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现阶段经济林发展困境与化解对策

2020-02-08何会平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济林生态问题

何会平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为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赢,全面加快经济林高质量发展成为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林旨在有效发挥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最大化地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而当前我国经济林发展面临着局部困境,研究化解经济林发展的制约因素对林产经济尤其是服务地方转型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林发展存在的问题,以产业经济为导向,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化解经济林发展困境的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生态;经济林;问题;对策

引言

森林产业是基于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绿色产业,而经济林相比其他森林产业类型,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均为突出,在发展的同时可同步降低外部负效应,是当前绿色发展、转型发展的基础性、功能性产业。此外,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经济林高质量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目标,以科技为手段,培植品牌理念,不仅有助于优化我国传统种植结构,提升第一产业质量效益水平,对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等方面更具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现阶段经济林发展困境

1.1 优良品种成为经济林发展最大瓶颈制约

现阶段我国经济林发展受制于诸多客观因素,其中品种单一,尤其是缺乏优良品种,成为主要制约因素。当前,经济林在品种方面,普遍存在品种资源稀缺、现有品种老化,产品质量低劣等问题,品种优势不突出,地方政府缺乏品种优化统筹策略,经营主体种植技术、经营观念陈旧,经济林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位,经济林产业化发展基础没有形成,促进农村集体经济、优化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更是难以发挥。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农户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品种分配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没有高效落实,从而出现盲目开发新品种等现象。

1.2 林产品市场表现不稳定,无法形成竞争力合力

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检验,产品品质是产品立足市场最基本的要素。林产品品质作为经济林长足发展的基础要素至关重要。当前,经济林发展普遍存在林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林果产品更是存在产量、货架期等不确定因素,市场适应性较差。多方面原因导致林产品市场表现较差,包括品种、种植、储藏等生产技术制约及政府、行业监管不力等,难以形成竞争合力。

1.3 产业规划缺位,未形成高溢价产业链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林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特色经济林总产值已达万亿之多,但由于农林产品市场体系尚未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薄弱,农林经营主体自由发展尚不能适应消费多元化、贸易全球化带来的消费升级。产业规划缺位主要表现在没有准确、全面定位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市场多元需求,没有形成产业发展引擎,财政撬动失灵,没有形成延伸产业链发展的资本积累,没有形成以高溢价为主要内生动力的产业发展模式,质量、效益、绿色协调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经济林建设中,相应的林业主管部门和林农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由于缺乏产业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从而导致经济林的发展难以实现专业化和区域化,降低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导致后续延伸产业跟不上,缺乏足够的影响力,使得经济林产品附加值降低[1]。

1.4 丰产不丰收,效益低

而丰产不丰收这一困境直接导致经济林的经济效益降低,在发展中出现了实物生产量大于社会需求量的这一现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因为广大农民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没有充分了解市场行情,缺乏对政策的学习和了解,只是盲目跟随着市场跑。而在部分地区为了追求政绩,更加注重表面的经济繁荣,忽略了特色农业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户与市场出现脱节的现象。在实际的经济林建设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产业种植结构、产品结构,使得农产品品种大体相似,从而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是由于忽略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降低了经济林的实效性。

2 经济林发展的基本思路与路径选择

2.1 补齐经济林发展最矮“短板”

客觀自然条件是经济林发展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在地方实践中必须全面掌握温、光、水、气等生态要素,严格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用或培育适宜种植的优良品种。在客观因素既定的情况下,品种的优劣直接决定产量与品质的高低[2]。这就要求农户在种植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市场调研,明确社会的需求方向,从而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选择合适的种植品种,制定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在经济林的建设中,为了树立相应的品牌价值,形成相应的品牌效应,建立良好的口碑,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特色种植,而通过集约化的种植方式,不断优化种植品种,从而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加强特色的经济林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林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助力,与传统的种植方式相比,在现阶段的经济林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种植技术,以加强新品种的种植,全面提高果品质量,树立特色的品牌,并获得相应的品牌效应,以拓宽果品的销售渠道,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因此,着力实现品种优化是经济林发展的首要工作,政府部门要根据地方生产实际,在引种、培育、引导、试种、推广优良品种等方面进行政策统筹,对规模主体进行统一苗木、统一种植、统一构建技术服务体系,让专业种植技术、理念贴近经营主体,革新经营观念,为优质品种的培育、推广来营造林果产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2.2 夯实经济林品质发展的基础

纵观经济林发展典型案例及其优秀的成功经验,剖析原因可知,林产品品质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品种等客观因素外,由政府主导、行业协同、社会支持的产业发展规划已成为区域林产品品质提升、产业集约发展的主观条件。因此,形成竞争合力,立足产品市场,势必要整合产业要素,促进林产品品质提升、推动林产业长足发展。

2.3 强化内生动力打造产业引擎

经济林产业规划尤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区域实际,对标多元化市场需求,以特色为基,以质量为纲,以绿色为标,积极投入财政资金,加大产业引导,产业扶持的同时,有效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形成产业发展基础。要重点发展龙头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聚集优势发展的同时,逐步形成产业造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共建、共享发展模式,从而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2.4 协同发展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经济林经营主体要认知、研判林产品市场波动,善于应用网络模型等理论分析市场预期,以此进行科学投产决策。要发挥农业集体经营的优势,一方面降低经营成本,一方面增强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同时发挥产地、特优品种等比较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政府一方面要引导初级农产品经营向深加工等延伸产业链发展,增强产品优势、提高溢价、议价水平,防范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引导行业协同,以集体决策应对不确定市场预期。

2.5 提高产业化水平

为了全面提高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在现阶段的森林产业发展中,还需要充分利用经济林见效明显、周期短、产量高等诸多优势以提高经济林的产业化水平,从而全面加快经济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因而在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则需要加强开发新品种,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以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以更加精细化的产品加工方式,全面提高产品自身价值,打造特色产业,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褚橙的成功在于其品牌化的手法,赣南脐橙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依靠政府和资本的力量试图垄断市场,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褚橙则是通过品牌化,树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借助电商这一东风拓宽了销售渠道。而褚橙的品牌化正是利用褚时健老人一身沧桑的故事给褚橙赋予了励志的图腾,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打造了龙头品种产业。因而在经济林的建设中还需要加强产品的优化和品牌化,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全面提高经济林的产业化水平,以结合市场需求,市场的动态变化,加强经济林的建设。

3 结束语

总之,加强经济林种植,能够有效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在经济林建设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加强宣传,以推动经济林的发展。而农户在种植的过程中则需要加强管理,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以扩大产品的影响力,树立相应的品牌形象,利用品牌效应提高经济林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许铭梁.广东生态经济林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花卉,2018(22):261-262.

[2] 张建芬.生态经济林可持续发展建议[J].花卉,2018(22):176-177.

猜你喜欢

经济林生态问题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中经济林发展现状和趋势
山西开全国先河 将立法促经济林发展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生态理念的经济林建设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