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释文》中“解”的音义关系及其发展

2020-02-07黄雪晴

武陵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广韵音义释文

黄雪晴

(武汉理工大学 汉语言文学系,湖北 武汉 430063)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相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语义的演变最活跃,其变化又多与语音联系紧密。当字的一个读音承载不了新生的词义时,就会通过变声、变调或变韵改变读音从而区分词义,即“音变构词”。在汉语词汇还未从单音节词大量转变为多音节词之前,音变构词是十分有效的词义区分方式。现以“解”的音义分化、重组为例,探讨其演变规律。

“解”,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有 jiè、jiě、xiè三种读音,方言还有hài一读。《汉语大字典》“解”的义项收录很多,仅jiè就有二十多个义项。《经典释文》注有五音六类义项。

从“解”构形意图来看,《说文解字》:“解,判也,从刀判牛角。”[1]88甲骨文作后下二一·五,是用双手(或刀)把牛角从牛身上分割下来。可见实义动词“分割开”的动作义项取自构字意图,是“解”的核心义(源词),一般读佳买反见母蟹韵上声,今音jiě,《经典释文》音注中的“如字”为此音,即读如该字的常用音义。其它的音义是由此派生分化出来的。

“解”的音义关系,前人有一些探讨。如王月婷认为,见母上声记录动词“分解、解释、解除”等义,匣母上声记录动词“晓悟、舒解、欢悦、解散、解除”以及卦名、地名、姓等专名,见母去声表示“懈怠、松懈”义,匣母去声记录名词义[2]261-267。又如孙玉文认为,见母上声表示分解纠结在一起的东西,该动作行为涉及对象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见母去声表示“懈怠、消除”等动词义和“借口、理由”类名词义,匣母上声表示纠结在一起的东西已经分开了,匣母去声表示名词缝隙、裂缝义[3]187-203。

学者们的分析有同有异,也有模糊不清处。这是因为“解”的音义派生关系相当复杂,隐含着一些较为深层的文献、语言问题,值得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探讨。

一、《经典释文》所注“解”的音义分类

有关“解”的音义材料,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下简称《释文》)最为集中。《释文》共为儒家十二经及《老子》《庄子》的经文及其注文作音义,用采摘单字作注的方式来注音辨义。我们建立的专项语料数据库显示:十四部经典共出现“解”105次,《释文》共为“解”注音释义的41次,未注音的64次。用句法结构和语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将《释文》所注的“解”分为以下几类。

(一)实义动作“解”,表示分割、分解事物

“解”本义是“解牛”,引申为解一切具体事物。通观十四部经的经文,此类意义的“解”一般以动宾形式出现,所带宾语是“所解者”,即“解”的对象。音注上,此类“解”《释文》不单独注音,说明是常用词。词义上,“所解者”分为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两类:

1.解+所解者(具体)。此类主要是动宾结构,也有因语境前后有预设而省略宾语的。该类“解”是具体动作的及物动词,可译为“分割、分解、解开、解除”等。《释文》一般都注首音“如字”或“佳买反”,即本读的见母蟹韵上声,今音jiě。

(1)《左传·宣公四年》:“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释文》:“将解:如字,又音蟹”(245-6)①。

(2)《礼记·丧服四制》“始死,三日不怠,三月不解”,《释文》:“不解:佳买反”(220-15)

(3)《庄子·人世间》“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释文》:“故解:徐古卖反,又佳买反,注同。向古邂反”(367-93)

(4)《庄子·骈拇》“鹤胫有所节,解之也悲”,《释文》:“解:佳买反。司马云:去也。一音懈。”(394-83)

(5)《庄子·在宥》“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聦明”,《释文》:“无解:如字。一音蟹,散也”(33-23)

例(1)“解鼋”是动宾结构,分割大龟。(2)“解”是“解衣”的省略。(3)“解”为祭祀而消灾,即“解灾”。徐邈读“古卖反”是认为该变读为去声,向秀也变读为去声,陆德明注“又佳买反”,是说祭名可如徐邈变读去声,也可读如字上声。(4)“解之”是“解鹤胫”,也有人读“懈”意为“使鹤胫变短”,陆德明认为不必。(5)“解其五藏”是分解义,陆德明读“如字”,但有“使分散”的语法构成,故注“一音懈”。

2.解+所解者(抽象)。该类“解”也是及物动词,多为动宾结构。只是所解的对象为“缘由、忧愁、问题”等抽象的事物或情感,可译为“解释、化解、理解”等。该类《释文》一般都在首音注“如字”或“佳买反”,即本读的见母蟹韵上声,今音jiě。

(6)《易·解》“上六《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释文》:“以解:佳买反”(26-67)

(7)《易·解》“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释文》:“解而:佳买反。注同”(26-57)

(8)《庄子·徐无鬼》“以不惑解惑,复于不惑”,《释文》:“惑解:佳买反注同”(394-98)

(9)《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释文》:“不解:音蟹,又佳买反”(379-8)

例(6)动宾结构,化解悖乱。(7)放开心灵束缚(用脚趾作喻)。(8)(9)均为化解疑惑。此类读音与具体宾语类相同。

(二)自主动词“解”,表示自主性的脱落、散开

由分解他物引申出自主的“分解”。语法结构为“所解者+解”,强调自己解,可译为“脱落、融化、散开”等。《释文》一般注“户买反”或“音蟹”,匣母蟹韵上声,今音多读xiè。

(10)《礼记·月令》“鹿角解,蝉始鸣”,《释文》:“角解:户买反”(177-19)

(11)《礼记·月令》“麋角解,水泉动”,《释文》:“角解:音蟹”(178-143)

(12)《庄子·养生主》“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释文》:“已解:音蟹,下皆同”(33-23)

(13)《庄子·庚桑楚》“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释文》:“冰解:音蟹”(33-23)

(14)《庄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释文》:“形解:户买反”(387-129)

例(10)(11)麋、鹿角脱开。(12)强调牛体的自动散开。(13)冰自动化解。(14)形体解散。这一类“解”,已由原始义“分解”派生出自主行为动词的新词义,读音上是将源词的清声母“见”改为浊声母“匣”,声调和韵不变,从而实现音变构词。

(三)行为结果“解”,表示“散开、解除、化解”类行为状态

分解的结果是“散”的状态,因此有“解散、散开”这样的行为状态词义。这一类型的“解”,《释文》保留了见母蟹韵上声、匣母蟹韵上声两种读音,仅为“见-匣”声母清浊的不同。陆德明一般是把见母作为首音,匣母列作又音。可见强调“解”这一动作行为结果的“解散”义在陆德明时代已倾向读清声见母了。也许这一词义的“解”,在音变构词产生时,有读见母的,也有读匣母的。见母的,今读jiě。此类陆德明一般以见母为首音,将匣母列为又音作参考。也有只读匣母的,后来匣母浊上变去且浊音清化,就有了今音xiè。

(15)《谷梁传·成公元年》“相与立胥闾而语,移日不解”,《释文》:“不解:古买反,又音蟹”(335-9)

(16)《庄子·秋水》“奭然四解,沦于不测”,《释文》:“四解:户买反”(383-78)

(17)《庄子·徐无鬼》“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释文》:“解:音蟹”(393-106)

(18)《庄子·田子方》“为道者解乎此”,《释文》:“解:音蟹”(338-41)

(19)《庄子·齐物论》“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释文》:“解:音蟹,徐户解反”(364-109)

(20)《庄子·徐无鬼》“大一通之,大阴解之”,《释文》:“解:音蟹,下同。又佳买反”(394-91)

(21)《易·解》“六五,君子维有解,吉”,《释文》:“维有解:音蟹,注有解及象并下注为解之极同”(33-23)

例(15)是众人聚谈不散开。(16)如水四处散开。(17)两家危难得以解除。(18)奥妙得以解开。(19)疑难得以解开。(20)窒碍得以化解。(21)困厄得以纾解。

(四)状态形容词的“解”,表示“懈怠、松懈”的状态

具体事物、问题被分解的结果是“散”,抽象事物(如精神)被分解的结果就是“懈、懈怠、松懈”。该类“解”可作谓语,但不带宾语,前面可受否定副词“不、非(匪)”修饰,后面可带“于”引导的介宾短语。

(22)《诗·大雅·韩奕》“夙夜匪解,虔共尔位”,《释文》:“匪解:音懈”(99-49)

(23)《诗·大雅·假乐》“不解于位,民之攸墍”,《释文》:“不解:佳卖反”(33-23)

(24)《诗·周颂·桓》“市天命匪解”,《释文》:“匪解:音懈注同”(104-29)

(25)《礼记·聘义》“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释文》:“敢解:佳卖反”(219-115)

(26)《礼记·月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惰”,《释文》:“气解:古买反”(178-42)

佳卖反见母卦韵去声,今读jiè。“音懈”本是见母卦韵去声,后声母擦音化,今读xiè。为了其别,后造加形分化字“懈”来分担“解”的此项音义,形成“解-懈”这对懈怠义上的古今字,今读都为xiè。就系统观点来看,例(26)《礼记·月令》“民气解惰”注解读“古买反”见母蟹韵上声,当与例(25)《礼记·聘义》“不敢解惰”一样,该是见母卦韵去声,反切下字“买”当为“卖”的形误字。此类“解”读见母卦韵去声,相对于原始词见母蟹韵上声的“解”而言,是声调“上-去”的不同,可看作是派生新词的变调构词。

(五)名词类的“解”,表示人、物、地的名称

此类名词分可为两种情况:一般名词、专有名词。

1.一般名词,表示关节点或办法。分割事物必有一个关节点,因此引申出事物的连接处。解牛要找准骨骼相接处,处理问题要找到关键点,因此“解”作名词,用于具体事物就是指“交接处”,用于抽象事物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读匣母卦韵去声。

(27)《周礼·冬官考工记》“今夫茭解中有变焉,故校”,《释文》:“解:户卖反”(33-23)

(28)《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有疾,曹伯之竖侯獳货筮史,使曰以曹为解”,《释文》:“为解:户卖反,注同。又古买反”(238-30)

例(27)“解”为弓的交接处,名词。(28)“为 +解”,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名词。又古买反,即有人认为该名词可跟动词“解”一样读见母蟹韵上声,今音jiě,不必音变。

2.专有名词,表示人名、事物名、地名。《释文》均用直音“音蟹”,匣母蟹韵上声。

(29)《左传·成公二年》“晋解张御郄克,郑丘缓为右”,《释文》:“解张:音蟹”(249-134)

(30)《尔雅·释兽》“牡麌,牝麜,其子麆,其迹解”,《释文》:“解:音蟹”(33-23)

(31)《左传·僖公十五年》“……,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释文》:“解梁:音蟹。”(233-59)

(32)《左传·襄公三年》“称解狐,其雠也,将立之而卒。”《释文》:“解狐:音蟹。”(255-156)

(33)《左传·宣公一年》“楚蔿贾救郑,遇于北林,囚晋解扬。晋人乃还。”《释文》:“解揚:音蟹。”(244-21)

(34)《左传·昭公二十二年》“王师军于泛,于解,次于任人。”《释文》:“于解:音蟹。”(287-93)

例(29)(32)(33)“解”均为姓,(31)(34)“解”均为地名。(30)“解”为名词,是说“麕”这种动物的脚印叫做“解”。

(六)连绵词中的“解”

《庄子·胠箧》“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释文》“解:苦懈反”(33-23),成玄英疏“解垢,诈伪也”,《释文》“司马、崔云:解垢,隔角也。或云:诡曲之辞”,是说“解垢、隔角、诡曲”是同一连绵词的不同写法。其中的“解”只是连绵词的前一个读音的记录,“苦懈反”为溪母卦韵去声,今当读qiè。

综上所述,《释文》中“解”字出现五类注音(反切、直音):其一,见母蟹韵上声,今读jiě。表示动词核心义“分解”,包括具象事物和抽象事物,是他动词。其二,匣母蟹韵上声,今读xiè。是自动词,事物有被解和自己解两种情况,自解义由匣母蟹韵上声来分担,这是清声母变为浊声母的“见-匣”清浊变声构词。其三,见母卦韵去声,今读jiè。无论是自解的事物还是被解的事物,分解后的状态都是“散”。人或事物是“散开”,精神则是“涣散、松开”。这个新派生的词就由见母卦韵去声来承担,形成典型的“上(蟹)-去(卦)”变调构词。后来表示精神“涣散、松开”义的“解”由“懈”字承担,形成“解-懈”这对古今字。“懈”本为见母卦韵去声,当读jiè,后声母擦音化读xiè。其四,匣母卦韵去声,今读xiè。在十四部经典正文中,还有一类“解”作名词的,其中一般名词主要指“事物的交接处”,即分解事物所要找到的关节点,如《庄子》“解牛”的庖丁就非常熟悉牛的身体肌理,从关节点(肯綮)下刀割牛。解决问题也是如此,只有找准问题的关键,难题才会迎刃而解。故由“分割、分解”义派生出名词“事物的交接处”与“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义就自然而然了。此义由匣母卦韵去声来承担,是由见母卦韵去声改为匣母,形成“见-匣”清浊变声构词。其五,溪母卦韵去声,今当读qiè。是连绵词“解垢”(即诡曲)中“解”的读音。五音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五音变化关系

这就是《释文》所录周秦至魏晋时期“解”派生构词的五读六词的衍生脉络。

二、“解”的音义历代演变关系

“解”的音义在《释文》中得以全面记录和显现,各音项、义项的相互关系可得到同时代字书、韵书的印证和补充。还可以从其后历代音义材料中,看到“解”音义的历时发展轨迹,直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这样的梳理,可展示汉语发展史上语言要素的演变规律,也可以看到汉语词汇系统在字形、语音、词义、构词规则诸方面的交互关系与历时发展。

(一)《广韵》《集韵》“解”的音注与《释文》的异同

《广韵》是增广《切韵》而成,其音系基本上同于《切韵》音系。《切韵》成书年代只比《释文》早数十年,故所录字词的音义材料是可以互相印证的。《广韵》是韵书,是建立某一时期读音标准的,因而所收音读简明而精粹,注重语音系统本身,语言本体研究的价值更大。《释文》是为经典字词随文注音释义的,收录的音义材料更丰富多彩,语用研究的价值更大。《集韵》是对《广韵》的再增广,音系改变不大,但收录的材料大大扩充,庞杂而多样,《释文》有而《广韵》不录的不少音义材料《集韵》收录了,甚至《释文》未收的一些音读在《集韵》中也常能见到。故《集韵》音读可为《释文》字词音义系统作补充。

如上节分类列述,《释文》“解”共注六类词义五个读音。与《广韵》《集韵》对照:

其一,《释文》见母蟹韵上声一读,《广韵》“佳买切”,义为“解:讲也,说也,脱也,散也”。《集韵》解的本义分割牛角,为“举蟹切”,正是见母蟹韵上声,还有兽类专名“解廌”也读见母蟹韵上声,可补《释文》之未收。

其二,《释文》见母卦韵去声,《广韵》“古卖切”,义为“除也”。《集韵》“居隘切”,义为“除也,亦曰闻上也”。已出现“懈”字,也读“居隘切”,义项为“《说文》怠也。或书”。

其三,《释文》匣母蟹韵上声,《广韵》“胡买切”,义为“晓也;又解廌,仁兽,似牛一角;亦姓。又佳买、古卖二切”。《集韵》“下买切”,义为“晓也,散也,亦姓”。

其四,《释文》匣母卦韵去声,《广韵》“胡邂切”,义为“曲解,亦县名,在蒲州。又古卖、胡买二切”。《集韵》“下邂切”,义为“散也。亦曰解廌,兽名。亦曰地名”。

其五,《释文》溪母卦韵去声,《广韵》无此读。《集韵》“口卖切”,义为“解垢也,诡曲之辞”,乃抄存《释文》音义。

对比可知,《广韵》《集韵》所收音切与《释文》基本一致,主要的不同点有:

首先,专名音读的不同。《释文》“解”作专名,收录在匣蟹上一音中,包括人名、地名、兽名。《广韵》专名分为匣蟹上和匣卦去两音,其中匣卦去表示“曲解县”,匣蟹上表示姓氏专名(及与该姓氏有关的地名“解县”)和兽名。《集韵》稍有不同,兽名“解廌”有见蟹上和匣卦去两读,其余与《广韵》一致,匣卦去表示地名,匣蟹上表示姓。这两种读音在中古到近代的演变中,经历了全浊声母清化的过程,浊音匣母清化为晓母,浊音上声变为去声,则匣蟹上和匣卦去到近现代汉语中合流为一音,今读xi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均收录了此音。

其次,动词音读归类不同。《释文》动词有见蟹上、匣蟹上、见卦去三音,《广韵》也读三音,《集韵》多出匣卦去一音。不同处在于,《广韵》归于见蟹上一音中的“散也”,《集韵》分别收在匣蟹上和匣卦去两音中。汉语历史音变过程中,“浊上变去”可能比“浊音清化”发生得早,中唐孟郊等人诗歌押韵中就有显示。《集韵》匣蟹上和匣卦去的实际读音很可能已变成同一音了,所以“散也”就被收录入两个传统读音中。再者,《广韵》在见蟹上一音中收录的义项较《集韵》多而细,它们是从本义引申而来的“讲也、说也、脱也”。“讲、说”是“解”的方式或结果,一般“讲、说”的是道理、知识等,现代有双音词“讲解、解说”,是《释文》分解抽象事物“解忧、解惑”义项的进一步引申。而“脱也”则与《释文》中的自主解脱一脉相承,只是《释文》随文注音释义分类更细。《广韵》他解和自解都为见蟹上,即现代汉语中的jiě。《释文》他解为见蟹上,自解为匣蟹上。这是各家分、合音项的观点不同,不一定是历史音变问题。《释文》的见卦去,本表示事物分解之后的状态。

最后新形新义的变生。具象事物就是解散、散开,抽象事物(精神)就是涣散,即“懈”。这个词义后来造加形分化字“懈”分担,《集韵·卦韵》已出现“懈”字。其实“懈”字产生较早,《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夫克乱在权,子无懈矣”;汉刘向《说苑·君道》“昔先君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已用“懈”表示“懈怠、疲散、懒惰”了,只是汉魏以后的文献仍然习惯变读“解”来表示这些词义,而不用“懈”字。普遍用“懈”表“懈怠”义,还是《集韵》之后的近现代文献。表示懈义的“解”,在唐宋之际就产生了新词义,如“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义,唐宋时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的行为就称为“解”。由此可以看出,唐宋时期见卦去一音含有“以下对上”行为地位不对等的核心义素。进而有“典当、抵押、押送财务或犯人、租用”这些新的引申义产生。这类义项今读jiè。

4、连绵词“解垢”的有无。《集韵》比《广韵》多收连绵词“解垢”的音义,明显是承录《释文》音义的,且都读溪母卦韵去声,释义都为“诡曲之辞”,用例出自《庄子》。

“解”的词义分布与变化见图2所示:

图2 “解”的词义分布与变化

《广韵》《集韵》所收“解”的音义与《释文》大体相同,说明这些读音和义项在隋代以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常用的。在具体的音义搭配分合上,三书有细部的交互不同,其中的原因多样:有各书编撰宗旨与关注重点不同,有前人因师传、方音等因素而多家读音不同,还有不同时段的历史音变内容及语用习惯不同等。这反映了汉语传统字词音义系统具有一定的泛时性、累积性和渐变性,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而非单一的封闭系统。研究汉语的词汇音义,需要充分注意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可只看一时一点就作出简单的结论。

(二)“解”的音义在近现代的历时变化

“解”在《释文》中有五读:见母蟹韵上声,《广韵》为“佳买切”,[kai];匣母蟹韵上声,《广韵》为“胡买切”,[ɣai];见母卦韵去声,《广韵》为“古卖切”,[kwai];匣母卦韵去声,《广韵》为“胡邂切”,[ɣwai];溪母卦韵去声,《集韵》为“口卖切”,[k‘ai]。

《广韵》“佳、蟹、卦”是平上去相承的佳部三韵,都是二等韵,反切下字“买、卖、隘”多切开口字,可知“解”的五读中古都是开口二等韵字,不计声调,其韵母都是[ai]。

明清时期,中古开口二等牙喉音字,逐渐与三四等字合流,细音化成为齐齿呼,带上介音[i-]。据万献初论证,这个演化过程较长,宋末元初《中原音韵》等韵书已有发端,明末清初《韵略易通》《合并字学便览》和《五方元音》三书渐显清晰度与定型性。清代中期《圆音正考》详列了含众多开口二等字在内的团音(见系细音)和尖音(精系细音),显示了全面的尖团合流读[tɕ、tɕ‘、ɕ]。之后的《李氏音鉴》则明确地论证了尖团合流[4]192。

就“解”的音读演化而言,《集韵》改《广韵》“佳买切”为“举蟹切”,上字“佳”是二等字,“举”是三等字,已显示了“解”细音化的端倪。元代《古今韵会举要》和明代很多韵书也多用“举蟹切”一类的三等反切用字。但清康熙时期官修韵书《音韵阐微》还依从传统,保留《广韵》《集韵》音读,略去《释文》连绵词“解垢”一读,存“解”四音:其一,“见二解:《广韵》佳买切,《集韵》举蟹切,今用皆矮切,蟹韵”,即见母蟹韵上声;其二,“见二解:《广韵》古隘切,《集韵》居隘切,今用皆隘切,卦韵”,即见母卦韵去声;其三,“匣二蟹:《广韵》胡买切,《集韵》下买切,今用下矮切,蟹韵”,即匣母蟹韵上声;其四,“匣二邂:《广韵》胡懈切,《集韵》下解切,今用系隘切,卦韵”,即匣母卦韵去声。只是据其“合声反切”的原则,把带声母的反切下字“买、卖”改为零声母反切下字“矮、隘”,没有着意表现时音中“解”细音化读[i-]介音的实际。

到《圆音正考》中,“解”列入需要辨析的团音之中,明确显示已由开口呼ai细音化为齐齿呼读[iel。与此同时,“解”五读的中古牙音(舌面后)声母“见[k]、溪[k‘]、匣[ɣ]”,当随[i-]介音的稳固而前移到舌面前读为[tɕ、tɕ‘、ɕ]了(即普通话的 j、q、x)。其中,全浊舌根擦音匣母[ɣ]在近代的“浊音清化”音变中,先清化为对应的清声晓母[x],再颚化为舌面前清擦音[ɕ]。这就有了近现代“解”的读音jiè、jiě、xiè。

由于语音系统发生变化,语用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很多词汇的音义会重新组合,“解”也是如此。《集韵》存《释文》注《庄子》“解垢”溪母卦韵去声一读,后来的文献普遍用“诡曲”不用“解垢”,此读很早就不见于字韵书,《音韵阐微》就已不收,现代当然不用了。匣母蟹韵上声一读,义为“晓也”和兽名“解廌”,近代“浊上变去”,此音就与匣母卦韵去声一读合流,今读为xiè。“解”就从中古的五个读音演变为现代的三个读音了。

现代汉语字词书中“解”的三个读音,实际上跟《释文》五读六类义项的音义分布大大不同。原xiè一读的主体形容词类义项已被“懈”分担,现代汉语的xiè表示的是纯口语中“解不开这个理”中的“明白”义,再就是保存传统的姓氏(解姓)和地名(山西解县,当地人至今还念hài)。而jiè一读的保留,与《释文》原分义项完全无关,表现的是近代生出的“押送财物、犯人”新义项(苏三起解之类),再就是明清科举第一名的“解元”。现代xiè、jiè两读,只是保留个别传统、口语义项的特别需要,已不是《释文》“解”音义关系所对应的必要区别了。

三、音义关系研究方法启示

《释文》保留大量魏晋以前的注音与释义,是汉语字词音义研究的资料宝库。我们框定《释文》对“解”所作的所有随文音注,查找《周易》等十二经及《老子》《庄子》中的“解”用例,建立专项数据库,梳理“解”在十四部经典中的音义关系。经细致分析,《释文》所注“解”有五个读音:见母蟹韵上声、见母卦韵去声、匣母蟹韵上声、匣母卦韵去声、溪母卦韵去声。这五个音项统领六大类的众多义项,够成一个丰富多样的词汇音义源流系统。这也是上古至六朝时期音变构词大背景下所形成的词汇意义系统分布。

经研究认为,开放的字词音义系统是处在历时变动中的,变动的原因和结构是可以在汉语发展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从而找出规律的。《释文》时期,是以“音变构词”为词汇派生的主要手段,“解”的音义关系形成是以当时音读为线索的自足性合理分布,可以梳理出一个共时平面的一形多音多义的词义源流体系,并解释清楚其中的关联理据。随着时代的变化,汉语历史音变必然影响“解”的自足音义系统。语音上,浊上变去、浊音清化、见系二等细音化、牙音声母舌面化,这些变化必然引起“解”五音的历时变化。单字“音变构词”的派生新音新义的词汇扩展方式,到六朝已至极限,隋唐以后必然改用双音组合的构词方法,这就打破了“解”词义分布的内在平衡。因此,《释文》“解”的音义关系发展到近现代,就不断发生音项、义项的变动,形成形音义系统的重新分布。这就有了“解-懈”这对古今字的形成和彻底分工,以及“解”由五音六义项到四音、三音及其义项的大改变。这是“解”的音义关系的演变规律,也是整个汉语字词音义大系统演变规律的缩影。

梳理“解”的音义关系并揭示其发展规律,需要用文献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要精确定位众多的“解”在经典语境中的读音和含义,需要文本阅读和分析的功夫,也需要从句法、词法规则上模拟推定,还要从数据的概率分布上去看是否合乎系统性原则。语言学上的字形、音韵、语义、构词和句法,也需要整合考虑和应用,共时分析与历时沟通更需结合。这样做出来的字词音义系统及其演变规律,才是可信可用的。本文尝试做的虽然是个案的“解”音义关系研究,相信这样的方法和成果,对汉语字词音义系统的整体研究,是有实践价值的。

注 释:

①所标数字为中华书局本《经典释文》中页码、条目序号,下均同。

猜你喜欢

广韵音义释文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论东巴文对称型字组的结构特征及音义功能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湖北鹤峰方言本字考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