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型视角下的“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2020-01-19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范畴原型成员

邵 群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引言

我国大学英语界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发生过普通英语和科技英语的争论。进入新世纪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在2015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引发了大学英语界一轮新的争论,此次争论的焦点是大学英语教学究竟是以通用英语还是以学术英语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此,业内学者观点不一,众说纷纭。以蔡基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大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和高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背景出发,认为学术英语应该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1];而以胡开宝为首的一批学者则从英语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角度出发,坚持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是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教学为主,学术英语教学为辅的发展方向[2]。多数学者认为,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并不互相对立,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相反,他们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3]。

这一争论使得许多地方综合性高校在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时左右为难,举旗不定,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用英语还是学术英语,抑或是两者并重。语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是语言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既离不开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受到当前所流行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就一直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因其强调认知在语言解释、语言理解和语言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而对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对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进行比较,梳理它们在语言特征上的差异,进而指出他们各自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同的角色和作用。

一、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不同于其他的语言学流派,它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对语言产生、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进行阐述。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关于范畴化的重要理论。范畴化就是要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由于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分类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唯一手段,同时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对范畴的认识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经典范畴理论阶段和现代范畴理论阶段。经典范畴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范畴是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机械反映,是由一系列充分必要特征来定义的,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清晰明确的,因而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经典范畴的定义虽简单实用,但过于机械,因此不能准确反映客观世界的复杂性。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通过对“游戏”(game)这一范畴的分析,发现用一系列充分必要特征来定义一个范畴的方法过于理想化和机械化,进而对经典范畴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该理论认为不能用一个或几个共有属性来决定范畴成员的归属,而应依赖于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另外,范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在此基础之上,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美国加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希又提出了“原型”这一术语,并创立了原型范畴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对范畴的认识和理解并非通过一个或几个共有属性,而是通过该范畴中的经典成员即原型来完成的。换句话说,当提到“水果”这个范畴时,大脑中出现的表征不是“多汁,有果肉”这样的共有特征,而是“苹果”或“梨”这样的原型成员。此外,在判断范畴成员归属时也不是通过共有属性来进行,而是通过和原型成员的比对来展开的。由此可见,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原型无疑是范畴的核心,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若将原型作为学习的重点,那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是同属英语这个大范畴中的两个成员。

通用英语教学不受学生专业学科的限制,讲授语言体系,语言技能、学习技能,培养学生获得语言的共核,即所有不同专业中所共同的技能和语言[4]。文秋芳指出,“通用英语”与“专用英语”相对应,其学习内容不指向某个专业,某个学科,某个职业,而是涵盖一个合格世界公民应该涉及的知识范畴,其使用也没有清晰的专业和职业目标,服务的是人的普遍交际需求[3]。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时以通用英语为主要教学内容。

Jordan认为,学术英语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学术英语,前者指英语学术环境中学习不同学科所需具备的英语语言技能,后者指学习某一具体学科所需掌握的英语语言技能,作为一门课程,学术英语通常涵盖学术英语阅读训练,学术英语写作和演讲训练,学术英语听力训练以及学术词汇学习的内容,学术英语侧重于教授与学生具体学习需求相关的词汇、语法等知识以及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5]。学术英语的特定教学目标是为了满足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因为教学目的不同,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在选用教学材料时会各有侧重。通用英语注重语言基础、语言应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所选用的材料通常来自报纸、杂志和文学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特点更多地呈现出直观性和实用性。学术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英语学术环境中学习不同学科所需具备的英语语言技能,注重所选教学材料的学术性,从而选择了大量科技类的文章作为学习材料。科技英语似乎已成为学术英语的原型,充当了其他学科学术文本特点形成的典范[6],因此学术英语在语言上呈现出正式和抽象的特点。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是同属“英语”这一范畴的两个成员,根据现代范畴理论,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可分为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核心成员也就是原型,在认知过程中起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那么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这同一范畴的两个成员,谁是核心成员,谁又是边缘成员呢?如果可以将两者加以区分,并将核心成员作为教学的重点,那必将起到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笔者将从名词化、被动句的使用比例和多义词的常用义项这三个方面逐一对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进行比较。

(一)名词化

科技英语最突出的一个语言特点就是名词化,Halliday于1988年在他的论文“On the Language of Physical Science”中指出这一传统是由乔叟创立的,他在“Treatise on the Astrolabe”一文中使用了大量名词来表示几何和数学的抽象概念,随后牛顿在“Treatise on Optics”论文中用名词来表述关系和过程,从而确立了这一传统,使之成为科技文体的一种典范,并一直延续至今。下面这个引自“Scientific American”(July,1986:77)的句子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The resolu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difficulties associated with producing and probing exotic atomic nuclei came in the form of an on-line isotope-separation system(or ISOL).

认知语言学不同于传统的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家们从语义而不是从分布出发对语言中的词进行定性和分类。根据自身的体验,人类将外部世界范畴化为实体、过程和关系。认知语言学家根据这些范畴对语言中的词进行分类,表达实体含义的词对应为名词,而把表达过程和关系的词定义为动词,当然这两者之间是一个连续体并不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这点有别于传统的语言学的观点。上面所引用的这句话中的“resolution”和“difficulty”,从范畴划分的角度来看,分别属于“过程”和“性质”范畴,这两个范畴所对应的原型表达则分别为动词和形容词。为了实现客观和超然,科技英语使用大量的名词来表示关系和过程,把关系和过程实体化,这是一种隐喻性的表达方式,是原型表达的拓展和衍生。上文中的句子如果用原型表达方式来表述的话,可以改写为“We used an ISOL and thus could experiment even where it was difficult.”这样的句式是通用英语的教学材料中所常见的。通用英语由于注重语言基础、语言应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所选用的语言材料更贴近日常表达,日常表达更习惯于用认知原型来描述客观世界,也就是倾向于使用名词来表达实体,用动词来表达过程和关系,用形容词来表达性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通用英语要比学术英语更接近英语表达的原型。

(二)被动句的使用比例

雷秀云通过对上海交大科技英语语料库的统计发现,被动句在学术英语中的使用频率为20.41/1000,而在通用英语中仅为11.46/1000[7]。学术英语中被动句使用比例要远远高于用于通用英语中的语言材料,受事和工具做主语的比例也要远远高于通用英语的语言材料,这些都是科技英语的突出的语言特征,目的是为了使文章显得超然、客观、公正。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指出,主语和宾语的区别和行为链(action chain)的原型有关。这种认知模式包括一个主动的能量源(energy source),也就是施事,还有一个被动地接受能量的能量槽(energy sink),也就是受事,这个过程就是施事主动将能量传递给受事[8]。因此,能动的施事是主语的原型,静止和惰性的受事则是宾语的原型,从而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主动句是英语句式的原型,这是由行为链的认知模式所决定的。比方说,要想表达“乔治吃了所有的鱼子酱”这个意思,英语的原型表达句式则应为“George ate all the caviar.”从这个角度来看,通用英语的语言材料中,由于多使用主动句和能动的施事做主语,从而更具原型性,而学术英语中的语言材料常用受事、工具做主语和被动句使用比例高,则因被视为该范畴的边缘成员。

(三)多义词的常用义项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很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一个单词就是一个概念范畴:单词是由独立但相互联系的多种意义组成并呈现出原型效应的一个范畴。众多义项在人脑中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成员以辐射网络状模式来进行储存的,这个中心成员的意义往往来自于人类直接生活体验,最容易被提取和记忆,这个中心成员即是整个语义范畴的原型。靠近网络外侧的边缘意义只具有部分的原型的特征,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图式转化、暗喻等认知机制扩展而来的。例如,“current”在科林斯英汉双解大辞典中有以下含义:(1)水流;(2)气流;(3)电流;(4)潮流。“current”源于法语,出现于14世纪晚期,原意是指人的奔跑、移动,进而被用来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水和气流的运动,因此产生了“水流、气流”之意,这就构成了这个单词的原型意义。到了18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进入了人类的认知范围,科学家们注意到电子的运动和水流、气流运动之间的相似性,于是借用“current”这个词来描述电子的运动,因此“current”这个词又拓展出了“电流”这一新意。由此不难看出,通用英语由于其基础性和直观性,在使用多义词时,常用意义往往是这个词的原型意义,而学术英语由于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在使用多义词时,常用意义则往往是这个词的引申义或拓展义。因此,从多义词的常用义项这个角度来看,与学术英语相比,通用英语更具原型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词义上来看,还是从语法上来看,通用英语都要比学术英语更具原型性。从原型在认知中的基础性作用出发,把通用英语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必将取得省时高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我们在强调通用英语的基础性地位的同时也应兼顾部分学生海外留学、继续深造的个性化需求,在大学高年级阶段或大学英语学习的后期开设学术英语的课程是对通用英语学习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对通用英语学习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猜你喜欢

范畴原型成员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