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雪莱《西风颂》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

2020-01-19孙婷婷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雪莱西风手法

孙婷婷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引言

雪莱的全名为琅西·比希·雪莱,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出众、有才华的浪漫派诗人,他曾经就读于牛津大学,他崇尚民主和自由,其在创作中运用的象征手法深受读者喜爱。《西风颂》作为雪莱象征手法运用的代表性作品,作者将革命精神、激情以及对美好世界的期盼,均寄托于西风中,充分展现出了诗歌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使其现如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雪莱的《西风颂》及创作背景

(一)《西风颂》简析

《西风颂》是由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创作的,雪莱在牛津大学就读过,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同时拥有民主自由的思想。雪莱一生创作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西风颂》是其中之一,由于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我国许多文学家均对其展开翻译,我国当前有多种译本,如江枫版本、查良铮版本、徐翰林版本等,这些译本运用巧妙地技术手段和优美的呈现形式,让中国读者有机会阅读和理解《西风颂》这部诗歌。《西风颂》是诗歌体系,整体共分为五节,每节均由十四行构成,这些单独小节既具有独立性,同时能够完美构成一个整体。《西风颂》的前三节均是用来描绘西风对海洋、陆地与天空带来的变化,描写十分细致,这里的西风是狂烈、凶猛的吹去,是带来新的生命,能够在西风的吹拂下,将所有腐朽变质的东西均带走,重新散播希望的种子,迎来新的春天。在《西风颂》的第五节诗中,采用aba,bcb,cdc,ee的韵律进行韵脚的应用,这一韵律在读者阅读过程中,不仅朗朗上口,同时也充满着趣味性。《西风颂》中主要的内容则是西风的形象,雪莱在描述西风的过程中,采用了象征、拟人、比喻等多种手法,来体现西风的力量、顽强、无所畏惧,呈现出西风勇敢、果毅的形象,让读者在阅读中深有体会[1]。《西风颂》整部诗歌的语句均体现出气势磅礴之感,雪莱在创作诗歌《西风颂》时,将西风比喻成为革命先驱的英勇形象,运用西风来象征开拓新世界的决心。雪莱之所以运用这样的创作手法,事实上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

(二)《西风颂》的创作背景

《西风颂》创作于1819年,这一时期的欧洲革命风暴盛行,是工人阶级运动的时期。英国也涵盖其中,英国的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权益不被侵犯,同时为了争取更多的自由,纷纷开始参与资产阶级的抗争运动,同时也出现了诸多罢工事件。但是,资产阶级的统治者对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进行了无情的打压以及残暴的控制,在同年8月,曼彻斯特真正爆发了大事件,彼得卢大屠杀震惊世界,成为历史上最残忍、残暴的暴动事件。《西风颂》的作者雪莱,正是这起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无法将自己内心的诸多悲痛加以掩饰,于是创作了著名的长诗作品《暴政的假面游行》,通过这首长诗,他表达出自己对暴行的强烈不满和抗争,运用批判性语言对其进行评价。之后,西班牙、意大利以及希腊等国家,逐渐开始兴起了革命运动、解放运动等,这些对资产阶级暴政的反抗,让雪莱逐渐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势不可挡。在同年的秋天,雪莱来到一个名为佛罗伦萨的小镇,在午后的树林中散步,这时天空突然变了颜色,开始乌云密布,狂风也席卷而来,这场暴风久久不曾散去,直至傍晚一场倾盆大雨来临。雪莱被这一景象所震撼,同时也彻底激发了他内心中熊熊燃烧的革命之火,创作了诗歌作品《西风颂》,直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人。

二、雪莱《西风颂》的浪漫主义风格及象征意义

(一)《西风颂》浪漫主义风格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是诗歌创作中较为常见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描绘客观事实的过程中,通常会从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出发,来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诉求。雪莱则是浪漫派诗人,他在创作《西风颂》的过程中,运用了象征的创作手法,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均寄托在诗歌中,并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在阅读过程时心中会泛起涟漪,情感追求也得到满足[2]。在传统对风的描绘中,通常是一种具象的景象,然而在浪漫派诗人雪莱的诗歌中,并没有直接运用描绘景象的创作手法进行风的描述,而是借助象征手法,建立起情感空间,借助这种意象的表达方式,将浪漫主义诗人的主观思想完全传达出来,这种创作方法不仅突出了想象力的作用,同时丰富了读者的情感和诗歌的表现力。在《西风颂》中,在风的描绘中所运用的意象手法,充分体现出浪漫派诗人的创作风格。

(二)《西风颂》的象征意义

从表层含义来讲,《西风颂》似乎是在描绘自然景象的“风”,但事实上,作者雪莱是通过描绘西风的来临,暗示欧洲即将迎来的革命战争和风暴,作者运用的象征手法不仅仅是主观思想和情感的抒发,更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使读者阅读到的西风更加形象化[3]。因此,此西风非彼西风,在《西风颂》的第一小节中,西风将秋后的树叶吹落一地,这树叶则代表着封建腐朽思想,在树叶飘落的过程中,带走传统封建社会的旧思想、事物等。然而西风吹落的种子,则孕育出新的生命、新的思想和事物,代表着崭新的世界。在进入第二小节后,残年挽歌逐渐响起,西风伴随着电闪雷鸣,在这样的暴风雨即将来临的环境中,通过对旧事物的彻底洗礼,迎来崭新的生活和环境。第三小节中,作者雪莱这样描绘,地中海在美丽舒适的城堡中安然入睡,不愿意醒来,作者所描绘的城堡正像是封建时期资产阶级统治的英国,被传统封建腐朽思想所迷惑的人类,已经形成了对旧事物和思想的沉沦,不愿意打破常规,正在享受这份“安逸”。人类需要清醒才能反抗,西风在此时是警醒人们,激发人类内心对自由和权力的向往,进而焕发出革命斗争的精神和毅力。《西风颂》的最后两小节,雪莱在西风的感染之下,想要成为暴风雨前的西风,并通过西风的力量唤醒被欺压和暴政的人类,在这人世间传递播撒新的希望的种子。冬天来临,西风啊,春天是否还会遥远?作者雪莱描绘的从来不是单纯的季节变换,而是饱含着作者对新世界的期盼和憧憬。对西风的刻画为读者呈现出了秋日的忧伤与魅力,这也恰恰说明,尽管革命斗争的过程会十分艰苦,但西风不仅奏响了革命的乐章,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希望。

三、雪莱《西风颂》中对象征手法的运用研究

(一)将思想情感融于格式

《西风颂》这首诗歌的整体形式相对复杂,作者运用了精巧的手法对结构进行了处理,其中诗歌的音韵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读者能够透过激昂的情调,感受到作者展示出最真实的内心情感。作者雪莱在诗歌格式上所运用的巧妙处理,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内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到这种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同时能够感受到意义与格式完美融合的巧妙,带给读者无尽的感悟和回味。首先,如上文所述,这首诗歌共分为五节,每节均由具有独立性的十四行诗构成。十四行诗的格式通常是用来呈现完整的思想或情感的,所以,从格式上而言,十四行诗的独立性相对较强,尽管在《西风颂》中通过诗组的方式将其构成一首诗歌,各部分之间相对独立,但却整体紧密融合,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部分。雪莱在创作过程中,最初运用的是素体诗,没有任何的音韵,在不断地修改后成为当前的形式。作者之所以经过多重修改,其中也伴随着些许的犹豫,主要原因则是素体诗能够将作者的真实情感更加浑然有力地体现出来,但由于无韵导致结构相对松散化,所以难以契合十四行诗的要求。作者通过将五个十四行诗相互衔接起来,让读者深刻体会诗歌意义与格式之间构成的密切关联。其次,在韵脚上作者雪莱所运用的是aba,bcb,cdc,ee,作者运用的格律十分类似三行体,三行体来源于但丁,是将民间诗歌的格律进行汇总和整合并加以创新获得的成果,这种连韵锁并押韵的形式,真正将诗歌用整条线贯连起来,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绵延不绝。《西风颂》运用这样的格式进行创作,让人感受到西风席卷的磅礴气势。同时,这种三行体的音韵应用其中后,作者选择双行偶句结束诗歌的小节,进一步强化了《西风颂》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让人感受到作者传递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西风的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也充分体现出来。

(二)将政治现实融于创作

《西风颂》是作者雪莱在佛罗伦萨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创作期间,欧洲各国的人民不愿再继续受到资产阶级压迫,逐渐开始爆发了工人运动、革命运动等,面对这种雨未到而风满楼的庞大气势,雪莱发自内心为之雀跃和振奋,他内心斗志昂扬,心中流淌着炽热的革命血液,慢慢升腾的革命激情为雪莱的创作带来新的高度,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期间,雪莱有极高的创作热情和思想理念,在后续的三年中,除了诗歌作品《西风颂》以外,1819年还创作了《钦契》《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给英格兰人的歌》,在1820年创作了《致云雀》《云》,1821年创作了《希腊》《自由颂》《阿多尼》[4]。由此可见,雪莱对于工人运动、革命运动的支持从未间断,他始终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反对欧洲暴政,表达出对自由、权利的向往和期盼,在政治斗争中积极参与,共享属于自己的力量。然而,在针对如何对待暴力的观念上,雪莱的思想始终均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在客观角度上,他认为用暴力手段对邪恶势力的反抗是合理的,但同时又强调仁爱,用包容之心对待他人,用爱化解矛盾、感悟世人。他认为,是因为人的思想扭曲、邪恶,政府才成为依托的场所,如果人类聪明、善良,那么政府必将会自己走向灭亡。相比马克思、恩格斯,雪莱是提早20年的革命家,但雪莱的思想并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的境界,但是他的思想理念中,对下层阶级被暴政和压迫人的同情,对资产阶级统治者的恶性之痛恨,使他的社会观点在当今社会中有借鉴学习之处。雪莱通过对西风艺术形象的构建和描绘,充分体现出他内心中的纠结与复杂,作者运用的象征手法,促使西风具备了更加鲜活而饱满的意向。创作中,西风吹落的叶子代表着革命精神和力量的势不可挡,会运用清扫落叶的力量来清除资产阶级政府,运用西风吹落的种子,来比喻革命运动将带来新的生活,西风象征着破坏者也象征着保护者,让人们为了美好而永不停止抗争[5]。雪莱是一个有学识、有政治观点、政治实践的文学家,运用巧妙地象征手法将政治现实融入了创作中,将诗歌的主题充分凸显了出来。

(三)将诗歌意义融于外景

《西风颂》的整首诗歌均在描绘秋天的西风,西风在作者雪莱笔下成为特定的对象,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意义均融入于外景的描绘中。自然景象表达的更多的是革命思想,雪莱并没有直接在诗歌中阐明自己的政治理想、观点和信仰,而是通过西风的气势来形容和描绘。《西风颂》整个诗歌中不仅出现了西风,同时还包括诸多其他的自然景象,如流云、种子、残叶、海底花树、大海波涛汹涌、电闪雷鸣、暴雨等,均运用了象征手法,看似描绘自然界中的景象,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内心中真实的情感,传递出的思想更加具有深层意蕴。事实上,西风也代表着雪莱自己,运用西风的磅礴气势,来抒发自己对革命运动的昂扬斗志。《西风颂》的每个章节均有象征手法的运用,特别是在诗歌的最后两个小节中,对大自然中景观的深入刻画,彻底迸发出内心中波涛汹涌的情感。其中,“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正是诗歌的点睛之笔,运用自然界的交替,来传达新的世界即将到来,象征手法充分体现出作者雪莱对资产阶级的痛恨和抗争,他期盼着工人阶级运动,期盼着朝阳和明天,对美好希望抱有憧憬和希冀。在借助西风表达自己的思想后,作者早已与西风成为一个整体,是诗歌中的重点。《西风颂》中共有三个段落均用来描绘西风对残枝落叶的清理。云雾吹乱电闪雷鸣、波涛翻滚将树木摧毁,表达的正是革命运动和工人阶级运动对摧毁腐朽思想、暴政势力时不可抵挡的力量[6]。雪莱不仅是在赞扬西风,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雪莱一生中参加多次革命运动,他始终对工人阶级抱有同情,对资产阶级和封建社会充满厌恶和不满,他愿意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的一切,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雪莱的《西风颂》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其中运用的象征手法,更是体现出极为深远的意蕴。同时,具有节奏感的音韵,升华了诗歌的高度和表现力,作者通过将思想情感融于格式、将政治现实融于创作、将诗歌意义融于外景的象征手法运用,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革命运动的力量,以及封建腐朽社会必然被摧毁的结局,昭示着美好明天终究会到来。

猜你喜欢

雪莱西风手法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名言名句
明天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
西风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