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噱乃书中之宝”

2020-02-10沈鸿鑫

曲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弹词噱头喜剧

沈鸿鑫

上海的苏州弹词名家张如君、刘韵若的新作《噱乃书中之宝》最近已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张如君、刘韵若二位在策划这本书的时候,曾征询我的意见。我听到《噱乃书中之宝》这个书名后,不禁感叹爱评弹者所见毕竟略同,因为我也一直想搞一本这样的书,只是因为时间、精力所限,一直没有着手。所以他们邀我担任文学顾问,我欣然同意。

在弹词主要表现手段中,“噱”的地位很重要,“噱乃书中之宝”也不是虚言,这是历代弹词艺人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噱头实际上就是一种笑料。“笑”不仅是弹词之宝,也是各种艺术之宝。如很多戏剧中就少不了喜剧人物、喜剧情节、喜剧动作。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就说过,“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观,智愚共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他认为,笑料可以调和节目冷热,也可调剂观剧人的精神,“乃看戏之人参汤也”(《闲情偶寄》)。

笑还是人生之宝。人的生活里也缺少不了欢乐与笑声,笑对人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笑一笑,十年少”即为此之谓也。而在工作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的当下,青少年们更要多笑笑,既能调节自己的身心、缓解压力,也能助力和谐社会气氛的营造。所以我们大可以认为,要做到弹词接近青年,就得让他们通过弹词的“笑”来认识弹词的艺术效果。

“噱”在评弹中不仅有招笑的功能,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书情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长篇弹词《三笑》中,唐伯虎、祝枝山、大踱、二刁等人物用“三约牡丹亭”“画观音”“姜拜”“王老虎抢亲”等喜剧色彩浓烈的段落穿起了整部书,让听众笑个不停,所以《三笑》也有“长脚笑话”的别称。《描金凤》也是一部喜剧色彩很浓的书,像钱笃笤、许媒婆等都是喜剧人物,“暖锅为媒”“玄都求雨”等也都是喜剧色彩非常浓烈的部分。再如新编的中篇评弹《春梦》,一位姑娘为了出国竟自愿成为出租新娘,整部书也是笑料迭出。

还有一些作品,虽然整体有正剧甚至悲剧的风格,但其中仍然有喜剧因素穿插出现。有的是喜剧人物,如《双金锭》里的戚子卿家的小二,《白蛇传》中的阿喜;有的是喜剧段落,如《玉蜻蜓》中的“瞎子算命”“关亡”“沈方哭更”“骗上辕门”“双喜临门”“庵堂风波”等;有的是喜剧情节,如“三娘受屈”“净房绝食”中金大娘娘派众丫头抢救人的场面;有的干脆是以喜演悲,如《白蛇传》中的“捉白”,《秦香蓮》中的“迷功名”,《钱秀才》中的“颜大照镜”,《杨乃武》中的“孔方兄”等。这些喜剧因素的出现,不但挑松了剧情,让故事发展“张弛有度”,更松泛了听众的神经。

《噱乃书中之宝》可以说是对评弹喜剧风格和噱头运用的一次集中展示。本书选编了十回“噱书”,如《白蛇传》的“投书”,《三笑》的“点秋香”,《描金凤》的“暖锅为媒”,《玉蜻蜓》的“庵堂风波”,《钱秀才》的“颜大照镜”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目。“投书”中王永昌吃馄饨,一边吃一边暗暗在数只数,以至于数到十五时许仙问他婶母高寿,他也答曰“十五”,一个吝啬鬼的面目活脱脱地展现了出来。如“暖锅为媒”中,钱笃笤面对汪宣的提亲,于玩世不恭中表现出“酒在肚里、事在心里”的沉练,而手指暖锅为媒,也刻画了他性格中狡黠的一面。后面钱笃笤到汪宣那里赖婚时用假钱笃笤的说辞,更是神来之笔,精美绝伦。“庵堂风波”也很精彩,为了消除人们对庵堂的质疑,老佛婆要大家到庵门口去“骂山门”,噱头也很性格化,大师太、二师太、小师太骂山门时有不同的口头禅。一个说“吾笃算啥个一出”,一个说“阿要试试看”,一个说“阿要好白相”,最后老佛婆自己来骂,竟然说漏了嘴,把“阿晓得伲三师太在海新做沙姆”也说出来了,最后抖响了包袱,令人捧腹。

除了这十回噱书,该书还精选了评弹的噱头以及流行的笑话一百则。如《白蛇传》里的“捉白”,白娘子被带到县衙,因为长得标致,一路上引得大家来看佳人,以至闹出许多笑话。徐绿霞年轻时被算命先生断定日后会“鹏程万里,吃着不愁”,而他被划为“右派”,送到新疆劳改后,每顿两只馒头一碗粥,春季发一身单衣,天冷换一身棉衣。对此他调侃说,这算命先生算得真准,我的确是“鹏程万里,吃着不愁”了。还有《描金凤》中的“换监”,禁班阿大、阿二只认衣衫不认人,以至把徐惠兰放出了监门。这些噱头、笑话大多带有荒谬悖理的特征,能引起一种滑稽的审美感受,能让人在忍俊不禁之时感受一份别样的机巧,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这本书还有两章节。“名家名段”选编了蒋月泉、刘天韵、徐云志、薛筱卿、张鉴庭、严雪亭、杨振雄等名家的开篇、选段。“繁花缤纷”记述、介绍了两代评弹从业者的艺术经历和艺术成就。承上启下如苏似荫、华士亭、张如君、赵开生等;继往开来如陆建华、沈仁华、秦建国、徐惠新、黄嘉明、范林元、倪迎春、盛小云、袁小良、高博文、张建珍等。评论界对蒋月泉等前辈名家的研究和评论较多,但对“繁花缤纷”中的评弹从业者的关注相对较少。而此书将这两章并列,实际上列出了一条评弹艺术薪火相传、传承发展的脉络。

《噱乃书中之宝》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对广大读者、听众来说,它是一本趣味盎然的优秀读物;而对业内人士,特别是对中青年评弹演员而言,是一本很好的学习资料。

所以我们应该对张刘二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敬业精神表示敬意。他们虽然已经淡出书坛,年逾耄耋,还是心系评弹,把评弹事业当作自己的生命看待。早在2013年,他们就合作出版了《评弹艺人谈艺录》,2015年又出版《弦索春秋》,如今又推出新书《噱乃书中之宝》。正如周良先生在《噱乃书中之宝》一书的序中所写:“他们写过从艺经历的回忆录,写过他们的从艺经验,写过对自己说的书的认识、分析和评介,都是对研究评弹很有价值的史料和艺术见解。”短短几年里推出了三部著作,他们的毅力和执着很值得钦佩。我自己退休后也曾出过几本书,深知出书的辛苦,有时甚至有知难而退的想法。张如君、刘韵若二位却如此勤奋执着,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些年来,我先后参与了上海市整理、抢救优秀表演艺术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如今评弹虽已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但其保护、传承、发展仍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的关键在于保护和传承弹词表演技艺和承载技艺的优秀传统书目。弹词的书目和说唱技艺传承以前主要是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这固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艺术传承的灵活性,但也会导致书目和技艺“活”在艺人们的身上,难以避免“人亡艺熄”的结果。而要把老艺术家拥有的珍宝——如丰富的学艺经历、亲历的弹词发展进程、对弹词未来发展的思考等保留下来,真实的记录是必不可少的。如张如君、刘韵若二位那样拿起笔来写回忆录,写艺术创作的感悟,写艺术经验的总结等,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老一辈弹词艺人写作有困难,评弹界可以组织力量,整理他们的口述。我乐于参与这其中的工作,张如君、刘韵若二位的三本书,我都参与了,第一本担任文字整理,后面两本担任文学顾问。我觉得老艺术家和搞评论的同志结合起来进行这项工作,效果会更好一些。这也是我读了《噱乃书中之宝》后生出的一个感想。

猜你喜欢

弹词噱头喜剧
“初创”杯喜剧大赛
杯具们的喜剧
简论江南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爆笑喜剧
民国时期弹词的电台传播
“噱头新闻标题”中的零度与偏离
Monnalisa
本报更正
并非“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