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有哪些

2020-01-17张玲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临床特点高血压药物

张玲

【摘 要】高血压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发病群体为高龄人群。高血压疾病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控制,还会导致患者并发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疾病。由于高龄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十分特殊,血压出现突然变化的概率大,对神经反射的敏感程度也有显著下降,容易患低血压、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脏器功能损伤等疾病,使降压治疗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每位患者个性化的情况,从而选择适合患者的药物,以保证治疗效果。

【关键词】高血压;临床特点;药物

【中图分类号】R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3--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条显著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从而导致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逐年上升。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功能会明显下降,出现肾功能损伤、脂肪含量增加和水分含量降低等症状,从而影响药效的产生和代谢能力。由于高血压疾病不易根治,需要长期治疗,且老年患者一般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大大增加了治疗难度。本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观察药物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1 临床特点

1.1 单纯收缩压增高

高龄群体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80%左右,随着患者的年龄的增长,单纯收缩压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概率也会逐渐增高,此类情况已经引起了高血压患者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临床中通常认为此类情况是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降低顺行性造成,如果能够对患者使用扩血管剂干预,就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但此治疗方式局限性十分明显,患者预后效果较差。

1.2 脉压增大

脉压是患者动脉弹性能力的体现,通过检查脉压,能够对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进行大致了解。因此,脉压在临床工作中也成为评估大动脉僵硬程度的指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会出现大动脉顺应性变差,心室射血时不能降低主动脉内压力,从而导致收缩压增高;再加上心室舒张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弹性回缩,从而导致舒张压变低。

1.3 血压波动大

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对压力感受器的敏感程度也有显著降低,血压不能进行正常的自我调节,从而使患者的血压波动范围变大。此过程发生机制十分復杂,其可能与压力感受器敏感程度降低、进食后内脏血液灌注升高和交感神经张力缺失有所关联。据资料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状况会随着时间、心情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尤其是高龄患者波动幅度更大,治疗过程较为困难。因此,治疗时应当考虑综合因素,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1.4 极易产生低体位性低血压

此临床特征主要指患者更换体位时的三分钟内收缩压降低超过20mmHg,舒张压降低超过10mmHg。很多患者在出现低体位性低血压症状的同时还会并发其他症状。通过对临床案例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发生此类症状的原因可能和老年患者压力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大幅降低有十分密切的关联。因此,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需要对患者立位血水平进行重点监测,降低其发生意外情况的概率,影响治疗进程。

2 药物治疗

2.1 利尿剂

对老年高血压使用利尿剂治疗的临床工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未氯噻酮、氢氯噻嗪。这两种药物价格偏低,而且大部分患者的耐受性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低心血管症状的概率。临床工作中选择超过65岁的高血压患者作为药物研究对象,使用嗪氯噻嗪、氨苯喋啶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显著降低,且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也较低。

2.2 β受体阻断剂

此类药物传统降压药物,其降压效果观点差异大。近年来,通过开展多项临床研究,都证实此类药物用于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治疗工作中,具有明显效果。尤其是用于高血压合并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更加显著。且β受体阻断剂还能显著降低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部分临床案例进行观察发现,对部分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β受体阻断剂干预,治疗后患者的立位血压有显著升高,其可能和神经反射存在关联。因此,将β受体阻断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较为明显,安全系数高。

2.3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的构成部分主要包含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化学结构药物,所有药物共同作用为对钙离子L型通道进行阻滞,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钙离子内流,松弛血管平滑肌,改善心肌的收缩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血压状况。将此类药物用于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工作中,能够得到显著的降低效果,尤其是在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治疗时,使用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收缩压水平,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2.4 血管紧张素转环酶抑制剂

此类药物对高血压患者的作用和利尿剂有相同之处。据资料显示,在降低患者出现心血管(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事件概率方面,血管紧张素转环酶抑制剂的作用要比氢氯噻嗪更加明显。临床选择年龄超过65岁的高血压合并高度心血管事件发生危险的患者,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行安慰剂和雷米普利治疗,结果显示,行雷米普利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更低,出现脑卒中、心肌梗死的概率也显著降低。

2.5 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

此类药物和血管紧张素转环酶抑制剂存在相似之处,但是使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的概率很低。临床使用最多的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药物未氯沙坦,此药物主要通过切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改变血管紧张素的压力变化情况,从而产生降压作用。临床选取7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行利尿剂治疗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治疗,结果显示,行利尿剂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头痛、头晕等不良症状的概率较高,行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未出现低钾血症或高尿酸血症。由此可见,老年患者对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类药物的耐受性更好。

3 小结

高血压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其病理特征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因此,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仅要对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还要对患者的基础疾病情况进行关注,进行全方面评估后为患者选取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进行药物治疗初期需要降低使用剂量,且可以联合多种药物共同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切忌对患者进行快速降压,行快速降压不仅不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缓解,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临床中应当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为患者降压,从而降低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保障其身心安全。

猜你喜欢

临床特点高血压药物
Hold住,你的血压!
64例儿童学校恐怖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心理护理干预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高血压界定范围
警惕药物的致癌性
高血压病人应具有的知识
同时并用几种药物需注意:药物之间有相互作用
中西药物
药物