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夸夸群”爆红背后的网络心理需求

2020-01-20匡文波

人民论坛 2020年1期

匡文波

【摘要】“夸夸群”的实质是以情感为基点而集结的“网络社群”,目的是为了满足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与网络用户的娱乐需求,它的爆火折射出现代网络用户的深层心理需求依然是寻求认同。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今天,网络心理建设与疏导,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夸夸群” 网络心理需求 娱乐需求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据悉,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学生突发奇想建立了“夸夸群”,其成员从最初的4个舍友发展到3个群总计接近1100人。随后,各大高校纷纷推出了自己学校的专属“夸夸群”。随着“夸夸群”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其成员范围不再限于高校。一方面,网友开始自发组织“夸夸群”,一时间朋友圈里随处可见求拉“夸夸群”的信息;另一方面,一些电商平台商家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推出了“夸人服务”,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商家就会将消费者拉进“夸夸群”,而在享受完一通“花式赞美”后,商家会在服务“到期”时将消费者移出群聊。事实上,“夸夸群”是一种击中网民痛点的情感宣泄方式。

“夸夸群”:“网络社群”的集体狂欢

“夸夸群”的实质是以情感为基点而集结的“网络社群”。“网络社群”的概念由美国学者瑞恩高德率先提出,是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与人的交流得以打破空间与人数的限制,大量互联网用户基于共同需求与兴趣,组成虚拟社区,以个人为主体构建人际社交网络。从社群的主要功能与价值的角度,可将“网络社群”大致划分为知识类、娱乐类和情感类三种类型,从而构成复杂多变的网络社交环境。

作为情感类“网络社群”,“夸夸群”的特征由其运营平台和运营方式共同决定。从运营平台来看,“夸夸群”的活跃平台是微信。作为一款社交通讯软件,微信所构建的关系是基于亲人、朋友、同事等熟人的强社交关系,微信上的信息传播主要目的是熟人关系的维系、信息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这决定了微信平台的私人性大于公开性;具体到微信群聊,则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圈的点对面传播,群聊类型和成员构成丰富多样,将不同社交关系圈的个人直接连接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具有极强私密感与连接感的社群交流平台,社群成员之间拥有紧密的互动关系,使得群聊成员在心理上更易相互接近。对于情感类“网络社群”来说,微信群聊这一形式无疑更贴合其满足情感需求的初衷,微信群中大量涌现的溢美之词,更容易使其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认同。当这一社群中存在熟人或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时,这种感觉就尤为强烈。

“夸夸群”从一开始就有着极为严格的交流规定。一方面,“夸夸群”通常有着详细的群规,这为成员的交流设置了明确的目的(得到夸赞或夸赞他人)和方式(只能发表夸赞性的内容,不能发布其他无关内容),因此,它作为一个“网络社群”的功能是集中而狭窄的;另一方面,社群成员在打开群聊的同时,就知道自己想要从这里获得什么、付出什么。“夸夸群”的作用就如同针对明确治疗症状的速效药,每一个成员都可以将其服下,并在短时间内看到疗效。

微信群聊这一互动性强、情感联系强的平台和“夸夸群”本身清晰明确的目的性相结合,使得“夸夸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群成员的情感需求,因而造成了其在短时间内的爆火,形成一场盛大的“网络社群”集体狂欢。

“求被夸”:满足被认同的心理需求与网络用户的娱乐需求

从网络心理需求的角度看,一方面,“夸夸群”的最初目的是满足一个人被认同的心理需求。通过鼓励的形式,帮助被夸者发掘事情中积极的一面,从而抒发和化解不良情绪。从这个角度看,“夸夸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最基本的自我认同的情感需求,并且此需求只有在自我对话与人际交往中才能实现,今天,网络交往在人际交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流已是常态。当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足够的交流与认同时,通过网络迅捷、高效地满足情感上的认同。需要注意的是,认同的满足与具体微信群聊的成员构成及个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熟人较多、“夸赞”质量较高的“夸夸群”中,成员更容易感受到夸赞的真诚,从而获得认同感;反之,若“夸夸群”中的成员与自己的心理感受较为遥远,或是夸赞的角度过于牵强,则很难真正满足情感上的认同需求。简言之,“夸夸群”的作用,就像一种“心理按摩”,为现代人紧张的情绪和紧绷的神经提供一个放松的间隙。

另一方面,“夸夸群”也开始更多地满足网络用户的娱乐需求。面对“夸夸群”这一新奇事物,很多人抱着好奇、新鲜的心态,加入“夸夸群”一探究竟,在看到角度新奇、措辞幽默的夸赞时截图分享、博取一乐,以这种方式来打发时间、消解压力。从传播的角度看,“夸夸群”的迅速扩散分为几个阶段:初期通过熟人关系吸纳成员;中期网民纷纷加入,扩大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后期商家入场,社交平台热议,“夸夸群”的截图广泛传播,“夸夸群”被彻底炒热。可以看到,“夸夸群”真正爆火,是在其娱乐属性得到挖掘之后,一系列的恶搞、二次创作和争议等使其更具话题性,从而实现了爆火。

可以说,“夸夸群”是作为情感性“网络社群”而生,作为娱乐性“网络社群”而火的。获取认同的情感需求促发了“夸夸群”的诞生,而其自身所带的新奇性、话题性和娱乐性又为其提供了吸引大众眼球的资本。最终,“夸夸群”所带的娱乐属性更为突出地显现出来,成了社交网络时代又一个热点话题。

“夸夸群”的爆火,折射出网络用户的深层心理需求依然是寻求认同

当“夸夸群”的热潮涌来,我们需要思考,这一兼具情感与娱乐属性的“网络社群”,究竟会留下什么样的痕迹。可以想象,随着大多数人对“夸夸群”的新奇感消退,这一热潮最终冷却。当“夸夸群”的新鲜感和话题性消失,其娱乐属性不再强烈,吸引社群成员继续活跃的动力就只剩下情感认同,大部分黏性低、关系弱的“夸夸群”将会瓦解。而留下来的主要由熟人组成的“夸夸群”,日复一日的夸赞活动能够持续多久,又有多少人能够长期从这种夸赞中获得真正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满足?这些问题都是有待考量的。

“夸夸群”雖已冷却,但以此为代表的“网络社群”能够带给我们更为持久的思考。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网络社群”的发展更为多样化。在人与人之间更为互联、信息交流更为复杂的社交时代,任何一个契机都可能成为迅速蔓延的火种,各种类型的“网络社群”层出不穷,信息传播、社群经济、人际关系……都是这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另外,“夸夸群”这一类“网络社群”的爆火,折射出现代网络用户的深层心理需求依然是寻求认同,认同带来的个人与公共价值在今天依然有效。而另一方面,在社交网络平台寻求情绪的出口,已然是互联网时代的常态,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的界线愈发模糊,正确而有效的情绪出口对于现代人来说既是必需品,也是奢侈品。平复情绪、化解压力,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需求,更成为了一种社会需求。

比起“夸夸群”本身,“夸夸群”爆红的背后所潜藏着的“网络社群”发展形态与网络心理需求问题,更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今天,网络心理建设与疏导,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江倩岚对本文亦有贡献)

【参考文献】

①姚上海、罗海峰:《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自我认同研究》,《理论月刊》,2011年第3期。

责编/谢帅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