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校园八卦如何影响学生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在校表现之间关系的猜想

2020-02-10叶子鑫李鹏兴刘建武

中文信息 2020年2期

叶子鑫 李鹏兴 刘建武

摘 要:本研究探讨校园八卦如何影响学生的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在校表现之间的关系。根据已有的文献资料提出猜想,学生幸福感能部分中介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在校表现之间的正向关系。此外,积极校园八卦能够显著增强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幸福感之间的直接关系与学生在校表现之间的间接关系,而消极校园八卦难以发挥类似的作用。以上猜想对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在校表现相互关系理解,并为改善学生校园表现提拱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感知学校社会责任 学生幸福感 校园八卦 学生在校表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2-0-01

一、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刘彭芝曾提出任何一所学校,都必须要履行社会责任,如果学校不履行社会责任那就不是学校而是“学店”。(刘彭芝,2007)而学校社会责任,张建雷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认为学校的社会责任指在学校管理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应对自身管理行为的外部效应负责,并在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方面承担起起职责和义务。并把学校的社会责任分为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学校在满足社会公众利益之下再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下肯实行公正原则,并为社会弱势群体做无偿贡献(张建雷,2011)其他学者的看法也大致相同。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在社会中也就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国家学校的好坏对教育的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就要求学校切实的承担社会责任,其重要性早在十几年前就被研究者和实践者所深知。作为学校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势必会受到学校社会责任的影响,而学生的在校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毕业以后发展,也备受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因此研究学校社会责任和学生在校表现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现有的文献对于这两者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具体哪一篇文献提出这两者的关系。因此,本研究对感知学校的社会责任和学生在校表现相互关系的理解具有一定意义。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所学校不管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是一个社会组织,都需要履行社会责任。因为学校和其他的社会组织在根本上都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所以它和其他的社会组织(企业、政党、工厂等)有着一些共性。虽然没有相关文献直接研究感知学校社会责任和学生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但是从大量现有的关于感知企业社会责任和员工满意度文献可推测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幸福感之间的正向关系。而且從逻辑上来说,学生感知学校社会责任越强,对学校就有更多的认同感,于是会产生在学校生活的幸福感,从而可以通过增强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感而激发其内在积极动机,进一步提高在校表现。例如参加学科竞赛、努力学习等。而学校尤其是大学里,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八卦。这些八卦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能够影响学生态度和感知,因此也具备影响学生意义感知能力的潜能。八卦往往无处不在、无人不会,而且经常一传十十传百,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常会逐渐丧失其真实信。但是尽管如此,如果频繁在与他人的八卦中听到某个消息,那么个人会根据所听到的八卦重新做出判断。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1)探讨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在校表现的关系;(2)探讨学生幸福感在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在校表现中的中介作用;(3)探讨校园八卦在感知学校社会责任、幸福感以及学生在校表现之间的调节作用。本文参考宣丽燕感知企业社会责任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模型(宣丽燕2018),建立图1模型。

本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二、理论与假设

1.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在校表现

学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教育,所以学校社会责任的担当离不开学校成员对教育使命的主观认同,学生作为在学校受教育的对象,即学校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就是合法办学;信息公开;尊重学生意见,保证他们各种权利;对学生提供教学指导;信守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应有的承诺,把关爱每一个学生视为理所当然的责任,让学生不会为了学校不公而担心;等等。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关爱;学校在教学上的严谨;处事的公正以及价值观上的正确引导等等,从而使得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在学校里发展,提高其在学校里的表现情况。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学生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在校表现正相关。

2.学生幸福感的中介作用

幸福感这一构念最早由西方学者提出,英文是“well-being”或“happiness”,虽然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对幸福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但普遍认同幸福感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对各方面状况的一种感觉体验。学生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从法律到道德上的,让学生享受到学校给予自身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认为学校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学校。尤其是学校履行某些社会责任,例如帮助弱势群体等,会增加学生的幸福感。社会生物学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当见到其他人处于困境时,我们会设身处地想到他人的痛苦与折磨 ,最后不假思索地给予他人帮助,这种为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的思考称为“共情”。共情的激活既有可能是在自己亲身体验时,也有可能会在看到他人喜怒哀乐时激活,形成与当事人共同的情感。(Ryff/ Carol D. , 1995) 所以同理在看到学校帮助弱势群体时,尤其是看到弱势群体受到帮助后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共情就会增加该校学生的幸福感。

根据神经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情绪,尤其是幸福感,在个体决策制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Gilbert,2009.)幸福感不仅影响决策制定,幸福感还对人们各种行为、表现有各种影响。例如幸福感的增加会对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面影响(邹琼张/马金平,2017)和安全行为影响等等(周文强/曹庆仁,2012)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2:学生幸福感在学生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在校表现之间起中介作用。

3.校园八卦:感知学校的社会责任——学生幸福感的调节

八卦无处不在,即使是在学校里面,几乎每个人都会听到八卦或者听别人八卦甚至自己也成了八卦者,因为八卦作为一种收集信息的手段 , 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的固有需求(Paine, 1967,Baumeister, Zhang, & Vohs, 2004; 章凯 , 2014)。因而学生听到一些学校的八卦可以为强化其幸福感服务。

当学生频繁的听到其他同学对学校的社会责任行为持消极态度时,即使自己之前对此保持积极态度也可能减弱甚至改变自己先前的积极态度,从而对学校的社会责任行为持消极态度。认为学校并没有真正履行其社会责任,对学校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其在学校的幸福感减少,并且间接影响其在校的表现。消极的八卦会给组织带来很多危害,往往使得一些组织陷入不健康的关系(Jane S. Baker, 1996)。但是八卦不完全都是消极的,同样,一些积极的八卦,也会使学生的消极性态度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a:积极校园八卦正向调节感知学校的社会责任与学生幸福感之间的正向关系,即积极校园八卦程度高时,感知学校的社会责任与学生幸福感之间正向关系更强。

H3b:消极校园八卦负向调节感知学校的社会责任与学生幸福感之间的正向关系,即消极校园八卦程度高时,感知学校社会责任与学生幸福感之间正向关系更弱。

参考文献

[1]刘彭芝.认清学校社会责任的三个坐标[J].上海教育,2007,2.

[2]张建雷.谈在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学校社会责任及管理回应[J]教育探索,2011(5).

[3]宣麗燕.三人成虎:工作场所八卦如何影响感知企业社会责任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6):17-29.

[4]Ryff,CarolD.PsychologicalWell-beinginAdultLife.CurrentDirectioninPsychologicalScience[J].1995(4):99-104.

[5]GilbertD.Stumblingonhappiness[M].VintageCanada,2009.

[6]邹琼,张燕红,马金平.企业经济[J].2017(9):93-99.

[7]周文强,曹庆仁.煤矿企业员工安全观、工作幸福感与安全行为选择的相关性研究[J].煤炭工程,2012(8):136-137.

[8]章凯.(2014).目标动力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9]JaneS.Baker,MerrillA.Jones.ThePoisonGrapevine:DestructiveAreGossipintheWorkplace?HumanResourceDevelopmentQuarterly[J].1996(7):75-86.

[10]Ong,M.,Mayer,D.M.,Tost,L.P.,&Wellman,N.(2018).When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motivatesemployeecitizenshipbehavior:Thesensitizingroleoftasksignificance.OrganizationalBehavior&HumanDecisionProcesses,144,44-59.

[11]Paine,R.(1967).Whatisgossipabout?Analternativehypothesis.Man,2(2),278-285.

[12]Baumeister,R.F.,Zhang,L.,&Vohs,K.D.(2004).Gossipasculturallearning.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8(2),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