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2020-01-20徐平

人民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同志习近平文化

徐平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强調要建构对外宣传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信息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关切到一个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能否被国际社会了解和认同。习近平同志灵活运用“言—象—意”“赋—比—兴”“气—韵—味”“譬—喻”“隐秀”“情景(境)”等古典诗学手法作出了许多经典比喻,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具有指导意义。启示我们要建立中国特色全球共通话语体系,正视差异精准化传播,实现中国元素的国际化表达。

【关键词】习近平同志 中国故事 话语艺术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国际社会需要全方位认知中国,中国也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利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清扫盲区、消除隔阂对于在世界范围内打造全面真实的新时代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精彩的故事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生动描写,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象征。故事往往生动有趣又通俗易懂,它既能跨越空间,成为“世界的语言”,又能穿越时间,使历史与今朝共鸣。讲故事其实是一个演绎的过程,是自我语言在对象头脑中的再次叙事,故事中有哲思、有智慧、有韵味,一个好故事胜过一打空道理。

习近平同志不仅高屋建瓴地说“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而且率先垂范、知行合一,担当“讲好中国故事第一人”,多次在不同场合与世界分享民众普遍能听懂、能听清、能共情的好故事,善于用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元素,平实而不失智慧、质朴而不失深刻,彰显出“用典考究,妙语连珠”“通俗易懂,贴近群众”“删繁就简,言之有物”“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些故事的表达与运用都是我国政治家高超宣传沟通技能和高深智慧的深刻论证和具体表现,展现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深情厚谊,体现了时代智者的丰富学养和深厚文化功底,展示了国家元首的宽阔胸襟和广拓眼界。

习近平同志讲话善用比喻等修辞艺术,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习式语言风格”

文以载道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习近平同志讲话和写文章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艺术,灵活运用“言—象—意”“赋—比—兴”“气—韵—味”“譬—喻”“隐秀”“情景(境)”等古典诗学范畴艺术。用哲学,内容蕴含深刻;用典故,以古喻今,神采飞扬;讲俗语,拉近与听众的感情。风格鲜明,内涵深刻,融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习式语言风格”。

善用比喻是“习式语言风格”广受欢迎的秘诀之一,他的许多比喻,生动活泼,形象贴切,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纵观讲话妙喻迭出,俯拾皆是。比喻中有明喻,用的更多的是隐喻、借喻,所用的喻体也非常丰富,有动植物喻、器物喻、江海喻、路途喻、车船喻、家庭喻、战争喻、人体喻等等。

动植物喻。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开幕辞中提出:“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就好比21只大雁。‘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①”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2016年11月19日,习近平同志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②”以此说明为什么中国不能全盘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2014年3月27日中法建交50周年大会,习近平同志在与法国朋友交流时重提拿破仑以“睡狮”喻中国的名言,并解释道“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可亲、文明的狮子”,加深了中法之间的理解。

器物喻。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同志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在2013年10月7日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时,习近平同志倡导在坚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理念的前提下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亚太经合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区域自由贸易发展、深化经济一体化进程,防止出现“意大利面碗”③现象,构建紧密的太平洋两岸伙伴关系,为亚太地区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同志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时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于国家而言,这把钥匙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于世界而言,它解锁了亚洲经济的腾飞,有助于使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也能够开启亚洲经济的腾飞,以及世界经济的复苏。用这些表达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彰显的正是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江海喻。“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的一席话,同样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2018年11月5日,在中国(上海)首届进博会中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将中国经济比作一片大海,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表明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中,任何意图使世界经济之海拘泥于个别孤立的小湖小河的行为都是不现实的,都会被历史的必然趋势否定。

路途喻。2015年10月21日,在中英工商峰会的致辞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在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引领下,各国共同参与的“一带一路”呈现出共赢局面,这条路是世界人民携手奋进的阳光大道,不是归属和服务于某一国的私家小路。说明 “一带一路”承继历史,互联互通是其内在基因。扎根现实,应时而生。

车船喻。2016年9月4日,习近平同志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晚宴致欢迎辞时,将二十国集团比喻成一座友谊之桥、合作之桥、未来之桥,让大家走到一起。2017年1月17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习近平同志更是向全球传达中国敞开怀抱欢迎世界人民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的诚意和信心。2014年3月28日,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习近平同志表示:“发展中德关系,好比驾驶一辆汽车,必须看得远,才能安全和顺利。”以此说明中德只有同命运、共呼吸,携手前行,才能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家庭喻。2017年1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同志呼吁世界人民要坚持“天下一家”的新型全球化理念,尊重差异、开放胸襟、相互理解,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3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同志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于全球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 。“天下一家”“邻里”的比喻,说明一个家庭、邻居之间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双方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异,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习近平讲话艺术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的指导意义

“接地气”是对“习式语言风格”的广泛评价。习近平同志从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中找出听众认可的概念作喻体,让听众听得懂、想得通、聊得开,听众容易产生共鸣共识。平易近人、真诚友善、质朴可亲,富有亲和力的“习式外交”日益成为世界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断加深着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友谊。对当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价值、推广中国形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阐述中国主张,提出中国倡议。这些演讲中,高频次、宽范围、多领域活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大量化用民间俗语、谚语、古典名句来阐释治国理政思想,内涵充沛具体,引人深思,诱人思考,开启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的“讲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应拘泥于古典形式。相反,要进一步激活它的使用,使它以各种形式在各种场合出现,更好地与现代餐桌相结合,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真正发挥当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功能。习近平同志“讲故事”启示我们,单纯传承古典文化不是唯一的方式,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不能局身于单纯传承古典文化的死胡同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迫切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在不同场合以各种形式弘扬它。此外,根据时代要求将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寻找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方式,进而全面发挥经典文化在新时代的功能与作用。

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习近平同志善于将故事思维运用到实际交谈中,尤其在阐述治国理政思想时常常以引述传统文化的方式将一些雅俗共赏、老少皆知的经典故事渗透其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精准把握群众的视角和语言,身体力行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达形式和思想体系。习近平同志“讲故事”告诉我们,从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中找出简单的、熟悉的概念,比喻复杂的、陌生的政治问题或现象,使政治话题简化成人们能听得懂、想得通、聊得开的问题,十分必要。我们应主动思考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在自身的生活和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

大力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弘扬中华文明,是坚定文化自信、完善话语体系建构,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整体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当代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中国形象”正在深深地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中国文化正在积极地影响着世界,中国故事辐射着世界,中国声音响彻了世界。今天的外部世界,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望走进真实的中国。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国际重大会议中向全世界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每位中华儿女的血脉里,熔铸在每个炎黄子孙的魂魄中,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理想觅求,见证了中国人民最深层次的精神印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内含的丰富人文精神、正确价值观念、合理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经久不衰、生生不息,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养成。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挖掘并加以补充拓展、推陈出新,去大力弘扬那些跨越国界、超越时空、拥有永恒魅力和富有时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与此同时,紧密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将反映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观的基本立场和长远规划传递给全世界,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习式语言风格”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启示:建立中国特色全球共通话语体系,将中国元素国际化表达,正视差异精准化传播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当前,我国国际传播仍存在“四差”:第一,中国的软实力相比硬实力还有相当的“落差”,仍需创新对外宣传方式以增强国际影响力;第二,中外的舆论方向引导和信息流动进出存在“逆差”现象;第三,在向国际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面临有理说不出、说出传不开、传开喊不响的“偏差”窘境;第四,当前真实的中国形象和西方主观符号化后的中国形象仍然存在强烈的“反差”。归根结底,在世界文化和国际舆论格局中,西方强势而我方弱势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国际舆论仍然被西方社会所主导;要解决这四大问题,全面、客观、立体地塑造中国形象,打造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习式语言风格”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建立中国特色全球共通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目标是“联接中外、沟通世界”。长期以来中国和西方世界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之中,双方的概念、范畴和表述缺乏充分有效的融通和对接。有囿于自身体系“自说自话”的原因,也有对外部话语体系我们没有能给出有深刻思想性和强大说服力解释的原因。西方世界往往基于自己的认知框架,以片面的、零散的甚至是失真的信息来“构造”中国故事,其结果往往是“谬以千里”,这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我们讲中国故事存在两种不正确倾向,一是过分考虑采用本民族的话语体系,导致西方受众对“中国故事”接受无力;二是过分迎合西方受众,套用西方话语逻辑与表述体系,导致传播中自主性的削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易于西方民众接受和具有人类共通意义的话语体系是解决错误倾向的良方。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环境、气候、粮食和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我们要多用经济、文化、科学等话题,讲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故事,创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人类共通意义话语体系,创新讲述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真情而巧妙地诉说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中国元素国际化表达。古人讲“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有中国元素。中国元素就是中国人所信守的、符合中国文化认同的一切元素,既有《论语》《诗经》等经典,还有儒道、纵横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结、中国龙,还包括中国人的心态、幸福感,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自信。其次是善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习近平同志同志指出,对外传播要搭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纽带桥梁,就是要以情感的沟通、理性的说服、价值的共鸣在对外传播中形成“最大公约数”。

好故事能够有效规避文化纷争、消除语言障碍,成为沟通心灵、传递观念的桥梁。讲中国故事不能自说自话,需要了解国外受众的关切和接受习惯,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注重故事本身所蕴含的内容能引起其他国家人民的共鸣。要重视视听语言的图像符号、叙事手段、表达方式,寻找契合受众欣赏习惯的沟通渠道。有针对性的故事型叙事形式能够满足特定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消除“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的最佳途径是讲好中国故事。共情是人类普遍拥有的心理,在共情的同时注重把握古今、中外、前后三种关系,尋找精神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共通是实现中国故事国际化传播的深刻要求。贯“道”于故事之中,通“道”于故事之中,寓深刻道理于生动形象,寓生动形象于优美语言。以情感人,以礼动人,以文化人,这样才能壮大中国价值理念传播人群,增强“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正视差异精准化传播。由于历史不同,基因不同,不同文化间存在着较大差异。有思维模式的差异、语言差异、生活习惯差异、宗教信仰差别,有中西方的道德观差异,也有在为人处世方面的不同。我们应该密切关注文化差异,梳理西方世界的历史轨迹,溯源西方文化的血脉基源,通过对目标国家民众心理特征、文化背景的研究把握特定受众的语言接收规律,保证无障碍的交流。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着重化解思维言语冲突、消解价值理念隔阂,在存异的前提下“求同”,在合作的基础上“共赢”,逐步贴近受众群体,拉近彼此距离。做到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到哪座山唱哪首歌”,精准化传播。以西方世界为例,西方追求个体自由和主体利益的文化传统使西方民众更易于接受凸显个性、强调主体塑造的个体主义表达方式。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独自旅行很快,但群体旅行很远”就是中国的“多交朋友,多走路”;“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就是中国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二级教授,新疆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诸琦睿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出自(唐)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习近平同志在《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开幕词》中引用此诗,比喻国与国之间应像雁阵一样互联互通、加强合作。

②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习近平同志在布鲁日欧洲学院作演讲时引用此典故,强调中国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

③“意大利面碗”现象一词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巴格沃蒂1995年出版的《美国贸易政策》,指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区域贸易协定(RTA),统称特惠贸易协议下,各个协议的不同的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混乱复杂,难以理清。

责编/陈楠 美编/陈媛媛

猜你喜欢

同志习近平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谁远谁近?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标题党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一句赠言
“片名趣答”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