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0-02-07陈思光汤蓓魏建香

物联网技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陈思光 汤蓓 魏建香

摘 要:现阶段,物联网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愈变愈高,如何培养物联网创新人才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教育部门主张推行新工科政策,要求高校依据行业需求,制订出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研成果和教学经验,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挑战,通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设计多层次立体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创新创业为指导的师生共同体和打造政产学研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等举措,提出了创新创业型物联网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工科;物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育人平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20)01-0-02

0 引 言

随着物联网总体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9 500亿元快速增加至2017年的万亿元,越来越多的高校着手关注于该新兴产业。然而较美国、德国、韩国而言,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投入较晚,创新型人才极度匮乏。因此,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物联网创新人才是众多高校需要深思的重大课题[1]。

目前而言,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然而,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并不能完全适用该新兴产业,很难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为此,教育部门印发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2],提倡开拓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知识,而且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政策推行时间较晚且没有过多的实际经验可以借鉴,许多高校的物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依旧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

1 问题及挑战

1.1 培养目标与定位不明确

物联网融合了电子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多个学科[3],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目前,国内众多高校的物联网专业或是隶属于信息工程系,或是初步开设单独院系,并没有过多的实际经验可以借鉴。与各类成熟专业不同的是,其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只能依据于對企业需求的预测信息开设相关理论课程,培养物联网人才。换句话说,这种不规整教育模式过多依赖于对产业发展的预测,并不能有效地培养专业化的创新型技术人才。

1.2 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渐认识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大了对双创人才的培养力度[4]。但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弊端却不断显现。一方面,旨在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实践为辅的方式来宣传创新意识,难以维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5];另一方面,该培养体系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和完整性,不能由浅至深,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3 科研反哺教学有待深入

现如今物联网技术不断普及,人才竞争愈加激烈,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6]。为此,众多“双一流”建设高校积极推行科学反哺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及实践能力。然而,现阶段尚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较低,许多学生只希望自己能够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宁可浑浑噩噩度过大学四年,也不乐于参加科研项目;其二,科研反哺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师们大多是在课堂上以PPT或口头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科研项目,并不能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其三,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意识有所差异,科研反哺教学的基础不太均衡[7]。由于各教师之间的科研水平、意愿和成果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各个教师科研项目的实际资金支撑及参与学生人数有所不同,并不能因材施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缺乏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为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高等院校、政府及企业主张采用政产学研学研联合培养的形式[8],以“双向参与、产学研合作”为原则,培养促进经济建设的高层次创新技术人才。但是,鉴于学校知名度的差异化,中等偏下的高校缺乏一定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很难实现创新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举 措

2.1 结合学科特色,明确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

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学科特色来制定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例如,依托南京邮电大学大信息办学特色优势,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将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需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扎实物联网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兼具物联网工程专业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能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应用开发、产品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将专业发展定位为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江苏产业经济发展亟需,打造物联网品牌和“互联网+”专业特色,着力培养社会紧缺的复合型、创新型物联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将本专业建成全国专业特色鲜明、广受社会欢迎的一流专业。

2.2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实施“普遍创新、重点创新、协同创新”三创育人计划。普遍创新强调教师和学生参与项目的覆盖面。将学生主持、老师指导的科研项目的覆盖面扩展到100%,做到学生人手一个科研项目。重点创新强调重要学科竞赛的突破。为确保学生在重要学科竞赛取得优秀成绩,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协同创新强调多方位、多渠道形成育人合力。通过有效汇聚学校及社会资源,来实现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进而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遵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预设通过优化顶层设计,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增强大学生成为“专业+创业”复合型人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有强烈创业意愿且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

遵循“整合优化,融会贯通”的原则,对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进行统筹规划,逐步构建并实施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全过程、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使集中性实践-实验室开放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相互贯通,最终能够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9]。

2.3 发挥科研优势,构建创新创业为指导的师生共同体

计划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吸收更多优秀的学生加入科研或创业团队,建立以创新创业为指导的师生共同体。

2.3.1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

依托科研训练项目,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将人才培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而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同时能够在此过程中真正体现“学为中心,学以致用”的育人目标。

2.3.2 教师指导各类学科竞赛

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使更多学生能够承担省级、校级、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同时将依托专业实验室,实施“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化意识、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领导能力。

2.3.3 组织科技竞赛和创业指导

定期举办各类科技竞赛来检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展示不同年级学生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与兴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拟邀校内外创业导师,通过创业大讲堂、培训等途径为学生创业进行辅导。

2.4 汇聚各方资源,打造政产学研创新创业协同育人平台

本着 “产教融合、互利共生”的协同育人宗旨,紧密联系社会各界,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计划通过共建工程中心、校企联合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横向课题共同研发等方式开展协同育人。

2.4.1 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派出专人和与专业相关的事业单位联系,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将校企合作做大做强。

2.4.2 实习基地建设

重视校企合作,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本着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提高兼职教师用人方面的灵活性,同时积极与企业等社会部门共建优秀教学实践资源。

2.4.3 横向课题共同研发

大力推行“横向课题共同研发”计划。计划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校企合作,联合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从而形成物联网专业人才从校园至企业的无缝对接[10]。

3 结 语

通过实践本文所述相关措施,可有效解决“新工科”背景下物联网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欠缺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推广价值。

(1)通过实施“普遍创新、重点创新、协同创新”三创育人计划,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为指导的师生共同体,可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2)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本着 “产教融合、互利共生”的协同育人理念,汇聚国内国际、校内校外优质资源,形成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格局,可有效提高学生毕业就业、创新创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张淑艳,王超,田纪亚,等.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黑龙江科学,2019,10(5):58-59.

[2]王希,李蒙,李越.“以本为本”理念下我国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7):124-126.

[3]赵静,陈昱.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1):157-158.

[4]闵海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9(15):111-112.

[5]李强,李慧敏,张丽,等.物联网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及实践平台建设[J].物联网技术,2018,8(12):103-105.

[6]刘绍丽,马座山.地方应用型高校“科研反哺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7):145-146.

[7]王平,李玉红.科研反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法学学科专业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9(z1):137-139.

[8]张积林,張芸.基于政产学研合作的理工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管理观察,2016(24):81-84.

[9]李志军,张子红,王昊,等.以设计能力为主线的嵌入式系统教学改革[J].物联网技术,2014,4(10):34-35.

[10]张锦盛.物联网框中软件架构稳定性测试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6,41(20):118-121.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