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山医疗援疆卫生人才不同培养方式的运用

2020-01-17李翀杨莉丁娜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外派援疆省市

李翀 杨莉 丁娜

【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新一轮援疆工作以来受援地卫生人才主要培养方式,为新疆尤其是南疆四地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详细阐述外派培养、引才帮扶、远程信息交互式培养和学历教育四种人才培养方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县级医疗机构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依托援疆政策优势,选择适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结论:人才培养作为援疆的一项重要内容,四种人才培养方式均有其适用性,对各地开展卫生人才培养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医疗卫生援疆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3--01

1 背景

自2010年开始,新一轮援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卫生援疆作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受援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提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016年至2020年,这5年是新一轮医疗卫生援疆工作大发展、大跨越时期[1],医疗“组团式”援疆成为一大特色,在医院管理、疾病诊治、临床教学、科研项目等方面创新理论、授业解惑,为受援医院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高质量的卫生人才队伍。以克州地区阿图什市人民医院为例,从2010年至2019年,江苏昆山市派驻援疆专家43人,均为中级及以上职称。开展院级学术讲座80余次,科级培训1400余次,举办地州级继续教育项目3例,示教手术800余例,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余项,成功申报克州级科研项目38项,院内师带徒帮教学生35人,外派长短期进修81人(其中进修3个月以上51人);培养人次达2万余人。阿图什市六乡一镇、三个街道社区28万人民群众成为享受卫生援疆成果的受益者。

2 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对当前医疗卫生援疆工作中各级受援医院采用的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进行收集、整理、归纳、总结与分析,提出具有推广与借鉴价值的人才培养方法与途径,为今后政府行政部门在规划部署援疆工作,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统一的医疗卫生援疆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3 卫生人才主要培养方式

3.1 外派式培养

此类培养方式主要是将被培养人送往援疆省市医院或院校,经过短期轮训、长期进修达到培养目标与要求,不同程度上满足受援医院对人才的需求。

3.1.1 进修学习。针对医疗、医技、护理一线骨干医务人员。选派人员时主要是围绕医院与科室业务发展规划需求,被选拔的培养人在援疆省市医院经过3-12个月的学习,重点掌握1-2项适宜医疗技术,填补全市空白,提升受援医院医疗技术水平。

3.1.2 短期轮训。针对受援医院的科室负责人和后备干部等管理层人员。被培养人在援疆省市医院经过10-30天的轮训或学习,明确本部门岗位职责的同时,重点掌握管理流程和方法,提高受援医院管理能力和内涵。

3.2 引才帮扶式培养

此类培养方式主要以援疆干部为主导,援疆省市医院相关学科专家为辅,在受援医院内开展业务讲课和临床带教工作。通过集中培训或重点培养的方式达到培养目标与要求,进而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受援医院医务人员对基础、先进医学知识与技术的需求。

3.2.1 业务培训。主要分为科内、院内培训和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班三种,包括理论授课、技能培训和理论技能等。授课讲师以长期派驻的援疆专家为主,短期到访的援疆省市医院相关学科专家为辅。培训内容主要根据受援医院和科室具体需求制定。培训对象根据培训开展范围涉及科内、院内、区内及周边地区医务人员。科内、院内培训的培训时限一般为1-2小时,举办继续教育项目的培训时限一般为1-3天。

3.2.2 临床带教。根据带教人数和形式主要分为“一对多”和“师带徒”两种人才培养形式。

(1)“一对多”人才培养形式。指派驻本科室的援疆专家通过在科室担任行政主任,带动全科室人员在管理能力、医学理论与医疗技术上的提升。

(2)“师带徒”人才培养形式。指援疆专家与本科室1-2名技术骨干结为“师徒”关系,签订培养协议、制定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完善考核机制。此类人才培养形式是新一轮医疗援疆工作开始后逐步探索出来的,目前已成为专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

3.3 远程信息交互式培养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主要是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中的影像病理诊断、会诊、疑难病例讨论和专题培训进行人才培养,在保证信息安全的情况下,实现远程双方的信息交流、互传互通。既克服了距离障碍,同时改善了偏远地区继续医学教育环境,推动优质医学教学资源下沉。

3.4 学历教育式培养

以“外派培养+引才帮扶+远程教育”相结合为特点的学历教育是2013年开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该培养方式采用的是定向委培在职硕士研究生的方式为受援医院培养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培养目的在于改变受援医院现有学历结构、满足医院发展和优秀骨干医务人员的继续学历教育需求。被培养人专业涉及临床、护理、医技、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自主报名、科室和医院综合选拔等流程后,受援医院和委培院校按照教育部统一规定严格落实标准化考场和试卷管理,在受援医院集中组织实施在职硕士研究生入学单独考试,成绩合格方可被确定为培养对象。这一方法尚未推广,仍在探索中。

3.5 项目依托式培养

此类人才培养主要是围绕援疆专家、援助省市医院与国内知名相关专科专家在受援医院开展的大型“惠民生、暖人心”的重点疾病救助项目展开的。项目开展前期会对受援医院内参与项目的部分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医疗、护理、康复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的着重培训,辅助项目开展的同时,为受援医院培养相关专科医务人员。如阿图什人民医院的“琼花救助工程”、克州人民医院的“润心计划”、喀什第一人民医院的的“粤疆同心医疗救治‘结石宝宝”等。

4 小结

人才培养重在成效,被培养人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能力,以及为受援医院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均是政府、援助省市和受援医院最为关注的,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通过多种质量控制措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以外派培养、引才帮扶和远程信息交互式培养为例:首先,在被培养人的选拔过程中应明确选拔标准,将政治素质、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工作态度等摆在第一位,对想学、愿学和有学习目标计划的人予以着重考虑,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其次,受援医院、援助省市医院和援疆带教老师都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严格的管理措施和考核标准,确保人才培养成效。如外派培养中,培养医院可以让被培养人融入临床工作,和带教老师同上班同学习,无特殊化对待,重点要求掌握技术出科有考核,回院也有考核;引才帮扶中的师带徒中,受援醫院可建立明确可行的培养标准、考核目标和奖惩措施,使带教学生在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远程信息交互式培养中,通过划定数量标准并纳入绩效考核、督促以往外派培养人员联系援疆省市带教老师进行远程授课等方法,逐渐化被动为主动,在有一定量的支持下再对质量进行要求。

在“全民健康”和“健康中国”的大环境下,根据中央第七次援疆工作会议精神,东西部医疗资源共享、卫生事业共同发展,各卫生支援单位从受援医院实际出发,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解决各种培养方式中可变因素,形成以引才帮扶、远程信息交互式培养为主,外派培养、项目依托式培养和学历教育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受援医院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更有利于边远地区群众享受到东部地区先进的医疗服务,增强就医获得感。

参考文献

王晓霞,王晓婷,梁敏,等.医疗卫生援疆模式解读与对比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6,32(5):11-12,20.

猜你喜欢

外派援疆省市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中国赴东盟外派人员特征分析
援疆的夜晚
令人头疼的排班表
治理决策乱象真正发挥外派董事作用
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
有效发挥援疆干部作用刍议
中国省市名称重新设计(二)
2012年1~12月中国花卉出口省市海关统计
2013年1~12月中国花卉出口省市海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