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性探究

2020-01-19陈丽华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美育思政融合

陈丽华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500)

引言

2019年,全国美育工作会议在江苏苏州举行,会议总结了十九大以来我国美育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效与经验,研究部署了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强调要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育人价值、指导思想、战略地位、方法路径,科学研判新形势,落实重点新任务,推动学校美育工作再上新台阶。2015年末,国务院通过颁布《关于全面改进并加强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美育工作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性、指导性及发展性的意见,强调学校美育工作要根据教育资源与学科优势,延伸教育形式与内容,帮助青年学生提升人格修养,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与文化主体理念,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因此可以说,美育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影响学生思想动态、行为规范的重要学科,通过美育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使思政教育得到更长远的发展。而融合美育与思政内容,又可为美育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使美育教育成为可观测、可触摸的教育内容,使我国教育机构能够全面而有效地落实党中央对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要求。

一、美育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程教学中对美育的认识不足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将人力、物力、精力投入到项目课题、科学研究、学位申报及学科建设中,虽然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在日常教学与学生教育上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在美育教育层面,学校教师没有将美育作为教学的重点,没有将美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进而导致美育工作力量匮乏,不够系统。只有部分院校设有美育课程,而其他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则对美育工作持有漠视态度,难以推动美育工作的快速发展,进而造成美育师资匮乏。教师对美育价值的认识与理解不全面,单方面地认为美育工作不管是在日常教学、科学研究,还是在院校发展中都难以起到显著的作用,进而没有将美育工作与思政教育相联系,对其也缺乏应有的重视。虽然现阶段,我国部分学校开设了美育课程,然而在课程开展与落实中,依旧存在敷衍了事、流于形式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提升美育工作的质量。而从宏观层面来分析,我国大学美育工作所面临问题的成因,在于学校教育机制的不成熟,教师对美育教育的理解局限在素质教育层面,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而导致教师对美育教育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

(二)思政“内容之美”严重不足

现阶段我国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法律、道德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三大部分共同组成了我国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思政教育最重要、最主要的教育内容,内容涵盖了我国传统道德观念、艺术精神及文化理念。这些内容能够有效向学生群体传递美学观念,然而却难以突出“美”的价值。此外,能够反映社会变迁及社会需求的内容也相对较少,导致思政教育的美学特征不明显,审美教育难度大。我国思政教育向来重视显性的、即时的政治效用,而这种单方面的注重,虽然能够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然而却弱化了思政课程对学生完整个性、健康人格的培养[1]。因此,缺乏审美内容是我国思政教材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在党中央的重视与关怀下,基于思政教材与课程的改革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上,却依然难以得到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而这与思政内容缺乏美学内容具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不加以重视,将导致我国思政教学质量提升不明显,教育成效不突出,严重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教育方式与美育缺乏联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思政教育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及问题,即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学生群体在思想理念、行为规范上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他们崇尚自我、个性张扬,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如果以传统的教育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将导致青年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相关教育部门通过颁布文件及召开会议的形式,引导高等院校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理念,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构建出贴近学生、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的课程改革机制,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鉴赏、挖掘思政“美”的能力,使学生群体在社会探究与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将思政教育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及当前的教学模式下,与美育教育相联系的教学方法及工具较少,无法从学生主观层面提升他们的思政素养。因此,学校需要将思政教育与美育工作相联系,构建出全新的思政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发现思政美的过程中,提升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与认识能力。

二、思政教育与美育融合的策略

(一)目标与内容的融合

现阶段,我国思政教育能够得到顺利推进和收到成效的基本前提是明确思政教育工作的目标体系。通常来讲,思政教育目标与诸多学科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因此应将不同学科的发展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体系融合起来,使思政教育目标更具实效性、教育性与多元性。而在思政工作目标中,道德、思想、政治是核心目标,美育目标应是素质目标的重要内容,净化、陶冶、培养专业型、素质型人才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美育教育的主体任务[2]。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美育教育,并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其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理论内涵上,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推动学校素质教育长远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专业技能、价值观体系的先决条件。尤其在价值观教育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以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现实问题,进而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而美育教育的目标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发现美、挖掘美、感知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正确地看待社会、理解社会,探寻出社会发展的时代美与文化美。因此在理论层面上,思政教育与美育教育存在着诸多的相似与相同点,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在内容层面上,思政教育的主体内容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在道德教育与思想教育中蕴含着诸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及艺术思想。然而由于我国泛政治教育思想较为严重,相关文化内容并不明显。因此,应以美育教育内容为出发点,融合思政教育中的文化特征及艺术特点,使学生在美育内容、文化内容、思政内容的学习体系中,逐渐发现思政教育的思想美、哲学美及理念美,继而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思想品德、审美修养及政治素养[3]。

(二)手段与方法的融合

理论教育与宣传教育是我国思政教育的重要方法与手段,然而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说理与灌输,是让学生在明确理论知识的同时,规范自身的行为与思想的传统教育手段。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处于被动教育的地位,难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探究知识、挖掘知识进而应用知识,甚至导致教师在实践教育中出现诸多的问题。首先是行为与知识的不符,学生群体虽然能够熟悉思政理论知识,然而在具体的行动中,却难以付诸实践。其次是缺乏道德观念与责任感。虽然我国青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便接受了较为抽象的思想理念与道德观念教育,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下,学生更倾向于功利化的社会思想,不屑于传统的道德理念及社会责任。其根本原因在于性质相同的道德说教过多,而社会思想对学生短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学校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过于关注说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将情感教育作为理论教育的基石,将富有情感特征的美育教育方法融合到理论教育之中,从而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体验美、感知美的过程中,发现理论知识背后的美学特征。而美育教育的手段与方法没有说理与灌输的行为,学生能够有效接触审美对象,获得道德上的陶冶,进而净化并洗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效地规避行为与思想上的错误。而在实际融合中,教师应以情感教育的方式,融入美育教育,调动学生群体的审美情感,改变传统的理论说教,真正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进而构建出全新的思政教育体系。

(三)推动师资队伍融合

在美育教育层面,我国缺乏富有成效的美育师资队伍,思政教师、美育教师或美术教师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师资队伍在整体上呈现出不稳定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应将美育教师与思政教师相融合,逐渐使思政队伍美育化,提升思政教师的审美素养,使思政教师更好地挖掘思政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审美知识,并将其充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4]。然而在培养思政教师审美素养的过程中,学校应将人格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作为教师培养与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联系,使其从学生情感认知、品德发展等角度出发,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媒介,从而让教师自身的品质、思想及行为,成为影响、感染青年学生的关键。然而在教师培养与师资队伍构建的过程中,学校为有效构建出系统统一、富有成效的美育队伍,提升思政教师的美育观念,需要从教师评价、职称评定等层面出发,用制度手段提升教师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引导教师将美育素养作为专业成长、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学校应构建出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对思政教师渗透美育内容,采用美育方法进行考核与评价,从而使美育教育从根本上渗透到思政教育体系中,培养出真正的美育师资队伍。

(四)构建良好校园环境

泉州工艺美术学院是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艺术类院校,在思政教育层面,学院以提升办学内涵,突出文化作用,营造校园环境,落实环境育人的德育教育手段,将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从而在匠心培育、扩大交流、升华理论、追根溯源的过程中,将美育教育、专业教育及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逐渐实现了“以环境渗透思想教育,以美育引领思政教育”的目标。而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能够有效提升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质量,使美育真正地融合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等教育机制之中,使学生用美学的视角感知校园的环境美与文化美。通常来讲,校园文化是通过感官体验而形成的思想意识,因此学校应营造出整洁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及构建完善的服务机制,使其成为学生群体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进而在满足学生精神需求与审美需求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美学的内涵与价值。因此,校园文化是拥有人情味的审美文化,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物质媒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除了在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层面加大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力度外,还应通过举办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专业活动及创新创业活动的方式,提升校园环境、文化环境对学生与教师的影响力,进而在情感沟通、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利用美育知识,并渗透相应的思政教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推动学生全面成长。

结束语

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体系下,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帮助教师传授复杂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成绩。然而学生群体在课程学习中,通常被看作理论接收的容器,教师难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导致学生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激发,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群体的人格发展。因此,将美育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能够有效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思政工作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以此推动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美育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