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可风先生印象

2020-02-04李寻

休闲读品·天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茅台酒沧桑

李寻

1

2004年10月,因为工作的事情到遵义出差,闲暇之余去参观了遵义会议纪念馆,纪念馆门口有一个叫“黔北书舍”的小书店,我在里面买了本名为《沧桑遵义》的书,不厚,就是一本小册子,在遵义到北京的飞机上一口气就读完了。书写得非常好,全书也就五六万字左右,短短的篇幅,把遵义的历史从汉朝一直写到20世纪80年代,语言简练,但是在细节上又丝丝入扣,动人心弦。迄今为止,在写地区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的书中,我还没有看到过比《沧桑遵义》更好的作品。

六年后,也就是2010年,我主编的《休闲读品》杂志要做一期贵州旅游文化的专辑,于是派我们的同事高远带上记者团队,专程到贵州遵义找到了《沧桑遵义》的作者、时任遵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的韩可风先生,对他进行了采访,并在他的指导下参观了他书中提到的很多地方,比如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和娄山关、海龙囤等等。我们把韩先生的《沧桑遵义》全文也在《休闲读品》2010年第六期进行了转载,而且配有采访团队拍摄的一些精美图片。

2017年,距我初次读韩先生的书已经有14年了,我终于见到了韩先生本人。当时我准备撰写一部有关中国白酒的专著,正在研究中国白酒,特别是贵州的茅台酒,而韩先生在《沧桑遵义》里对茅台酒的起源、演变都有过详细的描述,并指出茅台酒的兴起跟贵州盐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这个观点对我的影响很大,为此我专门到贵州拜访了韩先生。相隔14年之后,因一本书,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一位作者。

2

我的一位诗人朋友马海轶曾经说过,去见诗人是一件冒险的事情。我对他这句话深有同感,因为作家和诗人,本身感情饱满,情绪波动比较大,读其书可以,见其人、与之相交,有的时候并不太愉快,如果相处不好,可能会不太融洽。我14年后才去拜访韩先生,也有这种因素,总是觉得作家可能个性较强,不容易相处,但真正见了韩先生却大出意外。

韩先生本人是一个谦和儒雅的人,非常聪明、善解人意、宽厚,每件事都替你想得很周到,但做事又有原则,他的这种原则性表达出来也让人很容易接受,往往他还没表示,你就已经觉得应该如此,他一旦表达出来,你便觉得更应该如此了。所以,在有过一两次交往之后,慢慢地就能理解他的原则,甚至不用他再去暗示,你已经知道哪些是共同的原则了。朋友相处,总会有意识观念不同的地方,而他处理这种不同想法的方法,让人如坐春风,非常舒适。

韩先生出生于一个有文化的军人家庭。其父是江西上饶人,参加过解放军,随16军解放遵义后便留驻在这里。韩先生出生在遵义,在仁怀县茅台镇长大,曾當过杂志编辑,而且还下海经商卖过领带,也曾入伍参军,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在对越反击战前线参加过军事行动,转业回到地方之后在遵义某县当过副县长,在地区某局当过局长,后来到遵义文联任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些丰富的阅历在他身上并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我见到他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任何与之相关的气息,没有久经官场之人的城府,没有做商人的那种精明算计,也没有文人的狷介之气,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学识渊博、儒雅、胸襟豁达、洞彻人性的智者形象。

韩先生自己说他是一个懒散的人。他从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发表作品,但是我真正读到的就只有《沧桑遵义》这本书,其他的作品没读过,他也没有给过我。他写过一本小册子叫《酱香时代》,那是十多年前的事,那个时候酱香酒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炙手可热。现在酱香酒风头正盛,我知道他写过《酱香时代》这本书的时候就向他询问,他说那本书写的不好,也没有送我。

3

我第一次拜访韩先生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没有日常工作的羁绊,更放松,日常主要的时间就是读书和思考,写的东西不多。有一次他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图片,有些炫耀他的生活状态,一瓶茅台、半罐进口的沙丁鱼罐头、读着《南渡北归》,这种生活方式让人向往。

他的眼界是非常开阔的,对于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保持着非常敏锐而深刻的观察,看问题的立场超然客观。他的历史知识非常深厚,特别是关于贵州和遵义的历史,如数家珍,所以他看问题有非常深远的历史纵深,再加上他丰富的个人生活和工作阅历,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比读他的书还要丰富,还要直接。

明代大儒黄宗羲说“书到老时方可著,交从乱后不多人。”我到50岁之后,经历的事情多了,才能深刻的体会到这两句话的含义。年轻的时候写的书,因为阅历还不够丰富,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片面性。尽管很多伟大的著作都是年轻人在年轻激情旺盛的时候写出来的,但是如果这个人老了,他回头看年轻时的文字,难免会产生梁启超所说的“不惜以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作战”的感觉,甚至会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而到老了的时候再写的书,就会更全面了。

我一向是偏爱自己读书,很少交朋友。年龄大了,交朋友就更少了,一是时间少了,紧迫感更强,没有时间多交流,二是真正能让自己长进、鞭策自己、让自己的思维更开阔的朋友也并不多。韩先生是我在50岁以后真正结交的少数朋友之一,因为他总是能让我有一种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而且认识深处还具有未来感、现代感。

4

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所以,某种形式的中心主义深入骨髓地根植于每个人的血脉之中。我们从小本能的就觉得最好的东西应该在京城,最厉害的人物应该在京城。这不只是每个人的思维习惯,也是事实。比如,最著名的学校北大、清华就在北京,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也在北京,国家级的期刊杂志,一级期刊、核心期刊最多的也都在北京,各种评审活动也多是北京的专家在组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潜在认知,只有北京才是大地方,其他都是边远地区的小地方。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多元化,又出现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之说,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是一线城市,是所谓先进生产力聚集的地方,也是先进人物聚集的地方。似乎只有这些地方才能出现大人物,这是思维惯性主导的一种思维模式,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有事实作为支撑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根深蒂固的。我成长于青海边地,是边陲之人,有幸在北京读了大学,感觉见过大世面,也曾经有念念不忘的那种在京城呆过的优越感,这种陋习在近十年以来才慢慢淘洗掉。与韩先生的交往使我更加彻底地淘洗掉了这种陋习。

贵州遵义按照这种思维方式看是个偏僻的地方,一座小小的山城,要不是因为红军长征经过那里,遵义会议在那里召开过,可能就不会被人知道,如果不是因为周恩来总理对茅台酒的倾情推荐,恐怕那地方的茅台酒也不会有现在天下第一名酒的风头。但是遵义这个地方在遵义会议之前,在茅台酒名扬天下之前,就有过文化上的大人物。遵义市南面30多里有个小地方叫沙滩,沙滩就产生过三位文化巨匠,一位叫郑珍,一位叫莫友芝,还有一位叫黎庶昌。郑珍和莫友芝主编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评为天下第一府志。莫友芝曾以布衣入局,做过十多年曾国藩的幕僚,但两人始终以朋友相称,曾国藩评价莫友芝“豪英不地囿,十九兴偏邦”,意思是说这种英雄豪杰根本不受出生之地的限制,大人物十有八九是出于这种偏僻的小地方。

曾国藩形容莫友芝的这句诗用在韩可风先生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韩先生的见识、胸襟、学识完全让你想象不到他是这么一个偏僻地方的学者和作家。我也接触过一些地方的学者和作家,确实有些学者研究地方史或者地方文化,就会有一些地方意识,韩先生则没有。韩先生的地方文化史的知识是非常渊博、深厚的,但同时又充满着人类意识、世界意识和未来意识。这几年跟韩先生的交往比较多,每次去拜访韩先生时候,都不会觉得自己是要去遵义这种小地方,而是有一种去巴黎、伦敦、纽约等大码头去拜访大人物的感觉。所以慢慢真正理解了,有些人如果心胸狭隘,即便身居通都大邑,依然有那种“穷巷多怪,曲学多辨”的陋习,而有些人如果心灵宽阔,即便身处乡野草莽,仍然是一个世界的中心。韩先生无疑是后者。

5

韩先生是笔者这几年少数有精神交流的朋友之一,跟他的交流一直在持续进行。我知道韩先生不仅在思考,也在写作,他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以历史学家的姿态来进行的,他在记录历史,同时也是在探索一个新文明的基础,思考新文明的常识,他的表述方法是文学式的,他的思维方式是历史学家和未来学家式的。我期待他未来的大作能够再度结集问世,以启迪更多的读者。Ω

猜你喜欢

茅台酒沧桑
栎树沧桑
轻信“内部货源”订购飞天茅台酒被骗
七夕
沧桑
最美的花
是不是“茅台酒”不重要……
父亲的茅台酒
茅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