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与良性发展研究

2020-02-11王旭超庞静郭振阳

新西部 2020年1期
关键词:安康贫困户精准

王旭超 庞静 郭振阳

安康位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属于深度贫困核心区,贫困人口数量居陕西省第一。但是,安康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创造了条件。根据安康不同区县的特征,开展乡村旅游,是推进安康精准扶贫及经济良性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陕西省安康市辖九县四区,市情复杂,扶贫任务艰巨。安康拥有凭借青山绿水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找到一条符合安康地区发展现状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可操作性模式,是安康决胜扶贫攻坚战的有效路径,对安康实现贫困地区快速有效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安康乡村旅游扶贫成效

自2015年中央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令以来,安康市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和脱贫政策,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五大工程”。截至2019年6月,创造了减贫31.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3个百分点、镇坪县整县摘帽等一系列可喜成績。四年来,安康建设维护村组道路9384公里,建设标准化卫生室859个,26.29万人搬进的新居,5.2万户危房得以安全改造,338家新社区工厂蓬勃发展,贫困群众住房条件有效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1.51万群众因此而增收脱贫。到2019年底,还要实现9个贫困县区摘帽、845个贫困村退出、22.9万贫困人口脱贫的退出考核指标,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为防止脱贫后返贫,必然要建立有效的扶贫模式和运行保障机制,保障精准扶贫的效果。

安康乡村旅游扶贫的可操作性模式及问题

开展具体个案研究,有助于形成形态各异的有效扶贫模式,有助于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因此,模式研究对精准扶贫工作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安康市有7种较为成功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

1、以面联点,大型品牌景区带动型

模式:公司+特色景区化打造+餐饮+入股分红+整村脱贫——安康瀛湖唐家链子“渔文化”为主题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脱贫模式实践。该景区位于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桥兴村,依托安康大瀛湖景区带动的作用,陕文投公司联合桥兴村两委及126户贫困户成立安康瀛湖渔文化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运用“公司+村两委会+贫困户”扶贫模式,着力打造汉江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渔文化主题村,同时围绕产业链引导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加快脱贫,多维度推广桥兴村农副产品,每年贫困户和村两委会享受年终比例分红,贫困户顺利脱贫。截至目前,公司不仅解决了桥兴村的劳动力就业,还辐射带动了周边的火星村、湖心村等。

2、特色小镇辐射带动型

模式:特色小镇+特色产业+连片打包脱贫——平利县长安镇女娲硒茶小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平利县长安镇是平利县最大的茶叶基地镇,在实施旅游扶贫过程中,长安镇坚持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基地+农户+贫困户”为方式,依托丰富的茶叶、绞股蓝资源,开发绞股蓝、茶叶等相关旅游产品。陆续建成长安塔、长安茶城、洪家大院、特色茶楼、石牛河水街等一系列景观节点,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前来旅游,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发展,已经取得省级旅游名镇、西北第一茶镇和全国美丽乡村示范镇等荣誉,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带动了当地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3、借力非遗文旅品牌,“巴山样子·杨家院子”脱贫带动型

模式:非遗民俗+公司+合作社+入股分红+脱贫——岚皋县四季镇“巴山样子·杨家院子”乡村休闲旅游精准扶贫实践。近年来,岚皋县四季镇县委、县政府联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重点打造“巴山样子·杨家院子”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建设了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民宿园。一体化展示巴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发展“杨家院子”乡村旅游,农家乐的业主与村民签订种植、养殖协议,带动了贫困户脱贫,也实现了农家乐大户做大做强。同时四季镇还大力发展“四季山货”乡村旅游电商平台,将贫困户种植养殖的优质农产品,通过线上电商线上销售,让农民持续增收。四季镇天坪村招商的嘉瑞祥农产品开发公司,吸纳天坪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投资80万元和苏陕协作资金120万元,每年定期向股份经济合作社分红,与110户签订了收购协议,其中贫困户30人,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扶贫工作。

4、“节庆+文化”活动综合带动型

模式:乡村节日+特殊庆典+文化旅游+美食风景+政府主导+社区参与+脱贫——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岚皋县、白河县以及旬阳县等节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践。汉阴县举办油菜花节。石泉县举办鬼谷子诞辰祭祀活动、云雾山之春文化旅游节、鬼谷子文化小镇美食文化节、饶峰驿站百合花节、长岭村插秧节。宁陕县开展秦岭峡谷乐园“秦岭之夏·文化之旅”首届冰雕艺术展、“千车万人进秦岭”活动。岚皋县召开第三届“巴人美食·岚皋味道”长街宴和“十佳最美厨娘”评选活动。白河县举办第二届“云间桃花 水色白河”赏花游园活动、旬阳首届“醉美樱花节”、瀛湖清泉枇杷采摘季等民俗体验和系列节庆活动,聚集了人气,吸引了游客,带动了相关镇村参与旅游接待,实现全村脱贫致富。独特的节庆资源,贫困群众容易参与,虽然效益回收快,但应该考虑增强节庆的产业化效应和其扶贫的长效机制。

5、移民搬迁、能人扶持,特色旅游整村推进性

模式:公司+经济精英+社区移民+特色产业+贫困户脱贫——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乡村旅游扶贫实践。“人挪活,树挪死。”2011年5月,石泉县后柳镇中坝村迎来了陕南避灾扶贫移民72户245人,石泉人陈国盛立足中坝村旅游资源和移民社区布局,返乡投资成立统一的运营公司,采取“企业+农户”方式,将72家农户闲置的一层房屋统一改造,建立中坝作坊小镇,让村民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中坝作坊小镇汇集了磨坊、油坊、粉坊、酒坊、染坊、醋坊、丝坊、糖坊、豆腐坊、挂面坊、中药坊、铁匠铺等72项传统老作坊。游客来到小镇,可以游览、体验、购买,有效解决了社区农民和贫困人群就业问题。

6、企业带动农户,现代生态产业融合型

模式:企业+休闲农庄+旅游观光+贫困户脱贫——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乡村旅游扶贫实践。石泉县胜利村采取“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方式,建成苗木繁育基地、斗牛场、饶峰驿站观光园、生态肉牛养殖园、生态景观雕塑、小沟千亩桑田花海、竹园客栈、鲜果采摘园、蜂糖李园等旅游观光园区吸引了无数游客,并结合生态农业、花卉景观等产业,开展观光旅游、休闲住宿、餐饮娱乐等相关附带产业,形成并带动环境友好型花卉生态农业综合体的良好持续发展。村内企业共吸纳本村及周边100余户近300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其中解决40多名贫困群众到企业务工,年人均增收近1.5万元,辐射带动和直接受益的人群2200多人。村民钱包鼓了,才能有信心跟着支部走与当地企业协同发展、互惠互利,给发展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7、特色餐饮、特色景观旅游脱贫带动型

模式:特色餐饮+水街+漫山红叶观光+贫困户脱贫——汉滨区茨沟镇“豆腐宴”、水街乡村休闲旅游精准扶贫实践。近年来,汉滨区茨沟镇党委、镇政府依托资源优势,以当地豆腐食品传统制作工艺为基础,通过学习借鉴四川剑门豆腐宴的制作工艺,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神仙叶豆腐、魔芋豆腐等系列食品菜肴新特色,茨沟“豆腐宴”农家乐已成为独具茨沟特色的一种饮食产业。很多游客慕名前来,茨沟镇逐渐形成了以豆腐宴为标志的乡村旅游,“上西康高速,到古镇茨沟,赏漫山红叶,品特色豆腐”的民谣广为流传。近年来,茨沟水街建设初具规模,赏红叶观水街的游玩人越来越多,茨沟镇通过乡村旅游各类项目解决近500余人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安康市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扶贫发展不均衡,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指导,相关政府部门引导、宣传不够到位,联动意识缺乏;二是贫困人群参与程度不均衡,在发展过程中未将贫困人口区别对待,存在乡村旅游扶贫“扶强难扶弱”的现象。以上这些影响了安康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民生工程的实施效果。

安康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良性发展相关建议

为了推动安康地区扶贫工作更好开展,促进其良性运转,现有如下建议:

1、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强化规划引领功能

全域旅游的要求是旅游发展突破固有的界限,不再局限于景区景点。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主管部门应在进行旅游规划、城镇规划、新农村规划、道路交通、环卫设施等相关规划时,必须要做到协调统一。对安康市全域旅游发展的核心优势和面临的关键问题深度研究,明确安康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定位、空间布局进行深化和优化,明确主导功能和特色,同时对市场深度研究,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机制和保障措施。

2、推动多产业融合互动发展

乡村旅游可延长乡村产业链,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当地手工艺品、农副产品以及加工产品的发展和当地文化的对外辐射,实现农旅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精准扶贫效果。实现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主要包括乡村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融合,乡村旅游产业与工业、体育其他产业的互动与交汇,乡村旅游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商业、会展等行业的相互促进与发展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整合与互动四种途径。乡村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更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多数农村贫困农民的劳动力生活问题,农民可结合自身条件,加入种植、养殖业以及加工业相关企业工作,也可以自主经营住宿、餐饮以及旅游商品的销售,农民的就业渠道、收入来源的增加,使不同贫困水平的农民都可以从乡村旅游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受益,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

3、必须重视文化知识的提升和技能培训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要实现良性运转,需要在贫困地区建立长期的“分类、分批、定级”培训机制。首先要求政府工作人员确定培训对象,需要在认真调查贫困村和贫困户详细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建档立卡登记工作,精准确定培训对象,找准帮扶目标,提高帮扶效率,扩大帮扶效果。其次要建立好培训队伍,吸纳社会精英人才,加强与设置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高校、规划机构、宾馆、风景名胜区、旅行社、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与群众良好沟通的师资队伍。再次需要制定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应系统地制定培训的内容和计划,包括:管理、住宿服务、接待礼仪、导游解说、文艺表演、旅游商品设计、营销等。最后按照“分类、批量、分类”的原则,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组织有关乡村旅游管理与经营的专题培训课程,以提高贫困户的整体素质与技能、服务与经营能力,旅游参与度,并通过乡村旅游实现外出人员回归与社会精英参与以达到扶贫的持续开展。

4、健全旅游扶贫主体协调及保障机制,保证各主体扶贫热情

旅游业涉及多方利益主体、高度整合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同时涉及到政策保障、持续发展、利益分配等多个社会经济和行政领域。大量乡村旅游扶贫实践表明,旅游扶贫效益优化和目标实现的重要制约因素是旅游扶贫主体协调机制的缺失或失调。因此,需要建立健全旅游扶贫主体协调机制。依据旅游扶贫项目开发的需要,将贫困人口、旅游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纳入一个多元开发为主体的相互合作、相互制約、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的组织系统中,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与贫困户为中坚旅游资源与乡村文化为基础的“金字塔”型新型旅游扶贫主体协调机制。并建立独立于政府、企业和社区居民三者利益之外的非政府的社会监督组织,由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广大群众组成,能够较容易地获得社区群众的信任并担任起政府和企业赋权的“监督”角色,致力于安康市的社会服务与管理。通过建立并加强精准识别、决策、区域合作、管理与分配、监督评价、市场推广等方面的主体协调机制,确保扶贫过程的合理合法,有助于保障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文颖,蔡永云.云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J].大理大学学报,2018,3(09):27-32.

[2]修新田,陈秋华,王碧云.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J].台湾农业探索,2018(03):21-27.

[3]吴靖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7(03):99-103.

作者简介

王旭超 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

庞 静 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财务分析

郭振阳 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安康贫困户精准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安康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