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0-02-04石雪珍

学周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培养策略初中

摘 要:在初中课程教学阶段,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观念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并且,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法律的相关意识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所以,在初中开展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品质,并能为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因此,本文对道德与法治的培养措施进行了分析,并对学生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进行了渗透,希望能够为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03-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3.113

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培养尤为重要,它能够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提供支持与帮助,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性,所以,要想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有效学习,教师就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进而在不断的互动中将知识进行有效传递。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要能够做到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坚持以人为本,提高道德核心素养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道德意识较为薄弱,他们对于一些事情未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所以,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尤为必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蕴含着众多的核心素养理念,能够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给予理论支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释放,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同时,要帮助他们实现对核心素养的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了从学生出发,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教师进行教学时要能夠有意识地将道德与法治贯穿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始终,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印象,为他们在日后进行有效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对初中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中《和朋友在一起》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帮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加深学生的奉献精神、诚信精神、团结精神等,通过最为基本的沟通交流实现对学生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如在对本节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对学生提出一个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实现对任务的有效完成,最后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进而使他们在自身实践活动中,实现对个人品德素养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并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加深这种品德,为实现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坚持立德树人,提升专业素养

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品德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良好的品行是实现个人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教师要能够做到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加深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进而在意识的能动作用下,实现对立德树人理念的培养。“立德树人”不仅是传递德行,更是对正确为人处世态度的发扬。例如,在对初中一年级《敬畏生命》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对其中涉及的对生命的歌颂和尊重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传递,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时间、勇于承担的意识等,进而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此外,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做到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如在对一些涉及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生活化,同时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拓宽教育平台

对于有效的教学活动来说,既需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教学是一个双向的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配合,方能实现对学生品德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将自己的位置摆正,将自己与学生保持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而为实现有效的沟通奠定基础。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对社会出现的一些事件报道进行共同探讨,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发表见解。最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思想认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纠正,使其回到正常轨道。在对一些知识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将眼界从书本上转移到生活中,并通过创设一些情境,提高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培养。知识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尤其对道德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要想实现对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教师就要做到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而为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创设新的路径。如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在生活中则可以让学生通过一些多媒体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觉主动的实践来实现品德的提升。

四、优化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内容

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之前,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出发,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有效掌握。对于教学目标来说,它的内涵丰富,不仅包含着知识的学习,更是对情感目标的一个完成。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运用一些课程知识,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将问题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使学生能够从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能将学生的境界进行提升,使他们能够从对生活琐事的关心转变成拥护祖国的高尚情怀,实现对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够在个人的成长中将祖国永远记在心间,并能够为了祖国的未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个人品德,最终培养学生为祖国事业奉献一生的豪情壮志。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自己的教学目的进行优化,使其能够保持在正常的轨道中运行,帮助学生将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实现对道德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五、回归课堂,拓宽教育途径

要想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培养,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势在必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这一引导者占据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对学生道德学习的指南针,同时也是品德塑造的加速器。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对于学生品德塑造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道德与法治对于一个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对自己的品行进行规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想集中于课堂教学中,将课堂的价值变得更高。此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能够对其进行一个细致的规划,通过将规划的逐层完成,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道德和法治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践将知识进行不断的验证,使学生认识到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知识都是能够在生活中得以验证的,进而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认真学习,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理解教师的职责,然后在不断的沟通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能够有理有据,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说服学生,使他们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实现道德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情感的陶冶、品德的提升,还能够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有效塑造。由此可知,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能够变革自己的教育思想,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评价,教师要采用以实践为主,成绩为辅的原则进行,使学生认识到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将个人品德素养体现在生活中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相信在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不断完善下,初中生将会成为国家未来的生力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艳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7(10).

[2]廖玉君.试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名师在线,2018(33).

[3]朱文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7(13).

[4]杨克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5).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石雪珍(1975.11— ),女,汉族,江苏苏州人,中学高级,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培养策略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