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大鼓的源流与表演特色

2020-02-04徐禧严永福

艺术评鉴 2020年24期
关键词:源流表演曲艺

徐禧 严永福

摘要:关于苏北大鼓的来源,目前可见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苏北大鼓形成于本地,还有一种源于农事的说法,即苏北大鼓源自山东梨花大鼓。文章通过探讨认为,苏北大鼓是吸收了山东大鼓及本地民间艺术的营养,又在本地方言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曲种。“一人一台戏”“连环扣”以及“唱篇锦绣”体现出这一曲种的表演特色。

关键词:曲艺  苏北大鼓  源流  表演  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0008-04

一、关于苏北大鼓源流的探讨

苏北大鼓是一门流播于江苏宿迁、徐州、连云港等地的说唱艺术,关于苏北大鼓的来源,目前可见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苏北大鼓形成于本地,例如《泗县曲艺志》提到“项燕击鼓说战事”的历史故事:秦楚最后一战,以秦灭楚而告终。传说楚国元帅项燕只身逃脱,他又累又乏逃到一个村庄,便擂动战鼓召集溃败的楚军旧部,鼓声引来百姓的围观。项燕向百姓叙说秦灭楚的惨烈战况,说到情绪激昂时,忍不住声泪俱下,大鼓敲得咚咚响。百姓被项燕的义烈感动,不但奉上食物,还主动要求参战。①《泗县曲艺志》由此认为,东路大鼓起源于古楚国,即今天苏北和皖北接壤地带,由于当时大鼓表演的是战争内容,这也导致后世的大鼓以演唱战争题材为主,很多大鼓艺人擅长表现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

需要注意的是,战争题材虽为大鼓说唱的擅长,却未必见得就是由于“项燕击鼓说战事”这一传说中的偶然历史事件。除了鼓,“战事说”也未提到大鼓说唱的另一重要器物——月牙板,而后者却是山东大鼓起家的重要器物。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成相篇》中所记载的击板说唱算起,说唱艺术的表现形式由简到繁,又由繁而精,其历史相当久远。鼓、板皆为节奏性敲击乐器,长于表现激烈的、鼓动性的故事情节,在表现柔和细腻、曲折缓慢的场景时却相形见绌,大鼓艺人擅长战争题材,应是与这一曲种自身表现特点长期磨合的結果。

还有一种源于农事的说法,即苏北大鼓源自山东梨花大鼓,这也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清代刘鹗《老残游记》中描述它“本是山东乡下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②《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对此也有艺人口述的记录:老艺人谢大玉等曾谈到,山东大鼓起源于鲁西北卫运河一带农村,原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后逐渐加上书鼓、三弦伴奏,唱腔也逐渐丰富,并成为一种鼓曲形式。初名犁铧大鼓,约在清代末叶,犁铧铁片为特制半月形铜板代替,逐谐犁铧音改称“犁铧片”,艺人则被称为“唱梨花片的”。犁铧大鼓自然也叫作“梨花大鼓了”。③清末孙点著《历下志游》外编卷三《歌妓志》,记述清同治九年(1870年),梨花大鼓表演艺术家郭大妮进济南演唱情况时写道:“鼓词者,设场于茶寮,一瞽者弹弦,歌者执铁板,点小皮鼓,唱七字曲。从而合者三四人……④可见当时大鼓说唱已然发展得相当完备,深受群众欢迎。

据史料记载,苏北大鼓受山东梨花大鼓的影响,最初形成于宿迁即睢宁一带,至清末,已有张、沙、杨、韩、邵、李、高、兰、柴、桂十大门派,以沙、杨从艺人数最多,门户最大,敬霍祖(华山派),民间惯称“说大书”,以宿迁方言说唱,代表性艺人如刘汉飞、牛崇祥、宋志喜和胡博等人。2008年,苏北大鼓被列入江苏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老艺人苏彦龄、陈茂田等回忆在拜师进门时上辈赐教说,苏北大鼓始祖是犁铧大鼓;又据查,苏北大鼓长门(沙门)家谱跑字为:之、一、吾、尚、道、承、教、衍、全、真、称、合、德、正、本、仁、义、礼、智、信、清、静、腾、玄、得、已、心、悟、逞、能等三十字,由此推断苏北大鼓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梨花大鼓演变而来。⑤苏北大鼓原本没有固定演唱曲调,各地艺人口音不一,但基本唱调有《四句牌子》和《垛子》两种。

劳动生产是艺术的重要起源之一,“战事说”“农事说”应当都有一定道理。鼓的历史相当久远,在最初它具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实用功能,战争环境下军人击鼓是为了统一号令,积聚士气,形成战斗力,这一功能同样是说唱艺人用以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有力工具。在历史长河里,犁铧铁片与大鼓逐渐为人们娱乐所用,出于消除劳动疲劳和愉悦身心的需要,这些粗糙的劳动工具经过加工雕琢,就演化为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表现手段,产生了以大鼓和金属板片作为节奏性伴奏乐器的说唱艺术。曾经的大鼓经过艺人们的修改,体积变得精巧了,也美观了,到了今天就是支在竹架(或金属架)之上,鼓槌同样变得轻巧,是经过加工的得心应手的藤条,轻重缓急皆可操控。犁铧残片则演化成了今天的月牙板(多为铜质,不易生锈)。

关于曲艺、戏曲等表演艺术的产生,常见的做法是以某一典型表演事件的发生作为该曲种、剧种的产生标志,而苏北大鼓目前尚未见到典型表演事件的记录(前文“项燕击鼓说战事”并非表演事件),因此笔者认为,苏北大鼓的起源很难说是由单一的因素促成的,军人击鼓说战事与山东梨花大鼓的南流,都作为后来这一曲种的起因而存在。在过去,因生活所迫,艺人素来以走唱卖艺为生,于是在某个时间点和地点,大鼓和犁铧片逐步走到了一起,成为淮海地域说唱艺术的伴唱器物。起初,艺人们只是“撂地摊”说唱,慢慢地,较有名气的艺人被请到固定的茶楼瓦舍、戏院坐唱,直至今天开始走上舞台。综合起来看,苏北大鼓应是吸收了山东大鼓及本地民间艺术的营养,又在本地方言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曲种。

二、苏北大鼓的表演特色

苏北大鼓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其表演主要有以下几种特色:

(一)一人一台戏

苏北大鼓是一人演唱曲种,演出很简便,演员左手摇板,右手击鼓说唱。与众多中国曲艺相似,在建国前一般是坐唱,建国后随着曲艺走上舞台,出于手眼身法等身段表演的需要,艺人站着说唱,以演马上武打为特长,俗称“刀枪架”或“刀马词”。⑥正如苏北大鼓传承人牛崇祥⑦所言,苏北大鼓“演唱的工具携带很方便,把一面大鼓、两块钢板和一个鼓条子往包袱里边一塞,提上就走,到集上把鼓往场子上一支,成千上百的人就围观你唱书的一个人,一个人就是一台戏,在我们曲艺界当中,苏北大鼓被称为轻骑兵”。⑧

(二)连环扣

苏北大鼓的表演讲究“扣”,内行话叫“扣帽”,在相声艺术里叫“给包袱”。牛崇祥说:

我们唱苏北大鼓的最讲究这个“扣”了。因为你在集上唱书的时候,你又不能伸手去拽老百姓的人来听书,所以说,我们只要看到人到场了,就得想尽一切办法把观众给“扣”住。打个比方说,两国元帅一见面,中原元帅见到安南八国元帅,他(演员旋即由说书人转换为剧中人物)就把两眼一瞪,说道:“这个人我好像哪里见过”?演员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要“扣”住观众,这样大扣套小扣,这一扣还没有抹下来(进行完),那一扣又给扣上了,一扣套一扣,形成连环扣。观众的注意力被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牢牢地吸引住,这就是苏北大鼓“扣”的艺术。

关于苏北大鼓“扣”的艺术,这里以一段鼓词为例略作说明:

“有打相虎大堂上坐着一家相老爷……生就一张冰铁脸,

那位问:什么叫冰铁脸?

也就是一张黑脸。

能有多黑?

真可以说:乌黑乌黑,黑中发亮,亮里生光,光里透出运色……”⑨

类似的描述在鼓书里比比皆是。在这一段鼓词中,仅仅对故事人物的面部就做了极为夸张而引人入胜的描述,虽然只有五句话,但是句句“扣”人心弦,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致就是在说书者不断营造的悬疑场景下调动起来的。这种环环相扣的故事推演方式类似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鱼咬尾”(顶针)结构,与此同时,演员的角色亦在“剧中人╱说书人╱观众”三者之间来回转换,属于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三)唱篇锦绣

苏北大鼓讲究唱篇锦绣。

首先,说唱的书词要合辙押韵。苏北大鼓分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长短混句等,其中十字句在唱词中运用最多。五字称锦,三字称赞,为大鼓中的短句,说唱中不击鼓,只敲板,一口贯下,如数说快板,但结尾归到十字句或七字句上拖腔扬音。十字句中分三四三和三三四两种。三四三称“正十字”,三三四称“反十字”。词句讲究押韵,平仄分明。例如在《四句回龙调》中,十字与七字唱词中,1、2、4、8句必须押韵。第一句尾字为定韵字,落在平声上,第二句拖腔也必须落在平声上,第3句则一定要押仄声。例如:

说的是旭日东升出彩霞,工厂里下班回来王桂花。

到家里忙完家务做好饭,这时候儿子北大回了家。⑩此外,三字句(赞)和五字句(锦)唱词的第一句可不押韵,但2、4、6一定要押韵。

其次,说唱的书词要词句精美、环环紧扣。“唱词前后上下连贯,剧情扣的紧紧的,(观众)要是中間去方便少听了几句,剧情就接不上了,他还要问旁边的人”   ,把人的心理活动以及故事当中的情景生动地唱出来,情到深处,“能把观众说的掉眼泪”。

最后,配合书词,要做到“扣”住观众,苏北大鼓的手眼身法也要表演到位。对此,大鼓艺人牛崇祥说:十八般兵器怎么用你都得懂。打个比方说,我手里使的是刀,你把这个刀一端,就要有刀到的架势,某某大将大刀往上面一亮,大刀腾空而起,(要做出)拉出来大刀的样子;还比如说抓起长枪,“当啷!向反贼前胸扎去”。使枪有使枪的架子,使刀有使刀的架子。使剑还要有使剑的样子:“哪里走?吃我一剑”!手眼身法必须得摆开,这个在唱书来说就是表演到位。这个如果有功夫的话也是能抓住观众的,(悲伤的时候)能叫下边所有的观众的眼泪都存在眼里。故事高潮的时候,一声呐喊,那下面的掌声一下子就起来了,这个是很要功夫的。

三、结语

苏北大鼓是吸收了山东大鼓及本地民间艺术的营养,又在本地方言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曲种。苏北大鼓的表演行头轻便灵活,是“一人一台戏”的文艺轻骑兵,在故事铺陈方式上,它将叙事与代言相结合,以“连环扣”的结构方式推演剧情;除此之外,苏北大鼓非常讲究唱篇锦绣,说唱书词的韵辙必须合乎规范,并且要词句精美、环环紧扣,紧密配合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有关苏北大鼓的表演艺术及其传承发展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严永福(1974—),甘肃民勤人,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苏北大鼓传承人口述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010323026Z;本文为2020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项目名称:苏北大鼓传承人口述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010323026Z;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成果,项目名称:宿迁“苏北琴书”传承人口述史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1593。

猜你喜欢

源流表演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源流》前进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我与《源流》
发扬光荣传统办好《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