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张掖段道路交通

2020-02-10王黎

中文信息 2020年2期
关键词:唐代张掖道路

摘 要: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线在张掖境内汇合,是中西交流、军事征伐、商品流通的基础。通过系统地征引有关张掖地区唐道路及沿线遗址的文献资料,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张掖地区唐代遗址进行梳理,并结合沿线具有代表性唐代遗址所在位置的考察,复原唐代丝绸之路张掖段道路。分析发现唐代张掖段道路走向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基本沿长城、河流、绿洲分布。

关键词:张掖 唐代 道路 走向

中图分类号:G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2-0-01

根据史籍的记载,唐朝为了保证京畿通西域、河湟地区道路的畅通,在关中通西域道路沿途多置驿馆,维修道旁的州(郡)、县城堡,还新筑或迁筑了一些州(郡)、县郭于道上,使得道路城寨、驿馆相连。《武经总要·前集》《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释迦方志》《新唐书·地理志》《通典》等历史文献对河西走廊张掖段道路的走向均有记载,现将以道路沿线的重要历史遗迹、文物资料及其历史事件作为实物信息,结合实地考察资料,来考证唐代张掖段古道的走向及其路线。

一、山丹至张掖间交通路线及相关地点考证

山丹县,《元和郡县图志》云:“删丹县,中下。西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属张掖郡。……山在县南五十里,东西一百余里,南北二十里,……弱水,在县南山下。大斗拔谷,在县南二百里。隋大业五年,炀帝躬率将士出西平道讨吐谷浑,还此谷,……”州指的是甘州,唐删丹县在甘州的东面120里处,弱水在县城南山下流过,大斗拔谷南距县城200里。《新唐书·地理志》载:“删丹,中下。北渡张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壖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故同城守捉也,天宝二载为军。”从删丹往北,渡过张掖河,向西北行可以出合黎山的峡口。《太平寰宇记》卷152《陇右道》云:“删丹县,东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也,属张掖郡。”《唐代交通图考》:“又西经汉日勒故城(今古城漥)凡二百里至删丹县(今山丹),在焉支山北五十里,弱水之北,置删丹镇”严耕望认为唐代删丹县就是今天的山丹县,李并成观点与他一致。经考察,笔者亦认为唐删丹县城就是今天的山丹县。从这里向南可经大斗拔谷去青海,向北经白杨泉子、红寺湖马莲湖、双窝堡可去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向东可去天宝县,向西可达唐张掖县。可见唐删丹县处于丝绸之路主干道,在交通的十字路口。今兰新铁路、312国道、高速公路都从山丹县北部沿着汉明长城经过。

张掖县,《元和郡县图志》载:“张掖县,下。郭下。本汉觻得县,属张掖郡。本匈奴觻得王所居,因以名之。晋改名永平县。隋开皇三年,改永平县为酒泉县,大业三年改为张掖县,取旧郡名也。皇朝因之。”唐张掖县就是汉代的觻得县,晋朝改为永平县,隋文帝时又改为酒泉县,直到隋炀帝时才取名张掖县,唐朝循旧制。又“合黎山,俗名要涂山,在县西北二百里。……祁连山,在县西南二百里。……雪山,在县南一百里。多材木箭竿。甘峻山,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居延海,在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即居延泽,……盐池,在县北九百三十里。……建昌军,在州西北一百九十里。”合黎山在县城西北200里处,祁连山在城西南200里。严耕望认为“删丹又西一百二十里至甘州治所张掖县,在弱水南二十里。”关于唐张掖县的地理位置考证学界观点基本一致,即在汉觻得县旧址。张掖县作为唐甘州治所,交通更是四通八达。东偏北去山丹,东南经永固城、八卦营城可出大斗拔谷,向南可去马蹄寺石窟群,向西北可去宁寇军。

巩驿,《新唐书·地理志》:“张掖,上。有祁连山、合黎山。北九百里有盐池。西有巩驿。”[]张掖县的北面是盐池,西面是巩驿。《通鉴》卷213胡三省注:“甘州张掖县西南有巩笔驿。”知巩驿在张掖县西南面。据《唐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敦煌间的馆驿》关于巩驿的记载“自凉州馆西行五百里即至此驿。”李并成在《唐代河西走廊交通道路考》一文中认为巩肇驿(即巩驿)也就是“元西城驿、明小沙河驿,位于今张掖市黑水国南古城。”经考察笔者亦认同此观点,即巩驿原址位于张掖市黑水国南古城。

二、张掖至高台间交通路线及相关地点考证

建康军即建昌军,《元和郡县图志》载:“建昌军,在州西北一百九十里。”建康军位于甘州西北方向,且距离为190里。《旧唐书·地理志》:“河西节度使,断隔羌胡,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新泉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河西节度使治在凉州,管兵七万三千人,马万九千四百疋,……建康军,在甘州西二百里,管兵五千三百人,马五百疋。”建康军和赤水军等归河西节度使管辖,建康军管兵5300人。《新唐书·地理志》:“甘州张掖郡,下。……西北百九十里祁连山北有建康军,证圣元年,王孝杰以甘、肃二州相距回远,置军。西百二十里有蓼泉守捉城。”《唐代交通图考》:“甘州西行一百九十里至建康军(今高台西南四十里),……军在祁连山北麓,相近有祁连戍。”建康军附近有祁连戍,且建康军在祁连山北麓。李并成认为唐建康军即是今高台县骆驼城。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认为唐建康军为骆驼城的可能性最大。向北沿着居延道可去唐宁寇军驻地,向西可去肃州,西偏北经明海古城、草沟井古城可达肃州。

盐池,《元和郡县图志》:“盐池,在县北九百三十里。”《唐代交通图考》:“又西,道出昆仑山北,盐池(今明海湖)之南,一百一十里至福禄县。”李并成认为盐池是高台盐池乡盐池。这里临近汉长城,且距离镇夷故城不遠,故认同李并成看法,即唐代所称的盐池就是今天高台县盐池乡的盐池。

同城守捉,《陈子昂的河西之行与唐代同城考辨》一文中认为唐同城守捉军府所在地就是汉代居延城。

《唐代丝绸之路演变与西北市场格局的变动》一文有关唐代张掖境内的走法是“越删丹岭(今水泉子)至删丹县(今山丹县),又西行百二十里至甘州治所张掖县(今张掖)。自甘州西北行,经建康军(约在今高台南四十里)……”

朱德军、王凤翔在《长安与西域之间丝绸之路走向研究》一书中认为唐甘州境内主干道的走向为:“翻越焉支山就进入了甘州境内,沿弱水河西北行,经汉日勒故城(今山丹县峡口古成洼故城),越删丹(今甘肃山丹县)县,北渡弱水(今甘肃山丹河),翻越甘峻山、临松山,西北出合黎山峡口,再傍弱水东西行,经遮虏障、居延塞、(汉张掖县城)、汉张掖郡城、张掖县,130里可达甘州。再从甘州西北行190里至建昌军(今甘肃高台县骆驼城),过盐池,其西十里即合黎山(俗名要途山),合黎山西有巩笔驿,……”

综上所述,唐甘州境内主干道的走向为:“删丹县(今甘肃山丹县),沿着汉长城一路向西,经东乐乡、碱滩镇至张掖县、巩笔驿,再从张掖县西北行至建昌军(今甘肃高台县骆驼城),过盐池,再向西进入福禄县境。

三、大斗拔谷道

东晋时法显于弘始二年(400年),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河南道到青海,穿过扁都口进入张掖境内。隋炀帝在大业五年(609年),西征吐谷浑,之后穿过扁都口至张掖大会西域诸国,走的就是大斗拔谷道。

《唐代河西走廊交通道路考》一文推断:“由张掖斜向东南,沿着洪水河、童子坝河河谷穿越祁连山脉扁都口(大斗拔谷),可以直抵煌水谷地,将河西走廊与青海高原直接连接起来,其走向与今国道227线(西宁至张掖)略当。”通过梳理史料和实地考察,大斗拔谷道的路线基本是,从今天的西宁出发向北行,沿着北川河向上,经过门源地区,再绕过俄博南山的东南山根,向北行至峨堡;继续由峨堡出发向北行,越过冷龙岭,到达益民渠的上游,然后再到永固城;永固城所在地区是山前草原地带,地平,多岔道,正北往山丹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主干道;除主干道之外,其东偏北东行经马营、新城子、永昌可至凉州;北偏西行经民乐、六坝、长安可至张掖。大斗拔谷道可以说是甘州沟通青海地区和凉州地区的要道,唐时河西除了防御来自北方突厥的进攻之外,南部重点防御的就是吐蕃,而大斗拔谷是吐蕃进攻甘州的主要路线,战略意义极其重要。所以说大斗拔谷道的沿线设防,对于甘州抵御来自吐蕃的威胁十分重要,同时大斗拔谷道也是甘凉二州沟通南部鄯州的必经之路。

从总体上看,汉唐张掖段丝绸之路路线比较固定,尤其是在唐代安史之乱前,丝路畅通,贸易频繁,丝路沿线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沿线的州县多发展为重要的商业场所。在隋朝和唐初,沙州和甘州是河陇地区著名的商业中心,长安年间以后,凉州逐渐崛起,取代甘州成为丝绸之路上的国际都会……安史之乱后,传统丝路中段,回鹘道和灵州道成为中西交通的主干线,唐代的丝绸之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期间因安史之乱,道路有所变迁,但是却没有中断。后期张掖段交通道路除官道干道的继续,又发展出一系列的民间草路以及为商贸交流而开辟的便道,可以说是对传统交通路线的补充。在交通主干道上维持原有通西北古丝绸之路的走向外,交通道路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宋)欧阳修.《新唐书》卷40《地理》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52《陇右道》[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卷2(河陇碛西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朱德军,王凤翔.长安至西域之间丝绸之路走向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

[7]李并成.唐代河西走廊交通道路考[J]絲绸之路,2009(6).

[8]陆庆夫.陈子昂的河西之行与唐代同城考辨[J].兰州大学学报,1983(1).

[9]杨希义,唐莉云.唐代丝绸之路长安至敦煌间的馆驿[J].敦煌研究,1994(4).

[10]袁黎明.唐代丝绸之路演变与西北市场格局的变动[D].陕西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王黎(1985—),女,汉族,甘肃天水,专业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猜你喜欢

唐代张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到张掖看黑河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西夏时期的张掖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