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绘画的传统是陈年老酒

2020-01-18许建东天津职业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环球市场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主观笔墨中国画

许建东 天津职业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就中国画而言,搞传统还是弄当代一直是画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之所以出现这个争论,是因为把传统和当代放在了对立面上。但如果两者根本不对立,那么这个争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普遍认为的搞传统就是指照抄古人的技法与样式。即语言和语境都不当代。显然,这不是现在需要的中国画。那么,只有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才算当代的中国画么?引深一下,搞当代中国画是必须得革了传统的命么?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搞明白是什么支撑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绘画里的传统到底是指的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谈传统而色变。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构成要件

(一)传统笔墨是中国绘画的精髓

任何时代的艺术都是那个时代哲学的外化形式,哲学文化直接影响艺术的语言形式及构成元素的审美样式。中国传统绘画里的笔墨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除了造型、黑白以及色彩这三个绘画基本要素之外,中国画的笔墨是一个有别于其他绘画体系的重要元素。只有好好补一补传统中国文化的课,懂了中国传统绘画里的笔墨概念及上述三个基本元素才能理解什么是传统,才能明白传统和当代是什么关系。

我反对“笔墨等于零”论调。仅用语言表述什么是笔墨显得很抽象,但笔墨却很具体地以线或面的样式显现于画面中。与李公麟陈洪绶相比,安格尔和毕加索的线条就没什么笔墨;夏加尔的写意总觉得没有八大山人的笔墨足。笔墨的意趣首先跟中国画特有的材料有关,独特的纸、柔中间韧的毛笔、以水为媒的墨和彩,继而类似太极拳法刚柔相济的绘画过程共同创造了笔墨之妙。书法是笔墨的直接支撑,没有书法很难谈笔墨,尤其山水画,需要以书法入勾皴,没有书法作为支撑的山水画则不能入目。而在书法上想取得一定造诣需要数十载的不懈站桩苦修,且最终入道而得笔墨之妙者仍寥寥。武功难求就说武功无用显然难让人赞同。观赵孟頫的水墨画,一方石、几丛草和枯树修竹数杆,简单常见的题材,无数的文人都借此抒怀。但子昂的画却脱颖而出,最终打动人心的是笔墨里所承载的画者之情怀。这又怎么能说笔墨等于零,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再观老莲的画作,柔美劲健的线条里仿佛能看道陈老莲端坐案前调整呼息,气发单田,经由肘手情运豪端,极具鲜活生命力的人物、花鸟、草树现于绫绢之上。老莲所画线条里蕴含的巨大能量是中国画所独有的,是中国画独特魅力的源泉,这也是笔墨,但这笔墨功力的获得需要禀赋及辛苦的努力,偶尔去看一眼当代的国画作品展,观后总感觉哪里不对,细想其实这些画是缺少了传统笔墨,失去了中国画的灵魂。

(二)传统绘画里造型的中国智慧

笔墨的宿主是造型,造型是绘画最重要的元素。传统中国画的造型有其自身的高妙之处,写实并不占主流。那造型又是如何取其意的呢!?物像来源于自然但和自然保持足够的距离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原则。这点在传统中国山水画也最为突出,所以山水画家需要见千山但又不能对景写生。如果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象称为自然型,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叫做主观型。艺术家所设计的形象是处在主客观之间的某个位置,而且这个位置不是死的,人的视野、审美变了,随之对造型的要求也会变。那些中国古典绘画大师们都苦苦寻找那个最完美的位置,锻造出最满意的艺术造型,这需要多年抑或终生的努力。因为自然型虽然生动但有过多细节的羁绊而需要归纳升华,也就是说当需要诗歌来抒情时记叙文就达不到要求了。古人对造型的归纳提升肯定是不断尝试调整的过程,太靠近主观难免空洞,有臆造的感觉,失去了自然鲜活与灵动。反之则会缺乏对自然形体的主观改造。以八大山人为例,鸟的造型是从写实到抽象的渐进过程,正是因为有了一开始吸取了足够的具象营养,才有了最后写意形象言简意赅又富有天趣。所以在画家每个阶段都找到造型的最佳位置并打磨出自己满意的艺术形象是重点也是难点。从林春崔白到林良吕纪,他们的艺术形象无一不是鲜活生动情趣盎然而又不失个人特点。再看从道玄唐寅到陈洪绶任伯年,他们的人物形像都来源于市井或乡间,自然亲和,同时每个大师的画面形象又各具韵味、独特风采,从人物自然元素吸取足够营养的前提下提炼、纯化出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主观造型。读陈洪绶的仕女图每次都会被仕女眉宇嘴角的柔美及曼妙身姿的妩媚所感染,同时仕女冬瓜一样的脸型充满了幽默与个性的美感,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是造型主客观结合的极好例子。几千年的中国画有关造型的规律是一代代艺术家共同智慧得出的,有传承也有出新。那些艺术家应该背后没有画商逼债,也没有发财的时间表,所以能安安静静终其一生地去接近能最彻底表达清楚自己情怀的艺术形象。

(三)黑白在中国绘画里的重要性

如果造型是画面里的骨,那黑白则是长在骨头上的肉。绘画造型和黑白关系的共同作用才能使图形得以有力的显现。理解中国画的传统如何运用黑白之前首先要弄懂一个问题,那就是留白。留白又分两种情况,即色绢或色纸为底留白,还有就是纯白色为底留白。用色底作画经常用到提白,使得画面关系更丰富,但留的色底既是白。中国画里的留白是区别于西方绘画体系的主要元素之一,如果把西方传统艺术家描绘的黑白定义为他,那么留白是中国的画家在安排黑白时描述的我。他可变性大,莫奈追着光线跑,两个小时画一张。而我不变,我有我的叙事逻辑,我是中心。懂了留白,也就不难理解如何安排黑白。在传统中国画里黑白的运用法则也体现了主客观的平衡原则,以我为中心的留白首先确定了黑白叙述的逻辑开始即不被动地受制于自然而充分地体现主观,同时也兼顾物象固有黑白关系的自然顺序而不追逐可变的光影黑白关系。而且也没有毫无节制地去描述自然黑白关系里的太多细节,墨分五色、三色足以。可见传统中国画里的黑白主观是从留白开始,同时客观里也有经营与提炼,不然都把中国画画成灰色调丰富的水彩画成什么体统!有时看到当代中国画作品不通透,黑白关系滞涩,就是没有参透古人在传统中国画里运用黑白的真谛。

(四)充满东方魅力的色彩

与造型、黑白相比,中国画的设色更加主观且有完善严密的独立逻辑。有别于西方以科学为中心的色彩体系,中国传统绘画以丰富沉稳的石色为主形成了自己相对主观的色彩系统。悦目的石绿、浪漫的青色系辅以朱砂、赭石、丹红。还有给人平静感的花青及温暖的朱膘、石黄。这些颜色再和蛤白水墨相融合,展现出了具有强烈东方气质且变化无穷的色彩盛宴。传统中国画的设色和黑白逻辑完美统一,不累述罗列自然,主观概括而趋于平面化。同时中国画也能把颜色剥离出去,仅靠墨色抒情。中国画的设色就像妙龄女子的略施粉黛,但偶尔素颜也不失典雅,传统的水墨画就像这素颜女子般让无数的文人画家仰慕,追逐。

中国传统文人是中国古典哲学的缔造者同时也是他们用这种哲学观念构建了中国的传统艺术。以我为出发点的留白,自成体系的黑白理念及完整的造型逻辑和丰富的色彩系统被当时的文人用几十个春秋打磨出来的笔墨功夫整合在一起,绘出精美的图画,怎么会不让人觉得熠熠放光!传统的中国绘画里的这几个构成要件都不可或缺,都需要苦修才能得来,他们彼此呼应成趣,历经数千年的智慧,中国绘画筑起一座高高的山峰,为世界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就像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二、继承古人的经典,推陈出新

有时看完博物馆就进美术馆看今人的中国画,每次都有穿越的感觉,难免会比较,然后总是觉得古人的画回甘绵长,而今人的画象是兑水的酒。传统和当代是什么关系?他们是对立的么?答案是否定的,他们不但不对立,还应该是统一的。之所以很多人视传统为敌,谈传统而色变是因为获得传统的功力周期长,难度大,他们耐不住寂寞也等不及,需要最快的速度出名得利享受生活。殊不知艺术的最大魅力就是甘贫守志而苦尽甘来。纵使苦尽而甘未来也无怨无悔。中国画国展里的作品都有相似的特点:不见笔墨,据说有人的线条都是铅笔勾画的,反复渲染冲洗,都搞的雾蒙蒙;照抄客观形象,细节琐碎;西化厉害,像水彩画……难道因为传统太难而绕开进而简单化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当代中国画么?这显然是错的,没有了笔墨等诸多构成传统中国画的要素而画出来的作品便没有了气韵,就失去了中国画的魂!笔墨随时代,是当代艺术家的起码要求。努力创新,走在艺术的潮头永远是被人尊重的,但漠视甚至否定前人的智慧又是多么的愚蠢!经常想起何家英先生的一句话——真正搞现代的人不以中国画的传统祭刀。

猜你喜欢

主观笔墨中国画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中国画
笔墨童年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对立与存在
为练笔墨才写荷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