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住社区人文生态化营造研究

2020-02-11侯婷

新西部 2020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化营造人文

社区作为服务于群众的社会基层服务部门,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生态化营造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社区人文生态化营造落脚点要在“人文”上,要充分发挥社区群众主导地位,培植社区自决自治的人文生态持续发展能力。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提出“社区营造(Community Building)”的概念;70年代后,社区营造在日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再造魅力故乡》一书中,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详细地介绍了日本国内17个城镇历史保护及社区营造的故事。90年代“社区营造”由日本传入台湾,随后台湾文建会在1993年提出了有关“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自此,它成为地方文化运动的代名词。

1、社区总体营造理论、经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基本上集中在以日本和台湾社区总体营造为基础的经验研究。如《经济的追求和文化的维护同样重要——日本“造乡运动”和台湾“社区营造”的启迪》(张燕,1996)、《古村落社区旅游的另一种思路——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经验》(余向洋,2005)等。

2、社区营造实践研究:如《“新城市主义”及其在社区营造中的实践——以美国滨海城(Seaside)为例》(左宁等,2010)、《社会管理创新的真义与社区营造实践——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家德教授访谈》(罗家德等,2013)等。

3、以建筑规划为研究视角的社区营造研究:如《“社区建筑师”制度:居住社区营造的新机制》(王彦辉,2003)、《杭州市滨江大道居住社区空间营造研究》(侯宇红,2004)、《对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整体营造的思考》(曹莉等,2005)等。

社区人文生态化营造的研究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明确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會和谐的基础,社区生态化营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社区人文生态化营造符合十九大精神,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目标,对于推进西安市社区人文生态化营造提供相关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理论意义。

城市社区营造的立足点在“人文”上,它以服务群众为根本,着重突出社区内广大居住人群的多层次生活需求,强调自下而上的社会公平与民主参与,以社区文化建设为引导,关注社区资源配置及整合,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等。以社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为建设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

西安市新城区X社区营造工作面临的困难

新城区是西安市三个中心城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投资6000多万元在东郊新建了蔬菜、日用工业品、药材、青干果等大型批发市场,基本上形成了以胡家庙为中心的具有较强吸引力和辐射力的批发市场群。到1993年底,新城区共有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及综合批发市场等36个。由于新城区的客观特殊性,导致区域内社区人文营造工作也有着不同于其他行政区的特点,X社区正好位于批发市场群域内,社区人文生态化营造情况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区群众认同意识薄弱

社区认同意识可以说是社区民众的归属意识,它折射出社区群众对所居住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的喜爱、认可及依恋等,因此它也是凝聚社区民众人心的基础性前提。由于X社区所处地理区域的特殊性,社区中居民个体的情况较为复杂多样,人口流动性大,社区个体间来往不紧密,从而导致社区居民的社区认同意识薄弱,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普遍。在进行社区营造时,社区居民往往和社区工作者站在对立面,不但不配合反而认为是自己的个人利益得到了不良侵犯,时有矛盾产生。

2、社区公共空间私有化

赫曼·赫茨伯格,荷兰当代著名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他将“公共”和“私有”的概念在空间范畴内用“集体的”(collective)和“个体的”(individual)这两个述语来表达。在社区营造过程中,特别是那些建成时间久的院落,时常出现公共空间私有化的现象,如:将杂物堆积在楼梯间、将楼前绿化带改造成自家小菜园、在消防通道旁搭建自家储藏棚等。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将部分社区居民侵占的公共空间归还集体是营造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居民集体意识差,常常需要多次耐心劝说。

3、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足

X社区配备工作人员15名,社区内每人都有固定的所负责的公共服务业务,在X社区所管辖的范围内,院落共有17个,社区工作人员平时除了为群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外,定时还需负责组织落实社区管辖范围内的营造工作。由于工作性质和内容的限制,一般从事社区工作的女性居多,在社区营造实施过程中,小到捡烟头、铲雪,大到院落卫生整治、治安宣传等都要亲力亲为,加之社区居民对其工作的不理解,时常感到身心俱疲。

城市居住社区人文生态化营造路径的思考

社区人文生态化营造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可循环性、和谐性和文化性的特征,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引导广大社区群众真心诚意地关心和参与社区人文生态营造工作,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1、社区认同的培育

(1)社区参与。社区参与具有公共性、过程性和再造性。首先,社区参与涉及从私人领域转移出来的公共话题,正是社区空间营造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激发居民去参与;其次,在参与的这个过程中,居民以主体的身份介入有关社区决策的过程与其他对立的行动者博弈,进而能产生上述的认同感;最后,参与的过程使其具有再造性,社区经由认同的产生和转化将共同生活的物理空间建构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地域共同体。

(2)社区认同(围绕公共利益的整合)。社区居民经过参与后,会逐渐产生社区认同,社区认同一旦产生了,社区就能良性循环,从而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意义上,社区认同的过程,即是个体追寻已经失落的那种传统的共同意识的过程,也成为中国转型期出现的个人失落、孤立无援的一根救命稻草。意义本身也会烙入地方的集体记忆中,进而形成一种社区稳定的文化因素。

2、共同体空间中的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

共同体指代社会关系的一种类型——亲密的、持久的建立在充分地了解每个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上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在认同、自我意识和共同利益方面具有同感的文化社会群体。从理论上分析,社区即为一个共同体空间,社区营造的实质其实是一个社区的自组织过程,通过社区民众的广泛参与,促进社区发展,从而达到社区自治理的目的。

一般的情况下社区自治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居委会、业委会或物业公司等;另一类为业主(或称为社区居民志愿者)自治,强调业主大会、业主代表大会、业主委员会对社区物业管理的代理权。但在社区参与和自治的过程中,两者间的矛盾常常此起彼伏。要坚持从制度入手,实现社区自治空间的积极开拓。制定“自治组织章程”、“民主议事规则”等制度,明确自治组织的性质、职责、工作程序等,从而完善社区自治组织的自律机制。在广泛征集社区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居民文明公约”成为社区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3、社区民主参与方法的创新

在搞社区人文生态化营造过程中要创新社区民众参与方法,可与社会科学研究機构进行一定业务的对接,聘请研究机构中对社区营造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社区实地考察,为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自治团体进行专题培训,尝试将“项目”的概念运用到社区营造工作中,从项目计划的创新性、大众的参与性、计划的永续性、社会的影响性及项目执行力等方面进行培训。具体项目具体解决,如:治污减霾、烟头不落地活动、院落卫生大整治、社区文艺能手大比拼等营造活动,以此加大社区居民对社区人文生态营造工作的主体作用,加强社区居住者与社区工作者在社区人文生态营造工作方面的契合度,增强社区民众的归属感与责任感。

4、构建社区生态与持续发展

生态与持续发展,一般指向为自然环境与资源问题,具体到城市居住社区,一方面是协调人与社区自然环境的关系。遵循城市大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物理气候及人文地域等因素,在环境保护、微气候改善、污染与废物控制等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协调人与社区人文环境的关系。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点,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多样化及社会交往互助的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社区形成自主参与、自觉认同、自我治理的良性人文生态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婷.城市居住社区营造理论研究[J].长江丛刊.2017(12)

[2]侯婷,柳厚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西安为例[J].新丝路(下旬).2016(05)

[3]黄晓星.社区过程与治理困境:南苑的草根自治与转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9

[4]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72-74

[5]于燕燕主编.中国社区发展报告(北京蓝皮书)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6]360百科.新城区[EB/OL] https://baike.so.com/doc/5389090-5625668.html

[7]中国知网百科.共同体[EB/OL] http://kns.cnki.net/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作者简介

侯 婷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

猜你喜欢

生态化营造人文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美丽可持续
人文社科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
洗水soft fabric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