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类历史中的方位及历史任务*

2020-02-10徐浩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生产力资本

徐浩特,刘 昱

(大连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一个国家政治上已经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但经济上还处在不发达阶段,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未实现工业化,经济还未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要从客体的或者直观形式的视角,还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去理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应是全面的、彻底的、历史的。

一、马克思“三个阶段”的历史发展理论,是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并不曾就历史阶段划分进行过专题理论阐述,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观点散见于各种著作中。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阐述,归纳起来有:“一个过程”“两个时期”“三个阶段”“四种社会经济形态”。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1],“同时也是发展着的、为各个新的一代所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2]。因此,划分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标准只能是生产力,也就是个人本身的发展。人类历史中的一切事物,其存在的合理性只能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事物因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必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赋予“历史”这个概念以全新的含义——历史不再是“过去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几种社会形式“连续的发展变化过程”,历史本质上是“经济”的,是“生产力”即“人本身”能动的发展过程。

沿着历史是人的“个体”发展,即“生产力”发展,或者说“个人本身力量”发展这条主线,马克思对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发生从史前时期向真正人时期飞跃的真实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正是在这一研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根据生产方式将人类社会历史分成了以“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第一阶段,以“人的独立性”(即“物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第二阶段,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同属于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第三个阶段是人类社会的真正人时期。

按照“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理论,工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是历史第二个阶段的特征,也是其基础。历史是人本身即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所以具有经济的性质。资本的生产方式,或者说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经之点”,或者说“必然的过渡点”。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并不能让我们跨越过历史的必经之点而进入历史的第三个阶段。如果没有资本所完成的伟大历史使命,就不可能有共产主义。不承认、不接受这个真理,就是不承认不接受《资本论》这个工人阶级的“圣经”,就是让社会主义失去科学的基础,变成乌托邦。因此,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意味着承认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我国还处在第一个历史阶段中。

二、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方位

长期以来,我们是在五种社会历史阶段理论指导下来认识和确定我国所处的历史位置的,一直以为自己已经超越了“资本”阶段,走进了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

我们虽然在思想上和理论上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在政治上和法律制度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是这些并不能让我国跨越过第二个阶段这个历史的“必经之点”或“必然的过渡点”进入第三个历史阶段,因为历史本身是经济性质的。

由于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的历史使命是应该由资产阶级完成的。所以,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资产阶级”,应该把它解读为“资本”,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他们的观点。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当人类历史发展还处于建立在对“物”的依赖性之上,并把发展生产增加财富作为目的的历史阶段时,一个人如果作为“资本家”存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过程加载在他身上的一种社会性质。也就是说,资本家只不过是以人的形式存在的资本,资本的执行职能正是通过他的意志和激情得以实现的。由于作为剥削者,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才有历史的价值或历史存在权,所以资本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资本家。今天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资本”与“资产阶级(资本家)”之间划上了一个等号,这反映了相对我们今天的历史发展状态而言,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状态还不够丰富多彩,所以把他们在一百多年前对自己所看到的客观事实做的有意识的表述,放在我们今天现实的客观事实中,就出现了所谓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出现这个理论上的历史局限性不能怪马克思和恩格斯,因为当时出现在他们眼前的历史事实就是这样的,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对还没有出现在他们视野中的事情做出表述。而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条件,比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所处的历史条件,已经丰富多彩了很多。历史已经在中国造就出了一个他们未曾看到也根本没有设想过的事实,即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还处于第一个历史阶段上的社会条件下,领导现代无产阶级带领人民取得了政治上的统治。虽然如此,他们面对着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事实所做的理论表述,所具有的那个时代的特色,也不应该成为影响我们在中国的这个特殊的国情中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障碍。这个理论精髓就是:只有资本才能创造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这个已经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国家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之下,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理想,以实现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二个阶段跨越,进而完成资本的历史使命这个以人民的眼前利益为近期目标的无产阶级最实际的革命运动。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中,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只有现实中具备了相应的物质条件,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 如果一个国家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劳动者还没有摆脱小生产素质的条件下,阻碍资本的发展,就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历史的发展,而这一切自然应该被清除出历史的舞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在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党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重新审视我们所走过的路。我们以坦诚的态度,正视我们所犯的错误。现在,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无可置疑地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的和实际的行动。

首先,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一,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共同选择,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统一。在近代以来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实现共产主义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未来方向。第二,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的政权,可以通过法律等一切途径,以保障我国社会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大门迈进。第三,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主旨和理念也必然会统一人民意志,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与智慧,使广大人民群众以驰骋奋进的劳动者的姿态,在不断满足自己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活动中完成人类本质的实现,人类自然的回归。

其次,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阶段。虽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我们还不够格,但是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经济基础。所以从广义上说,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作,是在经历一个为迈入社会主义社会门槛做准备的历史过程。我们应该用列宁、恩格斯、马克思的比喻,来说明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这个“初级阶段”。

——它,是一只努力地让自己的另一半即经济的一半在资本的蛋壳里发育成熟的中国鸡雏;

——它,是一艘士兵已经从军官手中夺过了指挥权由士兵自己驾驶着驶向彼岸的资本大船;

——它,是一个无产阶级在资本的生产方式中既做被动轮又做主动轮从而使之有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的社会机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目标与历史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肩负了特殊的历史任务。由于中国年幼和软弱的资产阶级未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资本的生产形式又是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发展阶段,那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社会主义就有了自己十分特殊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场运动,实际上是从“人的依赖关系”历史阶段上开始的,即是从把“小家庭农业”生产方式所蕴含的生产力全部释放出来开始的,“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改革”“家庭联产责任制”等等,都是这个事实的具体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还承担着年幼而弱小的中国资产阶级未能完成的历史任务,即建立资本的生产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上述两个任务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来没有过的中国特色,第一个任务经过波折和努力我们已经接近完成,第二个任务是我们正在面临的任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说明这个任务,是我们完成这个任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

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任务,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必然要引起被剥削阶级的反抗。无论是局部的阶级斗争还是全局性的阶级斗争,必然会对社会生产力造成直接的破坏。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虽然还很低,但是无产阶级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导权,在中国的社会中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现象,直接对抗形式的阶级斗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这一稳定的社会条件,保护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一个没有特殊私利的阶级,现代无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它需要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政权的力量,一方面在局部的和眼前的问题上,帮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解决实际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把政权的力量转变成为一种经济力量,给予生产力的发展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得不到的推动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全局的和长远的角度上实现共同富裕。

历史是人本身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必须站在生产力的角度观察历史和社会中的问题,用人本身去说明生产力,用生产力去说明生产方式,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去说明生产关系。资本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结束自己的史前史的最后一种生产力发展形式,这种生产方式就是要求生产资料与劳动之间的分离;它的原则就是遵照价值规律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进行精细的计算和严格的监督;它的目的就是通过为生产而生产的行为,尽可能多地积累剩余价值,尽可能高水平地训练和培养劳动者的普遍勤劳品质和把公共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民主素质。在这样的方式、原则和目的中的关系,就是资本的生产关系。现在,人本身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还不具备享受自由王国生活的享受能力,说明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建立共产主义所需的物质条件。所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不能在经济上改变生产力的资本性质,不能改变资本的生产方式,也不能改变资本的生产关系,即事实上已经分离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

但是,政治上阶级关系的变化不可能不对经济产生影响。虽然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经济原则没有变,但是它的社会政治形式和现实的内容都与从前不一样了,它不再是两个阶级的对立,而是两种职能的对立,并且这两种职能都是由工人阶级自己来承担的。剩余价值是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的,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在有直接的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剩余价值的获取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而在我国这样的没有直接的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它表现为社会的积累,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在社会政治形式和内容上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也为社会主动调控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的效率,可以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为历史的前进和发展增添了额外的动力。总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是中国人民实现文化革命并建设社会主义的先导和前提条件。

从历史发展的一般原理上讲,历史的第一个事实是人的“需要”。站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认识和理解历史的出发点,即:人们都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去做任何事情的,如果没有需要,人就不会去做任何事情,自然也就不会有人类历史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确认,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人永远离不开的自然王国,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正是在满足自己吃喝穿住需要的活动中,人创造了历史。

从共产党要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眼前的现实利益而努力工作上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放到影响历史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只有具有市场经济气质和才能的民族才能享受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文明,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对于我们是否能建成、以什么样的速度建成社会主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共产党人在运动中始终代表着运动未来,注重并且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和谐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素养、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审美习惯,使人这个社会生产的主体,在执行自己的职能和活动时,以最佳的状态发挥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生产力资本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汉语初级口语词汇教学初探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VR 资本之路
初级阶段汉语国际教育汉字书写偏误研究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