扶贫理念,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织协调、资源链接、宣传倡导的优势,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群众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支持贫困群众提升自我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具体举措方面,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可以积极参与贫困群众脱贫能力建设,促进易地搬迁贫困群众融合适应,开展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针对其他特殊困难人群根据其需求给予帮扶。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统村落理应作为全社会的共识;同时,积极探索传统村落中贫困家庭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让传统村落人民共同摆脱贫困,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满足其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最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556011贵州省凯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村落精准
捕鱼节上捉鱼忙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补妆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