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加州大学“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摭谈

2020-01-25张瑞香

美与时代·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学

摘  要:在新时代条件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日益成为热点问题。无论是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还是现在流行的“讨论式教学”都有各自的局限性。美国加州大学“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很有特色,其引导型的教学方法、服务型的教学配套举措、案例型的教学过程,乃至服务型的教学配套举措,都可以作为我们推动艺术类课程改革的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美国加州大学;立体构成;课程教学

一、引导型的教学方法

如何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不是把知识笼统地喂给学生,不管能不能嚼碎消化好都丢给学生自己去处理。老师是引领者,引导学生吸收新知识,质疑发现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索未知的领域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能量。学习其实是一个快乐中夹杂痛苦的过程,有新鲜期,也有厌倦期,克服漫长的适应期,寻找出自己独创的学习方法,是一个需要坚持和努力的艰难过程。

“立体构成”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在巩固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建立学科根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既要“回到艺术体验本身”,又要以理论思维超越具体艺术体验,这就是基础课的难点之所在[1]。在这一方面美国加州大学的相关教学方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笔者之前针对“手工扎染和印染”课程进行过简述,此次再对“立体构成”课程加以介绍分析[2]。在美国时,笔者专门去观摩专业指导老师的本科课程,她使用的材料不拘一格,从牙签到一次性筷子等常见材料都可以进行创作。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她很关注环境问题,还将其专注点放在了课堂教学里。笔者第一次使用牙签做作品时,觉得材料太怪异,很不适应,但老师进行了积极的引导,最后笔者在这方面的创作也小有成绩。开放的视野决定自由自在的创作,无拘无束的设计表达语言赋予笔者无尽的创造力。笔者的美国老师很喜欢点评笔者的艺术作品,她可能惊讶于笔者把东方的设计思维融入到了西方的实践中,设计的作品有一种另类的美。就像混血儿一样,兼具中西方优点,又有别于中西方本身的特征。同理,我们在教学上也应当知难而上,探索出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新中式”课堂教学模式[3]。

在美国学习期间,有很多中国学生跟笔者一样,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从而慢慢接受了美国教师的跳跃性、跨界式思维。在“立体构成”的框架设计上,国外的课堂注重对一件艺术品的外观建构,而笔者跟其他中国学生相似都更注重场景氛围的和谐,即很多个小作品的叠加。因此笔者没有照搬美国的“立体构成”的模式,而是加入了很多自己的关注点和个人思考。后来笔者回国,在课程设计中也努力将在美国加州大学学习到的知识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再帮助学生以自己独具韵味的方式进行艺术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来的蓬勃创造力比预想效果更好。

笔者的美国老师乔恩·莱蒂(Gyongy Laky)创作了名为《大自然的爱》(如图1)的作品:用染了红色的牙签做成,一颗破碎的心中间保护着一个物体。她认为:人类对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可能唤醒了曾经休眠的病毒,使它们感染人类。她开设的课程“设计和艺术中的关键问题:环境意识”,讨论可持续性。环境的改变会为自然界的飞禽走兽带来灾难,如一场森林大火就会迫使成千上万的蝙蝠飞到城市中,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我们有责任告诉我们的学生及其他人: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再任其毁坏大自然,人类的生存环境堪忧,各种病毒都会找上我们。这次的新冠病毒就是一个警醒,它将人类逼回一间间房子里,保持社交距离,这是它们的一个集体反攻,迫使人类思考如何跟它们和平共处。几千年以来,人类建造了房屋、马路、桥梁等设施,以方便人们行走、工作与休憩。可人们是否想过,昆虫赖以生存的土壤变成了水泥地,植物如何呼吸,昆虫如何捕食?还有数不胜数的飞禽走兽被捕杀,给生态平衡带来了多大的灾难甚至是毁灭性后果。和平共生、平衡发展是它们的诉求,但人类甚至不知道自己给它们带来的痛苦。这次新冠病毒也警醒我们:世上不只有我们人类,还有其他生物,尊重它们的生存权,在保护它们的同时发展我们的社会,人类与大自然是可以和谐相处的。通过引导型的教学方法,乔恩教授将自己的思想在《大自然的爱》中加以表达,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立体构成设计之中。

二、案例型的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中间存在一条鸿沟:教师的教学内容如果太抽象,那么学生很可能无法从自己意识中完整还原出来,结果使得教学内容大打折扣。这就是为何我们特别需要案例型的教学,通过具体案例来达到教学目的,这样才能符合通过材料引发“重新构思能力”的教学要求[4]。

“立体构成”也是雕塑的一种形式,乔恩喜欢用樹枝设计作品,她经常使用自然材料和金属材料的结合来进行创作,从而使作品蕴含温暖和冷漠两种感觉。就像现代社会带给人的感觉一样,有时我们得到他人的帮助,温暖了内心;有时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倍感失落、怅然若失。于是需要将这种感官和精神体验以身体审美的方式将对象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重新定义作品的形态。毕竟只有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出来,才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从而传达情绪和想法,与他人分享生活和感悟[5]。“立体构成”从最简单的建构开始教起,一个框架连着另一个框架,可以上下联、左右联,等等,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三维立体观念,而不再是平面的二维意识。

图2是笔者美国老师乔恩作品的局部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木头和铁钉的配合使用,在温暖的木头上,嵌上了方向各异的冰冷的钉子,它不再是仅仅联系两根木头的工具,而是代表某种情绪的宣泄。这种设计具有一种视觉上独特的“意象触感”[6]。中美文化各有特点,所以不能完全以我们的想法去揣度美国人的内心真实写照。因此,相互理解和沟通变得至关重要。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交流、理解和沟通。艺术无国界,但文化是有国界的,涉及到“文化认同”问题[7]。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在艺术创作中求同存异。

图3是笔者的美国指导老师在工作室做作品的照片。她这种以创意为核心、赋型为辅助的方法真可谓是一种“诗性创作”[8]。彼时,她正凭着感觉娴熟地编织着篮子,树枝和红色的塑料电线在她手上变成独具韵味的艺术品,完成了“空间的时间化诠释”[9]。她被称为“雕塑家”,有着一双聪慧的手,技巧娴熟、创意无限,新鲜的想法层出不穷,有很多慕名而来的艺术家求教于她。她很无私,把她的心得体会传授给笔者,可谓倾囊相授。笔者很感激,也付出超越常人数倍的功夫学习艺术。好的老师会指引学生少走弯路,把最重要的知识和观点告诉学生,笔者就沿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奋力拼搏。如今笔者也在高校做老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把内化过的艺术设计观念传授给学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在美国的研究生学习期间,笔者接受了艺术头脑风暴,对新材料的接纳程度变高,敢于尝试从未用过的新材料,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大的飞跃,激发了笔者潜藏在内心的能量,创意不断,好的作品层出不穷。有时候即使在睡梦中,笔者也会被好的创意惊醒,起身记录下梦中作品的样子,全心全意地投入,赢得了丰沛的回报。笔者所创作品《在痛苦中飞翔》在美国加州大学校内比赛时,赢得了第一名,笔者的指导老师很欣慰,她高兴地祝贺笔者,鼓励笔者再接再厉。

总而言之,美国加州大学乔恩教授的课程很有创意和启发性。即使在笔者回国后,她还是会发邮件给笔者,里面包含了很多她最新的艺术作品,笔者感叹于她的创造力和天赋。她勤劳的特质也对她的艺术生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珍惜每一寸光阴,她在教学之余一直在努力地做着作品,她觉得在高校里教书可以让她保持与年轻人的交流,看到当今最前沿的艺术作品,并在这种学术环境里,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提高创作水平。“立体构成”课程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课,笔者把在美国加州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于中国高校课堂里,对改革教学方式有很大的裨益。

三、服务型的教学配套举措

教学配套虽然不直接体现在授课中,但能对授课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配套举措能较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培养更好的教育意识。如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汲取知识,活力四射地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来是每一位中国高校教师应该反思的问题。美国高校财力雄厚,可以从世界各地招募人才。我们不必照搬美国经验,但可以基于中国高校实际情况来借鉴他们的方法。美国的导师跟学生的关系很近,从生活和专业上予以指导,学生在讨论课上更容易畅所欲言,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毕竟更深入地推动“研究性学习”就需要导师在指导学生方面给予更细化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投入[10]。

笔者对美国高校这种服务型的教学配套举措印象深刻。美国加州大学的图书馆之间可以互相借书。笔者曾经在电脑上搜索三宅一生的服装设计图集,结果在其他图书馆查到了,于是笔者在网上填写了申请借阅的程序表格,结果三天后笔者就收到了所需的书籍,效率相当高。中国的综合性大学内部会互相借书,比如扬州大学,各个校区之间会协调互用书籍,在学校图书馆也能查到所需书籍在哪个校区,但是如果不属于一个学校,图书馆资料就无法共享。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查资料的范围和接受新知识的渠道。

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在各级图书馆之间实行这种资源共享制度,从而发挥中国“制度性优势”[11]。这将大大提升图书的利用率。学校是学习新知识的地方,图书馆在其中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知识面的拓宽、积累都需要图书的支撑,学生的好学情绪也会让图书馆变得生动、活跃起来。每个外国研究生刚进学校学习第一学期的课时,学院都会安排他们去图书馆系统地学习如何检索、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书,有很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收集书刊,图书馆的管理员会讲得很详细。当然,学生也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才能学会具体可行的相关操作。

综上所述,正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加州大学在有关方面的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立体构成”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度和直观判断力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我们需要借助各种域外经验,结合中国本土语境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真正打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艺术类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简圣宇.回到艺术体验本身——试论艺术理论与艺术体验的关系[J].艺术广角,2012(3):18-23.

[2]张瑞香.中美两国高校民艺课程应用教学的比较研究——从手工扎染和印染课程谈起[J].美与时代(上),2019(6):115-118.

[3]简圣宇.应当探索一种“新中式”课堂教学模式——从当下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谈起[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02-109.

[4]王栋.环境设计中立体构成的体现与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7):60-61.

[5]简圣宇.后人类纪语境中的身体美学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37.

[6]简圣宇.中华审美现象学与“意象”概念的现代阐释问题——从杨春时教授的意象论谈起[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0(2):193-205.

[7]简圣宇.文化认同的审美差异:新中国宣传画演变中的波兰因素问题[J].关东学刊,2019(1):77-87.

[8]罗小凤.“诗性创作”到“媒介化生产”——论新媒体语境下新诗发展的媒介化转型[J].社会科学,2020(5):180-191.

[9]罗小凤.空间的时间化诠释——论庞白散文诗中的时空之思[J].南方文坛,2020(2):142-145.

[10]简圣宇,神惠子.文本研读:“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推进方案[J].现代大学教育,2019(3):97-103.

[11]简圣宇.以制度性优势推进教育人才管理工作——关于当代教育改革问题的批判性反思之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6):70-76.

作者简介:张瑞香,硕士,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学
构建中学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规避“男生危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