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青年“圈层化”现象:表征、缘由及引导

2020-01-20项久雨

人民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青年

【摘要】一些有着相似兴趣或文化品位的青年群体因“趣”成圈,分属不同圈层之中的青年,既在圈层内部获得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又在圈层之间感受着孤独感、疏离感。圈层不应成为阻碍青年成长发展的“密闭墙”,而应该是青年可以自由进出,并以此向外延伸拓展的“旋转门”。青年圈层同质化、私密性强,如果被隔离在圈外,就会出现进不了圈、说不上话的现象,教育者要主动融入青年圈层,做有力的引导者。

【关键词】青年“圈层化” 小众化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个性鲜明的青年群体以网络为主要阵地、以兴趣与情感为核心纽带,构建起了各式圈层,青年“圈层化”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青年“圈层化”现象的表征:兴趣情感的圈际化、交流表达的小众化、圈内圈外的分离化

兴趣情感的圈际化。随着互联网媒介的技术革新,尤其是即时通信工具与社交网络的普及,青年沉浸于趣味相投的圈子之中,也被“我们”与“他们”的圈层分化隔离开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话语模式和社会关系,青年群体以兴趣与情感为核心依托建立圈层关系,相异兴趣情感形成了异质的圈层。即是说,一些有着相似或相同兴趣或文化品位的青年群体因“趣”成圈,因相近的话语体系或表达方式等被确认为该群体成员,共同建构着群体的趣缘文化,例如亚文化体系下网络虚拟社会中的粉丝圈、二次元圈、cosplay圈等。从圈层之间的比对来看,不同的圈层具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内容,青年们借助网络阵地,以兴趣情感的各异为基质,自主地融入各个圈层之中。之所以强调兴趣情感在青年圈层文化中的显著地位,意在表明兴趣是青年选择不同圈子的出发点,然而当他们一旦进入属于自我兴趣爱好的圈层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将自我的情感价值与兴趣融为一体,各个圈层不仅是青年兴趣爱好的归属地,还是集交友、爱好、学习于一身的归属地,亦成为了自身情感的承载地。可见,兴趣情感的圈际化是青年“圈层化”现象的突出表现。

交流表达的小众化。在青年群体之中形成的圈层,由于人数规模的限制,个性的彰显与同质的情感价值取向,其圈层内部形成的话语体系与交流方式不以大众认可为目标,反而呈现小众化的鲜明特色。小众化表达的形成,是青年群体随时代演进而发展的产物。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多元思想文化交锋碰撞与网络信息时代的交融,青年交流表达形式发生演变,以往的大规模交流场域被“圈层化”现象所压缩、割裂,仅为圈层内部成员所懂的表达方式日益凸显。这样一来,一方面人们的交流表达似乎愈加活泼而个性十足,圈层内部成员将其表达评价为“新鲜好玩”“沟通方便”“直观”“形象、幽默、生动有趣”。但另一方面,与官方、书面化的交流表达方式相区别,各圈层成员往往使用口语或网络符号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例如,动漫圈层中“大丈夫”“233”“hhhhh”等表达,交流表达方式的流通性因而也较为有限。一般而言,只有青年自己关注或者能被关注到的信息才能进入自己的圈层,只有圈层内部的成员才能理解这些带有特定含义的表达,这种交流表达的应用空间局限于小众群体内部。总而言之,交流表达的方式是青年通向某一圈层的“敲门砖”,小众化则深刻地描绘出了青年“圈层化”现象交流表达方式的现状。

圈内圈外的分离化。这里的“圈内圈外”有两层含义,既指在不同兴趣圈层内外青年群体相隔阂的状况,又表明与青年“圈层化”同时相伴的“网络”之圈与“现实”之圈的分裂。分属于不同圈层之中的青年,既在圈层内部获得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等,又在圈层之间感受着孤独感、疏离感。由于圈层文化的显著差异,青年们往往只追捧、关注自己圈内的热点,只停留于圈层内部的舒适区之中,导致“圈里人”与“圈外人”经常无法互相理解。“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想说,说了你也不懂”,极其形象地描绘着圈层之间的分离样态,亦现实地存在于青年群体内部以及青年与长辈之间。与此同时,网络作为青年“圈层化”现象发酵的主要场域,成为青年融入圈层的主要渠道。对网络圈层的长期沉迷,可能会带来对现实社会的排斥反应。例如,个别青年由于缺少现实的沟通与交流,将自己封闭起来,导致表达意愿、表达能力退化,逐渐加深了与现实社会的疏离。青年群体着眼于网络的圈层之中,隔断了现实与网络的密切联系,造成了现实社会生活的落寞。因此,青年“圈层化”现象表现为不同圈层之间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现实与网络之圈的分离,这就为今后加强各个圈层的紧密互依,引领青年群体回归现实社会提出了要求。

青年“圈层化”现象的缘由:情感價值的诉求、自我个性的彰显、人际交往的隔阂

情感价值的诉求。“圈层化”现象背后反映出青年群体情感价值的诉求。对于情感价值的诉求,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求心理,在青年群体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归属的需求、在心理上依恋某个重要他人或某一群体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而这种动机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强烈。”青年正处在思维成长、观念觉醒的关键期,对于情感的归属、价值的渴望更为迫切,而“圈层”的形成恰是能够满足其需求的有效工具。各式圈层的存在,为青年们塑造了全新的、彻底抒发自我情感与价值的场域,适应了当代青年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使其获得稳固的心理归属和身份认同。换句话说,在圈层之中的青年,由于兴趣情感的相近,与纷纷扰扰的世俗社会相区隔,实际以自我意志、主体意识构筑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此世界中,他们可以重新建构自己的身份与角色,以特有的方式彰显他们的心灵世界,这能够最大化地满足其内心对情感价值的强烈诉求。总而言之,借助现代网络媒体技术,青年们能够及时找寻到志同道合的“圈内人”,使天南海北的“同道中人”集聚一堂,从而在此表达自我,宣泄交流情感,寻求身份归属。因此,“圈层”使青年群体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诉求能够不断得到满足,并促使其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促进互助与认同,因而为广大青年群体所选择。

自我个性的彰显。“圈层化”现象是青年群体彰显自我个性的产物。彰显个性表达自我是青年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显著特征,“圈层化”现象就是在此心理助推下形成的。对不同圈层的个性化选择以及凸显自身所在圈层的个性化表达,将青年张扬自我个性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圈层不是在某种外部因素或强制性推动下集聚而成,而是青年自主化个性化的选择结果。青年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不同的成长背景与教育程度下,形成了对事物的不同兴趣爱好。他们从自身的需求、兴趣情感出发,组建或联络相关圈层,进而根据了解参与情况,决定是否深入圈层内部。因此,不仅圈层本身就表征着青年的个性,而且选择进入或深入圈层是青年主观意志的体现,这正迎合了青年标榜个性的需要。另一方面,进入圈层,就是青年个性飞扬的启幕,极度个性化的语言既是青年表明自己所在圈层的重要标记,又可以使自己“标新立异”,成为彰显自我个性的有效表达。因此,缘于青年群体个性化的发展所需与表达个性的欲望,青年“圈层化”现象得以形成并愈加活跃。

人际交往的隔阂。人际交往隔阂的事实与打破人际交往隔阂的积极实践,催生了青年“圈层化”现象。与以往的熟人社会不同,陌生人社会不断强化着青年群体对自我与他者的区别意识,这对人们开展人际交往产生了深刻影响。广泛的陌生人社会对熟人社会的挤压,加剧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隔阂,催生了人们对建构属于自我熟悉场域的热切渴望。青年“圈层化”现象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反映着当代青年意图冲破陌生人社会下社会交往隔阂的主动塑造。然而,由真正“陌生人”组成的网络社会,以虚拟的形式、即时的互动、时空的联结,成为青年彻底打破现实社会人际交往隔阂的有效集结地。与现实社会不同,网络社会中人们的陌生人身份反而成了人际交往融洽的前提。由于网络所带来的沟通交流的极大便利性,加之与现实社会真实身份的脱离,青年在网络社会中更容易敞开心扉、主动倾诉,“圈层化”的形成正是青年长期以来在网络世界中人际互动的结果,久而久之就以兴趣为核心将圈层建构起来。然而,尽管青年圈层成为其冲破人际交往隔阂、建构良好人际交往格局的宿營地,但实际上由于圈层内成员的自我封闭、圈层的小众化、圈际间隔阂以及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反而可能会在整体上加剧青年交往隔阂的扩大化。

青年“圈层化”现象的引导:融入圈层、走出圈层、扩大圈层

融入圈层,把脉青年思想动态。由青年群体所结成的圈层,不仅是青年兴趣情感的集合地,背后更深刻反映着青年的思想文化状况。只有深入到圈层之中,才能切实了解与体会青年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做到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圈层同质化、私密性强,如果被隔离在圈外,不了解圈层内的情况,就会出现进不了圈、说不上话的现象。因此,教育者要主动融入青年的圈层之中,防止青年将其视为“圈外人”,在青年圈层之中做有力的引导者,并在圈层内与青年开展积极对话,在对话中进一步了解青年的思想动态,与青年进行有效互访互动,拉近与青年的距离,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教育。与此同时,要扩大构建同辈精英圈层、壮大主流声音,以动态信息技术手段做好圈层信息的监控与反馈工作。还要将获得的圈层信息细致地分析解读,并及时应用到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提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走出圈层,塑造青年开放心态。所谓的圈层,不应成为阻碍青年成长发展的“密闭墙”,而应该是青年可以自由进出,并以此向外延伸拓展的“旋转门”。青年“圈层化”现象在时代与社会发展中应运而生,本质上对青年的思想影响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如果青年完全沉浸在自己热爱的圈层之中,将自我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沟通交流,那就等于“画地为牢”,桎梏个体生活,随之带来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与困难。塑造青年开放心态是将青年“圈层化”影响化消极为积极的关键举措。具体而言,克服青年“圈层化”现象的消极力量,就要及时引导投入圈层之中的青年同时学会走出圈层,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圈层外的世界或现实社会。为此,一方面应当引领青年将圈层视为自我成长发展的纽带与桥梁,将自己的圈层与社会相连相通,并以此作为立足点层层伸展,提升自我的交际能力与本领。另一方面,要避免青年对自己所属圈层外世界的漠视与孤立,应当引领青年正确看待不同圈层的差异,以相互学习尊重的态度与其他圈层成员沟通交流,并积极寻找圈层间的共通点、相融点,密切圈层内外与圈际之间的联系。

扩大圈层,拓展青年交流空间。在塑造青年开放心态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帮助青年扩大圈层,拓展青年交流空间,切实引导青年走出“圈层化”困境。处在圈层中的青年,容易受到“信息茧房”效应的影响,使其交流空间被紧缩。青年圈层内部的信息扩散方式既表现为相对封闭性的圈子化路径,又表现为相对开放性的交错发展路径。当代青年群体愈是倾向于停留在自身构筑的信息舒适圈中,并将其视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场域,愈是会被身份区隔、认知分层的网络世界所隔离,不仅无法真正获得人际交往的需求,反而在圈层包裹下对自身所处的世界感到更加陌生与疏远。与之相反,青年群体若是既关注自身圈层又积极参与整个网络社会的互动与现实社会的交往,局限性的交流空间就能被打破,开放性的信息传递就能畅通无阻。为此,要引导青年转变思维方式,及时跳出信息舒适圈,不断搭建走向各个圈层的阶梯,广泛开展对话;及时跳出网络虚拟圈,强化在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与交流。最终,青年群体的圈层才能不断扩大,才能避免“圈层化”现象对青年的封闭效应,从而不断发挥出正向积极作用。

(作者为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喀什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大学特聘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9JZD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

②李其名、黄薛兵:《青年亚文化视域下的“全民直播”现象解读》,《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11期。

③项久雨:《品读“00后”大学生》,《人民论坛》,2019年第9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青年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