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0-01-19万崇勇雷阳崔震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环球市场 2020年16期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万崇勇 雷阳 崔震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设计与艺术学院

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受到就业竞争的影响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情绪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如果学生用自卑的心态来面对社会,那么对其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更好地走上社会就业岗位,要求大学生适当地调整自身的就业心理,敢于正视自身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挑战自我、勇于面对的就业竞争心态,不断消除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自负心理

在求职的过程中,一些大学生表现出了自负的心理,主要表现为自我能力高估、高傲等。大学毕业生认为自己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的心理,这种心理阻碍了他们寻求良好的就业机会。在这种心理的引导下,大学生容易无法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没有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及素质,导致学生择业时对自身的职业存在过高的期许,更愿意到大城市工作,或者期望工作环境更高、薪资水平更高,但是由于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行择业,容易错失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二)依赖心理

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不深,在择业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同学的择业方向、父母与教师的择业观等,自身在择业时过多的依赖他人,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下,大学生难以依靠自身的能力向用人单位推销自身,而是希望通过开后门、走偏道的方法来找工作。

(三)迷茫焦虑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时没有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角度出发来选择职业,在择业时存在跟随主流方向、容易听取他人意见的现象。大学生存在的焦虑和迷茫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具体择业过程存在无从选择、心理矛盾复杂等情况。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不断严峻,大学生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部分学生在就业和考研中无所适从,不知道该怎样选择,在毕业即将来临的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容易产生迷茫、焦虑等心理。

(四)从众心理

在择业时,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容易盲从主流,而没有按照自身的特点来择业。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没有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自身的思想观点容易被他人左右。自身在择业时缺乏主见和择业目标,在择业时没有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因此导致学生在找工作时存在出现盲目从众的心理。由于对就业市场环境缺乏了解,所以择业的过程存在较大的盲目性[1]。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大学生社会就业的整体形势处于不乐观的状态,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找到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工作,这种现象与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的关系。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与社会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有关。我国高校目前实施的人才招聘政策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政府的就业资源有限,其所提供的人力资源产品存在供给不充足的问题;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跟不上大学生增加的数量。为此我国鼓励自主创业,引导大学生通过创业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但是创业毕竟需要一定的资金、能力、环境和条件等,依靠创业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相对来说占少数。

大学生自身对社会就业形势的认也影响了就业的效率,目前大学生对社会形势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自身的利益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其中大学生就业法律条款中对政府和用人单位的职责规范不明确,所以加速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问题[2]。

在社会影响因素中,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弱,难以提升大学生资源的配置效率,缺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尽管我国制定了大量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比如监督机构设置较少、各种政策执行不彻底等,导致政府对就业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因此今后我国政府要研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就业信息传递效率较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要社会因素,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环境较为复杂,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与就业信息传递效率低具有一定的关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因此大学生对就业信息了解时存在无法获得最新就业信息的状况。部分就业单位在招聘时过度看重名校,淡化了非名校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影响[3]。

(二)经济方面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大学生的数量较多,经济的增长速度难以适应大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加深,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愿意选择社会热门的专业,因此在就业时出现了热门岗位供不应求的局面。部分政府机关也面临着人员精减的局面,因此单位招聘大学生的工作岗位不断减少,也使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变得更加激烈。大学生就业是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市场的调节与支配。从供求关系角度来看,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纷纷选择了热门的专业,但是四年以后可能热门的专业已经不再热门,而变成了冷门的专业,这种周而复始的状态导致就业出现供求结构性的矛盾。

(三)高校扩招政策

高校的扩招政策连年推进,每年招收的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毕业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师资队伍的配备存在与学生规模不匹配的问题,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兼顾到每名学生的教学质量。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当前大学教育中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无法有效反映学校真实的教学情况,因此高校的师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四)毕业生自身的因素

毕业生的能力素养是其能否获得就业单位录用的关键,然而从当前高校教育培养的现状来看,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毕业生的能力素养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因此导致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增加。用人单位不但看重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学历、成绩,还关注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技能实践能力、思想觉悟水平等,要求毕业生具备开拓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企事业单位更喜欢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复合型的人才,看重他们的实践能力、工作经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但是从当前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来看,很多毕业生只有满腹经纶,只会纸上谈兵,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就业问题顶峰往往出现在每年的6~8月,该阶段是高校大学生的毕业季。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如期毕业,受到国家政策、市场经济以及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求职阶段存在自负自傲、盲目从众、焦虑迷茫等心理,应引起高校、社会以及毕业生的关注。针对上述问题,需要政府部门、高校以及毕业生共同关注,政府部门要增加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自身的就业服务功能,规范就业市场的相关行为,构建可靠的就业保障体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突出就业制度的创新性,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政府还应增强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传递的效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多渠道的信息发布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4]。

作为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提升科学性与合理性,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避免学生盲目扎推的投报“热门专业”。同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还应注意建立健全就业指导的机构体系,专门为广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服务。在就业指导上要引导大学生科学的就业目标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方案,鼓励大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来择业。通过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机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服务机构可以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从而有效调节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另外,在专业的设置上要提升科学性与合理性,深层次挖掘市场需求信息,做好市场调研工作,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过程进行指导,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从而在就业过程中获得更高的就业优势。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重视,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案,增加大学生的就业率,为减少大学生就业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需要发挥政府部门以及高校和家庭自身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