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科评估和抢救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0-01-17杨志娟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质量

杨志娟

【摘 要】目的:将早期预警评分(EWS)应用于急诊科患者,探讨早期预警评分(EWS)对急诊科评估和抢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是未采取早期预警评分(EWS)评估的急诊科患者,观察组是依据EWS评分结果进行相应护理的患者。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急诊时间、急诊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急诊耗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预警评分(EWS)在急诊科评估和抢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能提高急诊科的治疗效率,提高护理满意度,为急诊科的治疗节约时间。

【关键词】早期预警评分;急诊科;评估和抢救;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3--01

急诊科的患者死亡率比一般科室高,病种不单一,且病情发展迅速,急诊科接受的多数患者病情危重,因此这种情况下对急诊科的医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急诊科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来诊的病人依据病情分为若干等级[1]。由于目前缺乏先进科学的技术,急诊科科室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大多依靠科室医务人员的工作经验,没有确确实实的根据。尽管近年来科室采取了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系统来代替传统的经验法,但该方法执行得出结果的时间长,无法及时监测患者病情,从而很容易延误病情。因此,科室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新的取代的解决办法,既简单又有效,能够提高医院鉴别疾病危险程度的准确度,根据数据显示,早期预警评分(EWS)满足以上提到的几点优势,所以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笔者选取了140例急诊科室的患者对照探讨早期预警评分(EWS)对科室护理质量的影响,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早期预警评分(EWS)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27例,女43例,最低年龄23岁,最高年龄86岁,平均年龄(56.2±3.3)岁;观察组男28例,女42例,最低年龄20岁,最高年龄88岁,平均年龄(58.1±3.1)岁。排除标准:严重恶性肿瘤患者、酒精过敏者、有既往病史者或者严重心肾功能障碍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发现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是未采取早期预警评分(EWS)评估的急诊科患者,观察组是依据EWS评分结果进行相应护理的患者。采集患者患病的基本信息,如患者意识、心率、呼吸频率、收缩压、血氧饱和度(SpO2)和体温等指标,并使用EWS评分表来评估患者情况,再按照得出的EWS评分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同的评分对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2]。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急诊时间、急诊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为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的差异。护理满意度分为三个等级来评估,即不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

1.4 统计方法

本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用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急诊时间和护理质量对比

经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急诊耗时明显短于对照组,急诊速度更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总体护理质量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8.6%,明显高于对照组81.4%,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第一线,收治有许多不同種类的疾病,且疾病变化多端,复杂棘手,急诊科风险高,投诉纠纷多,是医院抢救死者、帮助伤者的领先窗口,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质量的好坏更是直接关乎到医院的形象和声誉[3],所以医院更应该特别注重急诊科的发展和诊断,尽可能降低急诊科的紧张的压力,为科室发展和病人健康保驾护航,而早期预警评分(EWS)的出现,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缓解科室压力,打造更优质的护理环境,提高护理质量。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多数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患者较多,约占所有来医院就诊的患者的21.5%,患者普遍具有病重复杂、死亡率高的特点,同时,由于急诊诊疗室资源有限,很难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因此,如何在早期识别意外的“预警信号”,及时正确地评估患者病情,积极干预,防止病情恶化,是急诊科解决的首要问题[4]。EWS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护理管理方案,有针对性的识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潜在风险,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出患者的病情走向,以便护理人员及时作出解决方案,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早期预警评分(EWS)能够减少急诊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佚名.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科评估和抢救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8,v.24;No.436(16):63-65.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和生理评分系统及危险患者评分对急诊科抢救室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2):1414-1419.

王长远,汤辉,王晶,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急诊监护室老年患者预后的评估介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7-39.

李莉,王淑琴,刘晓玲,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患者病情定量评估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6):3231-3232.

猜你喜欢

急诊科护理质量
急诊科护士分层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某院急诊科疼痛药物使用分析
分析急诊科脑出血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急诊科平战两用负压病房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